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4 15: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给分析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外面正响着鞭pào________,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________上双层的悲哀。
②他对普通话生shū________,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________,让我帮他(修改润色)________。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________性的意见。
③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________,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④譬________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
lóng________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2.下面加横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眷顾(juàn)?
??勉强(qiánɡ)????????????????B.?陌生(muò)?
??教诲(huì)
???敞亮(chǎnɡ)
C.?遗憾(hàn)?
??腿瘸(qué)
???葱茏(cōnɡ)????????????????D.?圆润(yùn)
???扫帚(zhou)
???打量(lianɡ)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忍受、耐心、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使受到委屈)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像鱼鳞一样的波纹)
D.?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终不愿意。(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
△??
?
??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定要注意?????
△??
?
??
农民的权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
△??
?
??
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也应当不折不扣地????
△??
?
??

A.??道路?
保障?
牟取?
实现???????????????????????????????????????B.?途径?
防护?
谋取?
实现
C.?途径?
保障?
谋取?
兑现????????????????????????????????????????D.?道路?
防护?
牟取?
兑现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B.?随着更多免费社交通信工具的出现,“校讯通”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引发了众多家长的热议。
C.?“霾”究竟是什么东西,老百姓十之八、九说不清楚。??????????D.?没有花儿的同意,春天来了;没有大地的欢迎,雪花落了。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成功发射并研制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把“发射并研制”改为“研制并发射”)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把“可以增强”改为“增强了”)
C.?她的画简洁明快,跳动着青春的气息,一直都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将“喜闻乐见”换成“喜爱”)
D.?为了你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将“以防万无一失”换成“以防万一”)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藤野先生》、《狂人日记》等作品。??????????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8.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科学说明的真理。
B.?本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
C.?作者对沙漠里的一些怪异现象的解释,都是经过自己经过科学的检验得到的正确结论,决不是想当然、凭空捏造出来的解释。
D.?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二、综合题
9.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礼文化,恒顺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材料二: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材料三: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与美国学者谈论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2)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下面就有两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们的序号:________
①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②小芳送朋友小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勇留念,小芳惠赠。”
③谢谢您的高见。
④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3)下面是散文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________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弘扬。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9分)
10.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畔夜饮
丰子凯
??
?
?
①前天晚上,我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向湖畔散步去了。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有客来访,名叫西谛,住在葛岭饭店。家人告诉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寻我去了。我想,西谛寻我不到,一定回旅馆歇息,当夜我就不去找他,管自睡觉。第二天早晨,我找他未遇,留了名片,请他正午或晚上来我家共饮。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
?
??
?
②到了八点,我正独酌酩酊之余,西谛来了。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反而胖了,年轻了。他说我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头发白些。略略寒暄后,我问他吃夜饭没有。他说在湖滨吃了夜饭,﹣﹣也饮一斤酒,﹣﹣不回旅馆,直接来看我的。我留的名片,他根本没看到。我说:“我们再吃酒!”他说:“好,不要什么菜蔬。”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宜于在灯前和老友共饮。
?
?
??
③家人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我和西谛就对坐饮酒。墙上正好贴着一首我手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直落明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的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蜡,唾弃不足惜了!
??????
④我和西谛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就是话旧。阔别十年,他沦陷孤岛,我奔走于万山中。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话,越谈越多。谈到酒酣耳热之际,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啸。谈到我的子女阿宝、软软和瞻瞻﹣﹣《子恺漫画》里的三个主角,幼时他都见过的。阿宝和软软正在厢房里和弟妹们练习平剧,我就喊她们来“参见”。西谛用手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比比,说:“我在江湾看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所谓“人生的滋味”(A),在这里可以浓烈地尝到。西谛叫阿宝“大小姐”,叫软软“三小姐”。我说:“那些画,都是你从我的墙上揭去,制了锌板在《文学周报》上发表的。你这老前辈对他们小孩子又有什么客气?依旧叫‘阿宝’‘软软’好了。”大家都笑。人生的滋味(B),在这里又浓烈地尝到了。我们
就默默地干了两杯。
?
??
?
⑤我回忆起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有一天,路遇西谛。他拉住我的手说:“子恺,我们吃西菜去。”我说:“好的。”我们走到晋隆西菜馆楼上,点了两客菜,外加一瓶白兰地。吃完后,服务生送账单来。西谛对我说:“你身上有钱吗?”我说:“有!”摸出一张五元钞票,把账付了。于是一同下楼,各自回家﹣﹣他回闸北,我回江湾。过了一天,西谛到江湾来看我,摸出一张拾元钞票,说:“前天要你付账,今天我还你。”我惊奇而又发笑,说:“账回过算了,何必还我?更何必加倍还我呢?”我定要把拾元钞票塞回去,他定要拒绝。坐在旁边的同事刘薰宇,过来抢了这张钞去,说:“不要客气,拿去吃酒吧!”大家赞成。于是号召了七八个人去吃酒,直到烂醉。此情此景,憬然在目。这岂非人世难得之事!我们又浮两大白(注:痛饮两大杯。)
??????
⑥夜阑饮散,春雨绵绵。我留西谛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馆。我给他一把伞,看他高大的身子在湖畔柳荫下的细雨中渐渐地消失了。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廿八日夜于湖畔小屋
(材料出自《静观尘世》)
(1)第③段说“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丰子恺的散文语言如同其漫画,往往寥寥数笔,生动而富于情趣。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①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
②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3)第④段两处提到“人生的滋味”,含义有什么不同?
(4)本文题为“湖畔夜饮”,却在第⑤段写到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诗、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与朋友话旧,当作和西谛共饮时的美味酒肴,情真意切。
B.第①段中“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表明作者热切盼望和焦急等待故友来访的心情。
C.第④⑤段末尾说“默默地干了两杯”“又浮两大白”,写出了老友相逢、把酒话旧时情绪越来越悲伤的情形。
D.全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月色、潮水、微雨等景致,为故友重逢夜饮营造出自然、温馨、诗意的氛围。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
(A)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地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B)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

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某某年某月某日。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请从“王老汉”的角度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2)小说中A,B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3)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
(4)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炮;罩;疏;不耻下问;修润;商酌;颠沛流离;pì;朦胧
2.【答案】
C
3.【答案】
C
4.【答案】
C
5.【答案】
D
6.【答案】
B
7.【答案】
D
8.【答案】
C
二、综合题
9.【答案】
(1)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②④
(3)小明,传统礼文化不全是糟粕呢,其中蕴藏着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譬如,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都大有益处,我们可不能随意丢弃啊。
三、现代文阅读
10.【答案】
(1)①苏步青的诗直落明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作者很喜欢;②诗中表达的辛酸之余与友人共饮欢聚的内容,正契合作者与西谛旧友相逢的情境。
(2)①运用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石凳人的温情,读来亲切而温馨。
②照应前文加倍还账的内容,凸显西谛的憨厚和“我”的率真之情。
(3)A处:作者和友人都到中年,喜看孩童成年,感伤自己韶华已逝,因而有半甜半苦、半悲半喜的滋味。
B处:历经沦桑之后,友情纯正自然,不拘礼节,彼此温暖的滋味。
(4)①酒逢知己,“话旧”本是与西谛共饮的美味酒肴。②旧事里同事故友的真挚情谊,为文章增添人情之美。③用漫画式幽默将西谛的憨厚率真刻画得惟妙惟肖,丰满了西谛的形象。
(5)B
11.【答案】
(1)①王老汉雪夜发现饲料被偷;②顺着脚印找贼;③窗外偷听对话,明白了事情真相;④主动给吴亚龙家送生活必需品。
(2)A:“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B:“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3)①情节结构上,照应了题目;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照应了前文“听说王老汉厚道……”的叙述。②形象塑造上,小说这样结尾,使得王老汉“厚道”的形象更为突出。③主题上,将通过塑造吴亚龙而宣扬的“诚信”的主题,上升到了对“信任”与“大爱”的人性之美的颂扬。
(4)(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三)两位都是主人公。①形象上,两位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