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习题课件(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习题课件(6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6-03 18: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因素。
(2)分类:①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分等;
②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___。
生活
分布

温度
空气
其他生物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生活和________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生等。
分布
捕食
合作
竞争
3.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一般过程:提出________→作出________→制订计划→__________→得出________→
________和交流。
问题
假设
实施计划
结论
表达
4.对照实验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_______________
的实验。
(2)我们要研究的这个条件就叫做这个实验的________。
其他条件都相同
变量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设计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探究实验除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外还要
遵循重复原则和对照原则。
(2)影响麦田里的一株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不包括本麦田的其他小麦。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它生活
的所有的其他生物,既包括不同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其他生物。
(3)探究的一般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就是作出的假设。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的一般过程中,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是两个步骤,假设是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疑问的肯定或否定的陈述,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或预设。
2.分析说明题。
农民伯伯在种植农作物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互相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如果过密,会因上述因素不足而影响植物生长,所以种植农作物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D
B
B
D
D
课堂基础全练
C
D
C
A
B
B
见习题
见习题
D
D
D
D
A
课后培优精练
见习题
核心素养专练
B
B
A
C
B
C
见习题
见习题
见习题
1.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  )
A.只是光、温度、水分和空气
B.是指所有的非生物因素
C.是指所有的生物因素
D.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D
2.海拔4
000米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植物类型各不相同,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B
3.下列现象能体现出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
(  )
A.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生长得好
B.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相互争斗
C.人参在背阳向阴的环境中生长得好
D.香蕉、菠萝不宜在北方栽种
B
【点拨】A、C选项都是光照对生物的影响,而光是非生物因素;D选项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也是非生物因素。
【答案】B
4.【中考?遂宁】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温带
D.水分
D
5.某班同学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甲、乙、丙、丁四个小组同学所使用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3只、10只,使用的鼠妇数量比较科学的小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D
6.下列有关生态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蚜虫以小麦为食,蚜虫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B.阳光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C.鹰捕食野鼠,保护草地,所以鹰与草的关系是竞争
D.生活在麦地里的杂草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C
7.一般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  )
A.作出假设→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进行实验或调查
C.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D.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
D
8.在“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要设置光照与黑暗两种环境
B.设置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其他条件只要相同就行
C.除变量外其他条件必须适合鼠妇的生活
D.有其他生物干扰与无其他生物干扰对实验没有影响
C
9.在设计“探究温度对蟑螂生活的影响”实验时,除了______条件外,其他条件的选择都应相同。(  )
A.温度
B.湿度
C.食物
D.光照
【点拨】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在设计“探究温度对蟑螂生活的影响”实验时,除了温度条件外,其他条件的选择都应相同。
A
10.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尝试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次数影响”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变化
B.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C.实验完毕后,将金鱼闲置不理
D.实验结论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没有影响
B
【点拨】实验的变量是水温,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因素都要相同且适宜。
【答案】B
11.在探究实验中,往往要设置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作用是为了(  )
A.设置重复实验
B.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C.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D.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B
12.将下列生物现象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蛇吃老鼠        
寄生关系
许多蜜蜂酿蜜      
竞争关系
小麦与杂草       
合作关系
蛔虫与人        
捕食关系
13.小继同学打算探究非生物因素——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提出的问题是:水分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1)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分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为了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为鼠妇提供了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你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实验时还要分成明亮和黑暗两组吗?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分
不需要
如果再分就不是单一变量了
(3)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____________。
(4)做完实验后,小继应如何处理鼠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行
将鼠妇放回适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界中
1.生物圈是哪些生物的家园(  )
A.人类
B.动植物
C.微生物
D.所有生物
D
2.对于农田中的蚜虫来讲,它的生活环境指的是(  )
A.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
B.农田中的其他蚜虫
C.农田中的其他各种生物
D.以上三项都是蚜虫的生活环境
D
3.【中考?桐城】黄山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黄山松大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影响黄山松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D
4.对一只生活在山上的野兔来说,影响它的生态因素是指(  )
A.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B.山上的植物和动物
C.除野兔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D.除这只野兔外的其他野兔、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D
【点拨】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和生物因素(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其他生物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
【答案】D
5.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
B.草盛豆苗稀
C.仓充鼠雀喜
D.草尽狐兔愁
A
6.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甲、乙两图中的两种生物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共生
B.共生、竞争
C.捕食、竞争
D.竞争、捕食
B
【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因为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都能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所以a和b同时增多和减少;乙图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因为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当生存条件很充足时,c和d的数量都增加,当生存条件有限时,c和d因为相互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占优势的一方数量增长得快。
【答案】B
7.观察下图可以发现,葵花朵朵向太阳,水稻遇到干旱会造成严重减产。由此说明的问题是(  )
A.葵花受阳光约束,水稻受水约束
B.阳光、水分别是它们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C.它们的生活需要强光和过量的水分
D.葵花生长仅仅需要阳光,水稻仅仅需要水分
B
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得到如下实验结果。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探究中作为对照的是裸地组
B.实验应选择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
C.该探究的实验变量是空气湿度
D.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于灌木丛
A
9.【中考?大庆】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C
10.【中考?广东】下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A.
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B
11.为探究光对玉米发芽的影响,王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的土壤中各种了20粒玉米,将甲放在阳光下,将乙放在黑暗中,其他条件都相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能说明探究的问题
B.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C.该实验不能说明探究的问题
D.该实验是严格的对照实验
C
12.下图是与小麦有关的生态因素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
(1)列举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三种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
水分
土壤(合理即可)
(2)列举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三种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蚜虫与小麦的关系是________,小麦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蚜虫
杂草(合理即可)
捕食
竞争
13.【中考?乐山】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到海拔3
000米以上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相同并适宜,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海拔高度
(2)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填“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平均值
(3)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D
【点拨】(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相同并适宜,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2)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实验结果应取每组的平均值。
(3)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存,所以海拔越高,植株的高度越低。故而第一组中a组比b组的植株高;第二组中c组比d组的植株高。
14.小明在家中观察饲养的金鱼时,想到一个问题:“水的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没有影响?”为探究这一问题,他统计了不同温度下金鱼每分钟鳃盖运动次数,结果如下表:(单位:次)
请根据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1)根据这个探究实验,小明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的温度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吗
(2)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由此变量引起,应该保证除_________外,其他实验条件(如鱼的大小等)都_________,这种实验叫做___________。
水温
水温
相同
对照实验
(3)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金鱼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回适于金鱼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4)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C
(5)该实验中测量与记数的准确与否对实验的结果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科学探究】“知了,知了……”这是仲夏时节经常可以听到的声音。“蝉噪林逾静”,在平常的日子里,知了那柔和的鸣叫声会使人的心情格外平和。但今天不同,烈日当头,天气异常炎热,知了发出的鸣叫声也异常密集而响亮,令人心烦,是不是天气越热,鸣叫的知了越多呢?
(1)上述问题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温度的升高,鸣叫的知了的
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温度有关)
(2)如果要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是否成立,首先需要选取实验用的知了。选取的知了应该是雄性还是雌性?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雄性
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
(3)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A.观察一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是否鸣叫
B.统计多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鸣叫的只数
C.观察一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是否鸣叫
D.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
D
(4)实验结果绘制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叫的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
(5)根据本题的情景,还可以提出包含一组变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叫的知了的只数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吗)
【点拨】此题体现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决温度对知了鸣叫情况的影响问题。(1)作出假设:随着温度的升高,鸣叫的知了的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2)知了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
(3)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选项D符合题意。
(4)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图示,得出结论: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
(5)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根据本题的情景,还可以提出的问题是:鸣叫知了的只数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