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卖炭翁》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欣赏三首古诗。
新课导入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目标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写作背景
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háo
yú
yè
shù
qún
yìng
yè
Yù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宿
抓壮丁的差役
在夜里
越过;翻过
跑
诉说,叫喊
多么
对……说
服役
捎信回来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
正在吃奶的孙子
改嫁
离开
请求
跟从,跟随
还能够
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
译读感知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2.齐读译文: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齐读第一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研读赏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总括全文事件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疑问:差吏抓壮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捉人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齐读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研读赏析:
总领下文对话
(反复的修辞)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研读赏析:
(齐读第三节)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那么,小吏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
品读感悟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
吏:【?
】?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
妪:惟有乳下孙。?
吏:【
】????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研读赏析:
(齐读第四节)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
沉重的一击。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老翁的命运
老妪的命运
寡妻的命运
乳孙的命运
1.
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写法探究
2.
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蛮横、凶悍
悲伤、凄苦
残酷、无情
同情
厌恶
这首叙事诗,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深切的同情。
诗
旨:
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
“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人民
暮――投宿――开端:
有吏夜捉人
夜――住宿――发展:
听妇前致词
夜久―住宿----高潮:
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
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归纳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本课小结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诗句再现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议论句):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点我视频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歌”
,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
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
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
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
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
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
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à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落)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翻译
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做动词)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漫漫长夜湿淋淋的何时才完?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小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画面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情景交融:三幅鲜明的图画,拨动诗人的心弦,交代了茅草的三个下落。“卷”“飞”“洒”“挂”“飘”“沉”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无奈的心情。
赏析课文
1、第一节中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彩。)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4、还有哪些动词用得好?
(“飞”——“洒”——“挂”——“飘转”——“沉”)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
风
破
屋
秋风:
茅屋:
“我”:
肆虐
怒号、卷—正面描写
飞、洒、挂罥、飘转—侧面描写
弱不禁风
痛惜
一叹老天无情毁屋;
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
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
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
“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
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6、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许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
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
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7、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群
童
盗
茅
秋风:
茅屋:
“我”:
助童盗茅
茅草被盗
痛心
人民疾苦
抒情: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
8.下面两句中哪个词用得好
?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布衾多年冷似铁
雨脚如麻未断绝
9.第三节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
)
11.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主旨: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破
屋
漏
雨
秋风:
茅屋:
“我”:
风雨交加
破屋漏雨
痛苦
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及其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思想。
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12、“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读来铿锵有力,果断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
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愿得广厦
破屋漏雨
推己及人
痛忧
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现实
风
雨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事
人
自己
理想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广厦千万间
怎么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情怀。
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的情怀
群童盗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
胸襟博大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
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
你的梦境
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
谁说你是诗人
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
而你
衣衫褴褛
饱含着太多的泪水
你的眼泪
是上帝的泪水
致
杜
甫
杜公祠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积累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叙事讽喻诗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老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3.
掌握“宫市”的罪恶本质。
鬓
辗
辙
骑
敕
叱
将
系
chì
bìn
jì
chì
jì
zhé
niǎn
jiāng
节奏: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一读
明确:
第1段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些,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
第2段应该读得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唐]白居易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巧取豪夺的故事。
二述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
提示:抓记叙的“六要素”。
1.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三析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同情卖炭翁的是哪一个词?
可怜
烧炭(开头六句)
运炭(中间六句)
被夺炭(最后九句)
“可怜”一词有哪些含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怜悯)
(可惜)
(可爱)
由此我们想到卖炭翁的命运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苦
烧炭
运炭
失炭
苦
诗中“可怜”是怜悯,那么卖炭翁哪些与“炭”有关的事让人怜悯呢?
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三句中有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写了几个部位?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构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脸:
鬓发:
十指:
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焦黄色
灰白
乌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本来生活就够困苦、艰辛,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几句又为下文作了什么?
肖像描写
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
铺垫
“衣正单”“愿天寒”包含老翁怎样的心理?“可怜”写出了作者什么情感?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一尺雪”——
“晓”——
“辗冰辙”——
“日已高”——
“牛困人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
。?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
驾
动作描写
辗
歇
运炭的艰难:
雪很厚,运输艰难
非常早,很冷
车负重,路滑,很艰难
时间长,路途遥远
饥寒交迫,疲劳
互文,集中体现了卖炭的艰辛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哪个词写出了黄衣使者轻快而趾高气扬?
“翩翩”
神态描写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狐假虎威、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把、称、叱、牵”这几个动词写出了什么?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
?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
惜不得
从“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
中你看出了什么?
“红纱、绫”对卖炭翁有用吗?
提问: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火上浇油呢?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题注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提问: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明确:社会制度
社会环境
这就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读完《卖炭翁》后你有何感想?
本诗通过记叙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使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通过记叙……揭露了……表达了……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
四测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A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点我音乐
五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教学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三吏三别”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三男
/邺(yè)城戍(shù)。一男
/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ú)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五、研读赏析
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②孙方乳,媳无裙;③翁逾墙,妇夜往。
(一)齐读第一节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明确: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2.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明确: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3.差吏抓壮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
明确: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二)齐读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总领下文对话。
(三)齐读第三节
1.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2.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3.“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了什么?
明确: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4.老妇为何自请赴役?
明确: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5.“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6.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
吏:【?“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齐读第四节
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明确: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2.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老翁的命运、老妪的命运、寡妻的命运、乳孙的命运
六、写法探究
1.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2.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蛮横、凶悍)的
老妇是(悲伤、凄苦)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同情)的
作者对战争是(厌恶)的?
七、诗歌主旨
这首叙事诗,叙述了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八、结束语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
3.学习杜甫的济世情怀,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朗诵导入
(配乐《江河水》,语速缓慢,感情低沉,涕泪满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树叶飘飘洒洒,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风过后,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泻。一位老人从茅屋中蹒跚走出,看着被风卷走的茅草,看着被雨淋湿的小屋,不禁悲从中来,时局动荡,风雨成灾,孤苦无依,面对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预习检查
1.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被;“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3.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读准字音。
挂罥(juà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大厦(shà)
塘坳(ào)
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三、朗读,读出节奏、语气、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节:深沉,悲痛;第二节:无赖,悲伤;第三节:难过、凄凉;第四节:希望,决心
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布衾:棉被。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
愤懑无奈
(3)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4)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五、赏读,品诗语言
(一)赏读第一段:
1.你觉得这段哪些词语写得美?为什么?请你用“我认为
词用得好,因为
。”句式说话。
明确:我认为“怒号”一词用得好。因为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说明风之大,富有强烈的感彩。
我认为“卷”字用得好,因为这个“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认为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用得好,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穿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二)赏析第二段
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杜甫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三)赏析第三节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2.“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过渡: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四)赏析第四节
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六、深入探究
1.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节为最后一节做铺垫,由写景记事到直抒胸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3.归纳本文的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情怀。
拓展延伸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2.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积累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对话诗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4.读诗歌----《致杜甫》
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
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
你的梦境
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
谁说你是诗人
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
而你
衣衫褴褛
饱含着太多的泪水
你的眼泪
是上帝的泪水
本课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学习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初中以来,在课本上有几位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老人: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坚持不懈的愚公。
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题解:叙事讽喻诗。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
理解赏读
读
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伐薪(xīn) 翩翩两骑(piān)
口称敕(chì)
回车叱牛(chì)
辗冰辙(niǎnzhé)
两鬓
(bìn)
红绡(xiāo)
系向(?jì)
2.读第二遍,要求节奏鲜明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意:读出诗歌中押韵的地方:翁—中,色—黑
单—寒
雪—辙
述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巧取豪夺的故事。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提示:抓记叙的“六要素”。)
(三)析
1.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烧炭(开头六句)→运炭(中间六句)→被夺炭(最后九句)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同情卖炭翁的是哪一个词?
明确:可怜。
3.“可怜”一词有哪些含义?由此我们想到卖炭翁的命运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明确:苦。
4.诗中“可怜”是怜悯,那么卖炭翁哪些与“炭”有关的事让人怜悯呢?
明确:烧炭、运炭、失炭→苦
解读“烧炭苦”:
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明确:“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
(2)这三句中有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明确:肖像描写。
(3)写了几个部位?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构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焦黄色;鬓发:灰白;十指: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4)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5)“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几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来生活就够困苦、艰辛,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几句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6)“衣正单”“愿天寒”包含老翁怎样的心理?“可怜”写出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解读“运炭苦”:
运炭有哪些艰难?
明确:“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晓”——非常早,很冷
“辗冰辙”——车负重,路滑,很艰难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牛困人饥”(互文)——饥寒交迫,疲劳
(2)“运炭”运用了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明确:动作描写。集中体现了卖炭的艰辛。
解读“失炭苦”:
(1)写黄衣使者白衫儿,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出了什么?
明确: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及狐假虎威、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的情态。(从“翩翩”“把、称、叱、牵”这几个词可以看出。)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的什么?
明确:写出了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的心理。
(3)从“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
中你看出了什么?“红纱、绫”对卖炭翁有用吗?
5.“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火上浇油呢?
明确: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题注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6.了解诗人白居易文学创作的特色。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7.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制度、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这就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特点。(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8.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记叙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使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测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五)练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三、拓展延伸
1.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
明确: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此时此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仿佛看到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
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我们仿佛听到了——
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我们仿佛看到了——宫使拿着文书,光明正大的强取豪夺,把一车千余斤的炭拉走。他哀叹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
……
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明确:我读到一位体察民间疾苦,关爱百姓的诗人。
我读到一位对黑暗势力的憎恶与批判的诗人。
我读到一位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诗人。
我读到一位为民发声的诗人。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三首》同步检测(原卷版)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基础积累(17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闻泣幽咽( yè )
B.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C.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
D.手把文书口称敕(shù)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
C.死者长已矣(停止,引申为完结)
D.忍能对面为盗贼(忍,狠心)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5.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茅飞渡江洒江郊。
译文: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B.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译文: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虽然唯独吹破了我的茅屋,自己受冻而死就足够了!
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7.理解型默写。(5分)
(1)《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含蓄地表达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
(3)《卖炭翁》中反映宫市霸道不公、剥削劳动人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石壕吏》,完成问题。(17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根据诗意用原文填空。(4分)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_________________一句展开。
(2)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2.《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5分)
3.老妇人说的话有哪几层意思?她为什么要说这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的次序能调换吗?为什么?(5分)
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与哪句话相呼应?把“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1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中画线句子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2分)
2.“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组)相照应?“我”叹息什么?(4分)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3分)
4.“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三)阅读《卖炭翁》,完成问题。(11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本诗对卖炭翁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心理和动作描写。(1分)
2.诗歌多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描写了一个卖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由此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通过描写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他悲惨的生活境遇。
C.“晓驾炭车辗冰辙”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唐诗三首》同步检测(解析版)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基础积累(17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闻泣幽咽( yè )
B.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C.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
D.手把文书口称敕(shù)
【答案】D
敕
chì。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答案】D
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
C.死者长已矣(停止,引申为完结)
D.忍能对面为盗贼(忍,狠心)
【答案】B【解析】B.“骑”音“jì”,译为“骑马的人”。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答案】A
“直”同“值”,价钱。
5.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茅飞渡江洒江郊。
译文: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B.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译文: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虽然唯独吹破了我的茅屋,自己受冻而死就足够了!
【答案】D 【解析】D项的正确翻译应为:“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7.理解型默写。(5分)
(1)《石壕吏》中“__独与老翁别__”一句含蓄地表达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的呼喊。
(3)《卖炭翁》中反映宫市霸道不公、剥削劳动人民的诗句是:__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石壕吏》,完成问题。(17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根据诗意用原文填空。(4分)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
有吏夜捉人
一句展开。
(2)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2.《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5分)
【答案】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老妇人说的话有哪几层意思?她为什么要说这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的次序能调换吗?为什么?(5分)
【答案】三层:①诉说了三个儿子出征,两个儿子战死的惨况;②陈述了家庭极端困难的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不能调换。这是老妇人在差役的步步威逼下诉说出的,既层层深入地说出了百姓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又揭示了统治者的残暴。
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与哪句话相呼应?把“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石壕村”;不好,“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表现了诗人目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悲愤心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1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中画线句子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2分)
【答案】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组)相照应?“我”叹息什么?(4分)
【答案】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解析】
“倚杖”的意思是“身体倚靠着拐杖”,可见“我”年老体衰,文中“老无力”与此意同。“我”叹息的原因需从“我”和家人、群童,乃至乡邻的生活状况、战乱纷扰的背景(“自经丧乱”可见“我”身处战乱)来思考、归纳。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3分)
【答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诗人凄苦的生活。
4.“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可根据诗歌内容及对诗人生平、作品风格的了解思考作答。杜甫这位诗人和他的生活背景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首诗只要把握住了作者由己及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就可作答。
5.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答案】A【解析】这首诗应是古体诗,故A错误。
(三)阅读《卖炭翁》,完成问题。(11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本诗对卖炭翁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心理和动作描写。(1分)
【答案】外貌
【解析】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文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外貌描写;“心忧炭贱愿天寒”,“宫使驱将惜不得”是心理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是动作描写。
2.诗歌多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出______。(4分)
【答案】宫使掠夺的残酷
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反衬手法的作用。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作用是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一车炭,千余斤”
实际价值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的价值相差悬殊,诗歌运用反衬手法,揭露了统治者残酷掠夺人民的本质。“牛困人饥”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疲惫艰辛,“翩翩”形容两太监趾高气扬的样子,通过反衬,突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案】“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
4.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描写了一个卖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由此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通过描写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他悲惨的生活境遇。
C.“晓驾炭车辗冰辙”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分析。解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情,然后结合选项辨析。诗歌中描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通过老翁的矛盾心理,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故答案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重点)
2.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
2.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拓展想象,你不妨设计一下。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
杜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二、预习任务
1.反复诵读,直至能初步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3.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妪(
)
衰(
)
泣(
)
咽(
)
逾(
)
戍(
)
裙(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死者长已矣(
)
6.泣幽咽(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
(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
(三)书:信;
新:最近;
去:离开;
犹得:还能够。
已: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四)(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五)(1)三男邺城戍(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课中导读】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三男
/邺(yè)城戍(shù)。一男
/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ú)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研读赏析
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②孙方乳,媳无裙;③翁逾墙,妇夜往。
(一)齐读第一节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明确: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2.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明确: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3.差吏抓壮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
明确: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二)齐读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总领下文对话。
(三)齐读第三节
1.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2.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3.“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了什么?
明确: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4.老妇为何自请赴役?
明确: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5.“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6.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
吏:【?“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齐读第四节
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明确: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2.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老翁的命运、老妪的命运、寡妻的命运、乳孙的命运
四、写法探究
1.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2.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蛮横、凶悍)的
老妇是(悲伤、凄苦)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同情)的
作者对战争是(厌恶)的?
五、诗歌主旨
这首叙事诗,叙述了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课后导练】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答案:五言
叙事
2.解释加粗词。
①老翁逾墙走:_____
_______
②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
③老妪出门看:________
④犹得备晨炊:_________
⑤听妇前致词:__________??⑥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
答案:①越过?
逃跑?
②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③老妇?
④能够?
⑤对……说话?
⑥前面的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答案: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4.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总领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5)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阅读第3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3节可划分为三层,用竖线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__”,揭示主题。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2)安史之乱
6.“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答案: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7.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
3.学习杜甫的济世情怀,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
2.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先朗读(读音要准确)后诵读。(停顿恰当、重读突出、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2.译读。(读诗句,结合注释口述大意,划出疑难)
3.品读。(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明确诗歌大意。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
三、预习检测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____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_______”。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当时人称“____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______”
。
答案: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风怒号(??)?(2)高者挂罥(??)
(3)沉塘坳(??)
(4)倚杖(???)???
俄顷(??
)
(6)布衾(??)
(7)大庇(?
)
(8)突兀(??)
3.解释加粗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归来倚杖自叹息(????)(5)俄顷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
答案:2.(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
3.(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4.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
6.本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有哪些?(2分)
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读出节奏、语气、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节:深沉,悲痛;第二节:无赖,悲伤;第三节:难过、凄凉;第四节:希望,决心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布衾:棉被。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
愤懑无奈
(3)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4)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三、赏读,品诗语言
(一)赏读第一段:
1.你觉得这段哪些词语写得美?为什么?请你用“我认为
词用得好,因为
。”句式说话。
明确:我认为“怒号”一词用得好。因为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说明风之大,富有强烈的感彩。
我认为“卷”字用得好,因为这个“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认为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用得好,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穿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二)赏析第二段
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杜甫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三)赏析第三节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2.“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过渡: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四)赏析第四节
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深入探究
1.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节为最后一节做铺垫,由写景记事到直抒胸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3.归纳本文的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情怀。
五、拓展延伸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2.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积累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对话诗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4.读诗歌----《致杜甫》
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
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
你的梦境
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
谁说你是诗人
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
而你
衣衫褴褛
饱含着太多的泪水
你的眼泪
是上帝的泪水
【课后导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B项“突兀”不能断开读,朗读停顿应划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成都近郊的草堂。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A项“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4.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5.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6.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答案:(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卖炭翁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学习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重点)
2.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难点)
学法指导:
初读古诗,边读边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借助想象,读出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宫市。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2.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二、预习任务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4.感知人物形象。
(1)诗中是如何描写卖炭翁的?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形象。(苦)
年龄:
翁
职业:
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
终南山
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衣着: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官使驱将惜不得
动作描写:
晓驾炭车辗冰辙
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炭目的:
身上衣裳口中食
(2)作者是如何描写宫使的?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霸)
外表---黄衣、白衫、翩翩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xīn)
两鬓(bìn)
辗冰辙(niǎn)(zhé)
口称敕(chì)
回车叱牛(chì)
一丈绫(lí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木柴
(2)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灰白
(3)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谋求、需求
(4)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轻快的样子
(5)手把文书口称敕
敕:指皇帝的命令
(6)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调转
叱:吆喝
(7)宫使驱将惜不得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8)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挂
直:同“值”,价钱
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答案:身上衣裳
口中食
(3)《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课中导读】
一、理解赏读
读
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伐薪(xīn) 翩翩两骑(piān)
口称敕(chì)
回车叱牛(chì)
辗冰辙(niǎnzhé)
两鬓
(bìn)
红绡(xiāo)
系向(?jì)
2.读第二遍,要求节奏鲜明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意:读出诗歌中押韵的地方:翁—中
色—黑
单—寒
雪—辙
述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巧取豪夺的故事。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提示:抓记叙的“六要素”。)
(三)析
1.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烧炭(开头六句)→运炭(中间六句)→被夺炭(最后九句)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同情卖炭翁的是哪一个词?
明确:可怜。
3.“可怜”一词有哪些含义?由此我们想到卖炭翁的命运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明确:苦。
4.诗中“可怜”是怜悯,那么卖炭翁哪些与“炭”有关的事让人怜悯呢?
明确:烧炭、运炭、失炭→苦
解读“烧炭苦”:
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明确:“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
(2)这三句中有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明确:肖像描写。
(3)写了几个部位?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构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焦黄色;鬓发:灰白;十指: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4)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5)“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几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来生活就够困苦、艰辛,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几句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6)“衣正单”“愿天寒”包含老翁怎样的心理?“可怜”写出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解读“运炭苦”:
运炭有哪些艰难?
明确:“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晓”——非常早,很冷
“辗冰辙”——车负重,路滑,很艰难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牛困人饥”(互文)——饥寒交迫,疲劳
(2)“运炭”运用了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明确:动作描写。集中体现了卖炭的艰辛。
解读“失炭苦”:
(1)写黄衣使者白衫儿,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出了什么?
明确: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及狐假虎威、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的情态。(从“翩翩”“把、称、叱、牵”这几个词可以看出。)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的什么?
明确:写出了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的心理。
(3)从“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
中你看出了什么?“红纱、绫”对卖炭翁有用吗?
5.“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火上浇油呢?
明确: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题注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6.了解诗人白居易文学创作的特色。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7.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制度、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这就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特点。(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8.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记叙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使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测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五)练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展开联想,课下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二、拓展延伸
1.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
明确: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此时此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仿佛看到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
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我们仿佛听到了——
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我们仿佛看到了——宫使拿着文书,光明正大的强取豪夺,把一车千余斤的炭拉走。他哀叹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
……
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明确:我读到一位体察民间疾苦,关爱百姓的诗人。
我读到一位对黑暗势力的憎恶与批判的诗人。
我读到一位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诗人。
我读到一位为民发声的诗人。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课后导练】
卖炭翁
/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特定的词。
(1)“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意思是
。
(2)“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
(3)“黄衣使者”是指
;“白衫儿”是指
。
(4)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
(5)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
(6)“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
2.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3.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请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写卖炭翁烧炭运炭之苦是为下文写宫市(或炭被抢夺)之苦做铺垫。烧炭运炭固然辛苦,但卖炭翁还是充满希望的,只要炭能卖个好价钱,日子还能过下去,但是炭被宫使抢走,希望就彻底破灭了。通过层层铺垫,揭示了宫市的黑暗。?
《唐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重点)
2.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
2.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拓展想象,你不妨设计一下。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
杜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二、预习任务
1.反复诵读,直至能初步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3.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妪(
)
衰(
)
泣(
)
咽(
)
逾(
)
戍(
)
裙(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死者长已矣(
)
6.泣幽咽(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文中标记)
二、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对重点词、生字词圈画)
(2)译文:(口译)
三、研读赏析
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
(一)齐读第一节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明确:
2.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明确:
3.差吏抓壮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
明确:
4.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
(二)齐读第二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三)齐读第三节
1.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2.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3.“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了什么?
明确:
4.老妇为何自请赴役?
明确:
5.“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
6.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妪:室中更无人。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妪:惟有乳下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齐读第四节
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明确:
2.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
四、写法探究
1.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
2.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五、诗歌主旨
明确:
【课后导练】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2.解释加粗词。
①老翁逾墙走:_____
_______
②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
③老妪出门看:________
④犹得备晨炊:_________
⑤听妇前致词:__________??⑥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总领全诗的句子:
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5.阅读第3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3节可划分为三层,用竖线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__”,揭示主题。
6.“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7.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
3.学习杜甫的济世情怀,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
2.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先朗读(读音要准确)后诵读。(停顿恰当、重读突出、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2.译读。(读诗句,结合注释口述大意,划出疑难)
3.品读。(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明确诗歌大意。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
三、预习检测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____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_______”。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当时人称“____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______”
。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风怒号(??)?(2)高者挂罥(??)
(3)沉塘坳(??)
(4)倚杖(???)???
俄顷(??
)
(6)布衾(??)
(7)大庇(?
)
(8)突兀(??)
3.解释加粗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归来倚杖自叹息(????)(5)俄顷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
4.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6.本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有哪些?(2分)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读出节奏、语气、情感(文中标出停顿,批注情感)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挂罥(ju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罥,____。
沉塘坳:__________________。塘坳,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池塘)。
译文:(口译,下同)
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
呼不得: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俄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漠漠:__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
布衾:____________。
恶卧:__________________。
丧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安得:_____________。
大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xiàn):同“____”,___________。
译文:
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三、赏读,品诗语言
(一)赏读第一段:
1.你觉得这段哪些词语写得美?为什么?请你用“我认为
词用得好,因为
。”句式说话。(自由谈)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
(二)赏析第二段
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
2.杜甫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
一叹:
二叹:
三叹:
所以此句应该用_________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三)赏析第三节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2.“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
(四)赏析第四节
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
四、深入探究
1.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贫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忧心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心天下“寒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3.归纳本文的主旨。
五、拓展延伸
1.读一读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2.积累这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对话诗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4.读诗歌----《致杜甫》
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
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
你的梦境
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
谁说你是诗人
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
而你
衣衫褴褛
饱含着太多的泪水
你的眼泪
是上帝的泪水
【课后导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2.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_______(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4.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5.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6.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卖炭翁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学习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重点)
2.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难点)
学法指导:
初读古诗,边读边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借助想象,读出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宫市。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2.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二、预习任务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4.感知人物形象。
(1)诗中是如何描写卖炭翁的?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形象。(_____)
年龄:
______
职业:
__________
劳动地点:______________
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目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如何描写宫使的?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____)
外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地位悬殊)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
)
两鬓(
)
辗冰辙(
)(
)
口称敕(
)
回车叱牛(
ì)
一丈绫(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
(2)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
(3)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
(4)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
(5)手把文书口称敕
敕:
(6)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
叱:
(7)宫使驱将惜不得
将:
(8)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
直:
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__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________运动,世称“元白”,与________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课中导读】
一、理解赏读
读
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2.读第二遍,要求节奏鲜明。(文中标画停顿)
注意:读出诗歌中押韵的地方:翁—中
色—黑
单—寒
雪—辙
述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提示:抓记叙的“六要素”。)
(三)析
1.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文中标记)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同情卖炭翁的是哪一个词?
明确:
3.“可怜”一词有哪些含义?由此我们想到卖炭翁的命运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_______)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______)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_______)
明确:_____
4.诗中“可怜”是怜悯,那么卖炭翁哪些与“炭”有关的事让人怜悯呢?
明确:
解读“烧炭苦”:
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明确:
(2)这三句中有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明确:
(3)写了几个部位?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构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
(4)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
明确:
(5)“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几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6)“衣正单”“愿天寒”包含老翁怎样的心理?“可怜”写出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
解读“运炭苦”:
运炭有哪些艰难?
明确:
(2)“运炭”运用了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明确:
解读“失炭苦”:
(1)写黄衣使者白衫儿,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出了什么?
明确: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的什么?
明确:
(3)从“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
中你看出了什么?“红纱、绫”对卖炭翁有用吗?
明确:
5.“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火上浇油呢?
明确:
6.了解诗人白居易文学创作的特色。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7.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
这就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特点。(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8.主旨归纳。
(四)测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五)练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展开联想,课下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二、拓展延伸
1.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
明确:
2.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此时此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各抒己见)
明确:
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明确:
【课后导练】
卖炭翁
/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特定的词。
(1)“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意思是
。
(2)“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
(3)“黄衣使者”是指
;“白衫儿”是指
。
(4)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
(5)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
(6)“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
2.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3.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4.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苦?请说说你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