《生物圈二号》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圈二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1-05-14 17: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生物圈二号》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圈二号》。我将分5个阶段完成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圈二号》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它以前面学过的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保存网页中和网页上的图片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保存网页上的文字的操作方法,通过介绍网络基本技能介绍,让学生掌握信息的浏览、搜索及保存信息的基本方法,为最终利用信息进行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根据这些内容,我按照三维目标体系对教学目标分析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剪贴板”概念。
学会用记事本保存网页上的文字。
熟练掌握浏览网页,保存网页和网页中的图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物圈二号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另外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以及竞争意识。
3、并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重点是保存网页上的文字。
难点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剪贴板”内容的理解。这里牵涉到计算机硬件的有关概念(如“内存”),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和表现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具备初步的自学及协作能力;操作的熟练程度、主动学习意识、资源共享意识有待提高。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常用的电脑操作技巧,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已处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方法:
信息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教和学在课堂上很少能完全分割开独立出现。布鲁姆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以这一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本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学内容得到及时的巩固与深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说教学过程:
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到以下几个环节中: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好的导入方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采用情境启发教学策略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嫦娥一号卫星升空的视频,提问,这是什么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我们现阶段能在月球上永久居住吗?引入:现在地球上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另外如生物圈二号,并播放一些关于生物圈二号的图片。
这时,学生迫切想得到更多有关于“生物圈二号”的相关信息。引发参与学习的冲动。这样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称“生物圈二号”?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实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中“二、复制网页上的文字”和“三、用记事本保存文字”,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当网上看到一段对自己课题有关的精彩的文字时,把这段文字复制下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在没有老师演示的情况下,给学生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尝试练习保存网上的文字。“电脑是玩出来的。”这种说法突出了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实践性强。通过上机实践,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产生学习迁移。
教师讲解剪贴板的概念,这个内容是个难点,学生通过看书并不能及时完整地了解它的概念。
提问学生:执行复制命令后,文字放到哪里去了?
——放到剪贴板中了——求知欲和好奇心触发联想——剪贴板查看工具—— 剪贴板是计算机内存的一部分
讲授演示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交流协作,体验成功
为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形式。教师把同学每4人分为一组,成立学生考察小组协作研究。每组讨论定主题,分工合作,整理各自从网上查找的“生物圈二号”相关资料,再查找并保存相关图片,整合成图文并茂的演讲稿。最后评选出最优秀作品,给予“优秀考察组”称号,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优秀小组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四、归纳小结,完成建构
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成知识建构。
谈一谈:谈谈自己学习了本节课的收获,在交流中师生共同整理知识点。
通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学过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谈收获不仅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而且也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增加学习的信心,形成能力结构。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高
教师提出扩展任务,要求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课后做出相关的电子小报专题。
1、你知道嫦娥一号的发射对我国的环保事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我国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3、环境保护怎样从自身作起?
前后呼应,使课堂内容更显完整。有助于进行分层教学,并且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发挥学生个性也有很大好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指导下,本堂课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但是本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没有完全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中途任务的完成时间长短不一,这种差异也是由于学生主观原因造成的,在以后的备课环节中,我将更多注意对于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探索。
剪贴板查看程序在C:\WINDOWS\system32下.文件名为clipbrd.ex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