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九章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整合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章知识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1、2节,即固体和液体,讲述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第二单元包括第3、4节,即“饱和汽和饱和汽压”和“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1.思考关于“固体和液体”
内容的学习。正确填写下图。
答案:①熔点 ②有规则 ③熔点 ④无规则 ⑤各向异性 ⑥各向同性 ⑦内部微粒按各自的规律排列 ⑧熔点 ⑨无规则 ⑩各向同性
2.什么是液体的表面张力?产生表面张力的原因是什么?表面张力的方向怎样?表面张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这是因为在液体内部分子引力和斥力可认为相等,而在表面层里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距离大于r0)、分子比较稀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的缘故。故液体表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使液体自动收缩,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和液面相切;表面张力的大小除了跟边界线的长度有关外,还跟液体的种类、温度有关。
3.思考关于物态变化学习的内容,正确填写下图。
答案:①蒸发 ②沸腾 ③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 ④一定温度的饱和汽压是一定的,与蒸汽所占的体积无关;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高 ⑤相对湿度=
4.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这种物质凝固时所放出的热量有什么关系?
答案:相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一 对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的理解
1.利用有无固定熔点可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利用有无天然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对物理性质表现出的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能够区分出单晶体和多晶体。
2.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仅是指某些物理性质,并不是所有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例如,立方体铜晶体的弹性是各向异性的,但它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却是各向同性的。
3.同一物质既可以是晶体也可以是非晶体,如天然的水晶是晶体,熔融过的石英(玻璃)是非晶体。
4.非晶体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向晶体转化。例如,把晶体硫加热熔化,并使其温度超过300
℃,然后倒入冷水中急剧冷却,硫就会变成柔软的非晶体,但经过一段时间后,非晶体的硫又变成晶体了。
5.可以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理解晶体的熔化热和凝固热。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题1】
(多选)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非晶体
B.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同性的一定不是晶体
C.晶体熔化有固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时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D.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克服分子力做功,晶体内能增加
解析: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对物理性质表现出各向同性,所以选项A、B错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吸收热量克服分子力做功,所以分子平均动能不变而内能增加,选项C、D正确。
答案:CD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变式训练1如果某个固体在一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同性,那么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它一定不是单晶体
B.它一定是多晶体
C.它一定是非晶体
D.它不一定是非晶体
解析:多晶体和非晶体都表现出各向同性,单晶体也只是在某些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二 液体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质与常见现象
1.液体的结构接近于固体,有一定体积,具有难压缩、易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等特点。
2.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它是由于表面层内分子之间的引力产生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3.浸润、不浸润现象和液体、固体都有关系,是由附着层的分子分布性质决定的。
4.毛细现象是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液体浸润毛细管管壁,则附着层有扩张的趋势,毛细管中液面上升,反之,下降。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题2】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的宇宙飞船中,液体与容器表面不浸润,液体表面的形状将是( )
A.椭球形表面
B.球形表面
C.和容器形状有关
D.不能确定
解析: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表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在地球上,液滴因所受重力的影响不能忽略而呈扁平形状,表面近似于椭球形。若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的宇宙飞船中,无论液体多大,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将呈球形,如图所示。故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变式训练2下列各种现象与毛细现象相关的是
( )
①用粉笔吸干纸上的墨汁 ②植物根部从土壤中吸取水分 ③早晨,荷叶上可以看到露珠 ④实验室里用棉线做酒精灯的灯芯 ⑤用磙子压紧土壤可把地下的水分引上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解析:粉笔里细小颗粒间存在间隙,构成很多细小的管道,接触墨汁时,会发生毛细现象将墨汁吸干。植物根部结构有许多细小的“筛管”即为毛细管,地下水分发生毛细现象,会沿着这些孔道上升,被植物吸收。荷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滴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呈“球形”。棉线中间有许多细小的孔道,可起到毛细管的作用,将灯芯下的酒精吸到灯芯上端供燃烧。用磙子压紧土壤,可使土壤中的毛细管变得更细,增强毛细现象,可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可见①②④⑤均与毛细现象有关。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三 饱和汽、饱和汽压与湿度
1.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
2.液体与饱和汽的平衡是动态平衡。
4.注意事项:
(1)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是空气的绝对湿度。
(2)计算相对湿度时各物理量单位应统一。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题3】(多选)在相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可得( )
A.冬天的绝对湿度大
B.夏天的绝对湿度大
C.冬天的绝对湿度小
D.夏天的绝对湿度小
解析:相对湿度=
×100%,相对湿度相同时,由于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因而绝对湿度越大,故选项B、C正确。
答案:BC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变式训练3冬季某天,日间气温6
℃时的相对湿度是65%,如果夜间最低气温是-3
℃,会不会出现霜冻现象?(设绝对湿度不变,6
℃时水蒸气的饱和汽压为9.34×102
Pa,-3
℃时水蒸气的饱和汽压为5.68×102
Pa)
解析:由相对湿度公式得6
℃时空气的绝对湿度为9.34×102×65%
Pa≈6.07×102
Pa。因为-3
℃时水蒸气的饱和汽压为5.68×102Pa,所以当夜间气温降至-3
℃时会有霜冻出现。
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