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张思德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北京中南海大门朱红影壁墙上的“为人民服务”图片)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
二、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读文,读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注意四个生字的读音,重点指导“鼎”的笔顺,组词。读写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鸿毛——鸿雁的毛。愈事物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
买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追悼会——开沉痛的怀念死者的会。
2、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纠错。
2、读一读自己划的意义深刻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胳。
1、简介背景
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
这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也就是说这是一篇演讲。(板书: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
1、出示第二自然段,生朗读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概括一下?(板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出示第三自然段,生朗读。
生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生2:我认为是第一句。
师:其实,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关键句,那怎么概括呢?
(板书:正确对待批评)
3、出示第四自然段,生朗读。
同学们,现在你自己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像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概括观点。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
师:好,怎样概括?
(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克服困难,提高勇气。)现在请同学看黑板,主席围绕什么主题(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生: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三是克服困难、提高勇气、团结互助。
师: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师板书:薄)
4、可以怎么分段?归纳段意。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三是克服困难、提高勇气、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那怎么办?
生: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下面我们走进课文,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⑴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
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
⑵再读开头,感悟写法。(直接点题,亮明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是在谁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也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从哪几方面来具体论证?
2、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层层深入,进行具体表述的?细读课文,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会感受到毛泽东主席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析词句,理解感悟
1.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生说搜集的司马迁的资料。
师: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
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生2: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生配乐吟诵。)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死又算得了什么,江山自有后来人。
生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谁说的?陶行知,这既是对教育的爱,也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
生:应该是用对比的办法。
师:对比,怎么比?(板书:对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课件出示语句)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法西斯那些统治者、剥削阶级做事,比如汉奸,就比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了一个字,知道吗?
生:(齐答)死。
师:死,什么意思?为人民的利益叫做?
生: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很好,同样是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叫做?
生: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等解释。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
师:有好死,有坏死,是吗?
生: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一个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钦佩。
师:就像臧克家的《有的人》里写的一样,有的人活着……说得多好啊,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自由练读此句。)
师:好,谁来带上不同的温度,带上不同的感情读?
师:你看,这句话中第二个“死”前用的是“去”,“去死”怎么读?
生:应该读得有力,不屑一顾,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态度。
师:就请你试试,可以加上动作。
(生受到启发,饱含感情,读出憎恨、蔑视,全场热烈鼓掌。)
师:好,干脆利落,痛快过瘾!而这句话中第一个“死”前面用的是——(生发现“而”)“而死”,你又能体会到那是怎样的语气吗?
生:庄严深沉,敬佩敬仰。
师:对,那是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这句话。
(生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全场再次鼓掌。)
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师: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举例子。
师:举谁的例子?
生:张思德的例子。
师:张思德是谁?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士?平时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老师特意在电影《张思德》中剪辑了点镜头,请同学们好好地看看吧!
张恩德一生都在跑,风里跑,雨里跑,他跑去干什么呢?
师:他傻,被叫做傻二娃,他最吝啬的是——话语,最不吝啬的是——力气。(播放一组张思德干活的镜头。)
师:他紧紧抱着的这个孩子啊,;在战火中失去父母,成了孤儿,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从此不说一句话,但这从不说话的孤儿最后却兴奋地喊他“爸爸”。
师:这哭着绝食的哑巴老头儿不是他的父亲,但最后老头儿却把他当作了儿子。
师:怎么样?见着张思德了,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看到的、想到的。希望说出你心中的感受、心底的声音。
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这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举例)。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
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是啊,用上了举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哦!课文中还举了什么例子(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课件介绍社会背景: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陕北开门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更加精干,更有力量。
请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可联系刚学过的课文里的李大钊、郝副营长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也可联系和平时期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人物。)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到那一天,回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吧!(播放张恩德牺牲的电影片段,同时师深情解说。)炭窑轰然倒塌,张恩德牺牲了。那个爱笑的张思德,那个不说话的张思德,牺牲了。牺牲前,他硬是毫不犹豫、不顾一切地把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再也来不及脱离险境。(音乐响起)就这样,他和大山融为了一体,和大山一起化作了不朽的丰碑!同学们,张思德永远离去了,但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好战士,可亲可爱的好战士——张思德!我们更记住了他身上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正是靠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风风雨雨,从胜利走向胜利。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今天读来,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认真读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那句话。说说理由。
(生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生说喜欢的句子并说理由。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围绕怎样对待批评讲了哪几层意思?是怎样一层一层讲下来的?
“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就……”
找到带有这些关联词语的句子,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主席要求我们正确对待批评,让你想起了哪句名言?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可以举例说明一下。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联系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例,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说说怎样对待别人才是为人民服务。
师:你们猜,老师最喜欢哪句?
师:我喜欢主席的这句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来。”
生:(惊讶地)为什么?
师:同学们在一起聆听、学习、交流,幸福而快乐!为什么我们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因为我们心中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过了这一学期同学们将升入中学,但这里的美好一定会成为我永久的记忆,留在我们的脑海里,留在我的心底。
3、写话练习
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让你心动呢?联系你的生活,也来写一写吧,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
(生写话后汇报)
生1:“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让我心动。我们班的的口号是:阳光诚善,合作共勉。其中“合作共勉”就是互相关爱的意思。我们教室在四楼,饮用水的水源在一楼,在需要送水时,我们班的同学就会组成运水接力队,你搬一层,,我接过来再搬一层,这就是团结,这就是互助,这就是关爱。
生2:我最喜欢第三自然段中一句话:“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句名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点了一碗汤,吃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这汤有点儿咸”,旁边一个服务员阿姨听见了,马上拿了一张意见征询表让我们填,让我们对饭菜的质量提意见。我觉得他们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齐读全文
2、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你的收获是什么?生自由发言。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你觉得应该怎样看待生与死?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
师:很好,如果每节课都有一点收获,都有一点提高,那就是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成长。
四、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五、课堂练习
(一)、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轻于(
)毛
精兵(
)政
不(
)不忙
一(
)而入
重于(
)山
死(
)其所
千(
)一发
满脸(
)肉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事物轻微,不足道。
?????(
???????????????)
2.形容死的有意义、有价值。
???(
???????????????)
3.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
???(
???????????????)
4.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
???????????????)
??板书设计
完全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正确对待批评
彻底
提高勇气、克服困难、团结互助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