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__存在的。
(3)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针状叶、根系发达等;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拟态等。
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
普遍
警戒色
保护色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________和________着环境。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有利影响,也有有害影响。
影响
改变
3.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秋末树木落叶是不适应环境的表现。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是方式不同。秋末
树木落叶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绝对的。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存的每一种
×
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生物就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分析说明题。
蜜蜂有鲜艳的颜色,而大多数的动物都与它的生活环境的颜色相似,是不是大多数动物对环境是适应的,而蜜蜂对环境不适应?
生物只要能生活在某个环境中,就是对此环境适应,大多数动物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是这类动物具有保护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蜜蜂的鲜艳体色是警戒色,也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D
A
D
D
B
课堂基础全练
C
见习题
B
C
D
D
B
课后培优精练
C
核心素养专练
A
见习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骆驼的尿液很少
B.藕的中间有许多小孔
C.避役的体色随环境改变
D.老母鸡孵小鸡
D
2.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 )
A.它们都适应了北方寒冷的天气
B.北方的阔叶树不适应寒冷的天气
C.松树比阔叶树更适应寒冷的天气
D.阔叶树与松树进行生存竞争
A
【点拨】此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冬天北方阔叶树落叶是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叶子脱落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生物只要能够生存就说明它对环境是适应的,只不过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而已。
【答案】A
3.许多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是(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捕食的鸟警惕性不高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D
4.青岛崂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崂山石是景点的点缀,石上的地衣引起了游人的注目。地衣既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腐蚀岩石。这说明生物体( )
A.都能适应环境
B.与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
C.都能改造环境
D.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5.【中考?滨州】生命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
B.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
C.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
D.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
B
【点拨】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属于环境影响生物;雷鸟的体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B
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关系不大
C.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D.只有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点拨】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能影响生物,所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7.回答有关“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的问题。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植物类型和分布对________有影响,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_____________
的空气湿度最大,________的空气湿度最小。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
空气湿度
茂密的灌木丛
裸地
(3)为什么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测量的空气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这样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探究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处的植物密度不同
减小误差,避免结果具有偶然性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1.大自然的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森林可保持水土
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蚯蚓疏松土壤
B
2.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的是( )
A.蛾夜间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候鸟的迁徙
D.山顶的旗形树
C
【点拨】蛾类夜间活动,蝶类白天活动,这些都是受光的影响;仙人掌的叶变成刺是因为沙漠中水分不足,以此来减少蒸腾;候鸟的迁徙是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山顶的旗形树则是受风的影响。
【答案】C
3.下列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
C.山底的树木一般是阔叶林,山顶的树木一般是针叶林
D.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植被茂密,气候湿润
D
4.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的是( )
A.骆驼刺的根是地上部分的许多倍长
B.在繁殖季节,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
C.寒冷的冬天,松树依然能郁郁葱葱
D.裸露的地面比草地内的空气湿度小
D
5.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气候潮湿、降雨量多,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
6.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A
【点拨】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所以在选择绿化物种时应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分,而地上部分则应选择叶小的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A
7.某生物实验小组同学在做“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时,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木丛的湿度,每个环境测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记录在下表中。
?
早晨
中午
傍晚
裸地
68%
18.5%
45%
草地
73%
38%
51.3%
灌木丛
81.3%
45%
65.3%
(1)为什么每个环境要测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实验当天有雾,能得出准确结论吗?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误差,避免结果具有偶然性
不能
有雾时空气湿度大,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
早晨
中午
傍晚
裸地
68%
18.5%
45%
草地
73%
38%
51.3%
灌木丛
81.3%
45%
65.3%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图1和图2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请说出图1和图2表达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图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草地在一天中湿度的变化:早>晚>中;
同一时间内相对湿度的变化:灌木丛>
草地>裸地
【社会责任】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C
【点拨】此题体现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水葫芦植物的引种”这一现象。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水葫芦”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后,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表明生物又能影响环境。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