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1.了解作者。
2.体味作者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情感,理清文章结构。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境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
了解屠呦呦的科学研究历程,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一)作家作品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先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作者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生平任,博士生导师。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作品:《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新药——青蒿素》作品《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
评价: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党中央、国务院授人物予其改革先锋称号,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201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二)写作背景
1971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经长期反复实验,首次采用乙醚为溶剂,提炼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提取物。在此基础上,她们与全国多个研究团队深入开展研究,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让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达到新高度。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2011年9月12日,青蒿素研究的突出贡献者屠呦呦的名字,出现在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名单上。这个奖项在生物医学界有着“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称,目前拉斯克奖的得主一共有79人先后拿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称为“美国诺贝尔奖”。这篇文章就是屠呦呦在颁奖现场的演讲词。
(三)文学(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词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撰写演讲词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第二,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第三,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就会影响演讲效果。第四,通俗性。演讲的语言,总的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第五,适当的感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2.文化常识
(1)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摘录其原著《玉函方》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2)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是中医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出自《神农本草经》。
(3)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亦是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中国古代对“海”的别称还有“冥”(如北冥、南冥)、“碧海”“天池”“巨壑”“无底”“百谷王”等。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原产于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古代粮食作物中的“五谷”包括稷、黍、麦、菽、麻,其中的“稷”即为“粟”。
(四)名人轶事
不太会照顾自己
屠呦呦的高中同学,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说,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还有一次,屠呦呦和几个同事去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想下车走走。后来,火车开走了,她被落在了车站里!
事业放在第一位
屠呦呦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她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年迈的老母亲抚养。她曾说:“生活上有矛盾的时候,我们是坚决让路的,总是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样轻描淡写说出的一句话,对于国家而言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家庭而言,她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的演讲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WilliamC.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HO,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15225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CombinationTherapies,ACTs)。但是,得不到ACTs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而且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深深感谢家人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谢谢大家!
一、理清文脉架构
本文作为演讲稿,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在开篇综述部分,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并表达了的感谢,同时_________________,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然后从五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中在“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作者重点提到受《肘后备急方》启发,采用了低温提取的方式,使得青蒿素的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在“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作者提到青蒿素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又具体列举出了中药砒霜对治疗白血病、从中草药“千层塔”提取的石杉碱甲对治疗失忆、中药提取的芍药苷对防止血管再狭窄等具体的事例,表明了中医药的贡献。
明确:继承中医药精髓,提取出了青蒿素;对评委会、中国同事、国际友人: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等的研究,
二、理解课文深意:研习“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不属于“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中“查找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找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查找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找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找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解析:D项,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的目的是抗击疟疾,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答案:D
2.文中引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
【明确】:①这句话既为上文“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提供例证,又引起下文“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的相关阐释,是最终找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关键转折点。②引用权威性古代医学著作,使阐述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体现作者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3.请结合本部分内容,简要概括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过程。
答:
【明确】:①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②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有抗疟疗效的成分。③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加热提取,进展甚微。④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改为低温提取,保存抗疟有效成分。⑤成功得到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三、研习“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速度相当快。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血流剪应力。
D.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学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会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更多新贡献。
解析:C项,逻辑表达混乱,根据文本阐述的意思,应是在“保健运动提高血流剪应力”的前提下,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才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答案:C
5.应如何理解“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这句话?
答:
【明确】:①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所以说是“珍贵礼物”。②把“青蒿素”比作“礼物”,具体、贴切,抽象深奥的医学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6.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明确】:①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②中药砒霜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③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可治疗老年痴呆症。④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⑤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芍药苷可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⑥生物力药理学用于防病治病。
一、语言应用(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童年时期的他并未显示出明显过人之处,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完成学业。他对鸟类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动物学。
②抗战历史博物馆近3万件藏品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在缺衣少食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抗争的漫长历史。
③日本对中国高铁技术的态度可谓前仰后合:曾经不屑一顾,如今却刮目相看,其交通大臣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复兴号列车。
④刘教授对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还会严厉批评,他认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汉语的规范发展都极为不利。
⑤库克自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时就感觉自己如临深渊,在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⑥屠呦呦被称“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目前,我国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剧情衔接外,许多故事都取自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B.河道综合治理将为两河周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并将成为绵阳境内的又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C.童年时很多事情对他的好奇让加来道雄成为一个“问题儿童”,而他上初中时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他对物理沉迷不已。
D.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战机压轴出场,当歼-10临空现身时,巴基斯坦播音员专门改用汉语欢迎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到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一连串儿的麻烦在等着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不可用于人类。有人背着屠呦呦,把不知从哪弄来的、带有挥发性的东西喂给猫狗吃,让军代表看猫狗食后抽风的模样,以证实屠呦呦所制药物的危害性。有人还就相信了这种诽谤。
①接着有人贴出大字报
②公开声称屠呦呦实验工艺有问题
③烧毁很多设备
④首先是在屠呦呦中午离开实验室时
⑤实验室内莫名其妙地着了一把大火
⑥青蒿提取物有毒
A.③①②⑤⑥④ B.④②①⑥③⑤
C.③④⑥⑤①② D.④⑤③①②⑥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字数不超过15个字。(3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①_________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②____________,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③_________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5.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4分)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1)研究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个字)
(2)最终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6.下面《某报》为某专栏所写的编者按,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简明,语体风格一致。(5分)
克隆猴面世、北斗导航服务全球、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2018年,我国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与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密不可分,与支撑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是息息相关的。改革五秩,踏歌而行,本报打算开设《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在我心》特别专栏,记录诠才末学的科学家们的心路历程,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敬请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
草 容
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是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2001年,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
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7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使全球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上亿人被感染,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
B.屠呦呦荣获诺奖,不仅是她科研创新的结果,也应归功于青蒿素产业化后在使用中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
C.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非洲地区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
D.在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为降伏疟疾提供了保证。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疟疾在非洲地区肆虐的原因是疟疾不断变异,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B.青蒿素大规模产业化的结果是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的、被患者誉为“中国神药”的复方蒿甲醚。
C.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产生的广泛影响,屠呦呦的发明就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就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D.复方蒿甲醚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的大规模合作,才使青蒿素成为一个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青蒿素的发明和产业化,可以看出“双创”结合,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创业对创新成果提供最好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
B.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就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所以科研成果必须尽快产业化,发挥其社会效益。
C.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就是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双创”相辅相成,既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又促使科研成果发挥社会效益。
D.不仅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的意识,全社会也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①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使用正确;②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不能作状语修饰“展示”,语法失当;③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此处指态度前后不同,不合语境;④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此处指不赞成,望文生义;⑤如临深渊:好像来到深水潭边,形容谨慎戒惧,使用正确;⑥锲而不舍: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也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使用正确。
2.【答案】D。
【解析】A.句式杂糅,“许多故事都取自真实案例进行创作”将“许多故事都取自真实案例”和“许多故事都据真实案例进行创作”两种句式杂糅,可取其一。B.成分残缺,“并将成为绵阳境内的又一个重要旅游景点”缺主语,可在其前加“此地”。C.主客颠倒,“事情”不能对人好奇。
3.【答案】D
【解析】从“首先”一词看,④在最前面,这就将A、C项排除;先是实验室着火,然后才会“烧毁很多设备”,故⑤在前③在后,又因为④中提到“实验室”这个信息,可见⑤③紧接④后。这就排除了B项。
4.【答案】(示例):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把握语段内容,根据语境推断横线处需补写的内容。本段文字主要谈花青素对花的颜色的影响。联系语境可知,①是对冒号后内容的总括,冒号后的文字是对①的具体说明,故归纳冒号后的文字即可得出①处需补写的内容;由“更令人称奇的是”可知,②处应是前面内容的递进,由“比如”可知②后举例说明这种现象,概括所举例子,即可推知②处需补写的内容;③处于句中,联系后面的“从而”可知其承接“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说明“花的颜色的变化”的原因。
5.答案:(1)(研究途径:)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2)(最终成果:)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
6.答案:(1)面世——诞生 (2)是息息相关的——息息相关 (3)五秩——四秩 (4)打算——拟(或计划) (5)诠才末学——材优干济(或德才兼备)
7.【答案】A。
【解析】混淆时态。原文“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中“曾经”明确指出是历史上的情况,是降伏疟疾前的情况。
8.【答案】C。
【解析】将“或然变为已然”了,原文明确说“不能断定”。
9.【答案】B。
【解析】曲解原文,原文讲“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并未说产业化是“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先决条件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