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18 09:35:34

文档简介

?嬾N.ppt(共40张PPT)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年级:九年级
说特色
1、力求利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艰涩难懂的批驳过程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把本文语言的讽刺艺术设计还原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表演具体体会其讽刺艺术。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感受。
4、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初中阶段唯一一篇立驳结合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而本文紧扣此目标,鲁迅先生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先通过自己的分析,指出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又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驳倒了错误观点。学好本文对议论文的学习至关重要。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因此,我把本文的能力目标定为:理解本文的批驳方式——这也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艺术。
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捻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所以,我把情感目标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合作讨论法进行教学。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要重视的问题”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出发,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合作讨论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引导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相互补充、质疑解决字词及文学常识
2、相互质疑、纠错,拓展思路,激发独特感受
3、运用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及效果
由身边的大事说起,引出中国关于自信力的话题,由视频出示代替语文表达,更形象,更具有震撼力。
二、简介时代背景: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既与现在的中国形成对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出示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的批驳方式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艺术。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出示目标给学生上课指明了方向,由多媒体出示更为明确。
四、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一生介绍、其他补充
2、注音或写字
脊( )梁 搽( )前仆( )后继 省( )悟
Kuāng( )骗 诬miè()zhī()粉lǒng( )罩
一生到黑板前写,其他人纠错
此环节采用的是学生相互补充、质疑的学习方式,即解决了字词,又了解了作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的习惯以及自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五、整体感知
郎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敌方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找出这两个观点,就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内容。
六、思考探究

当时那些人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依据能让这些观点成立吗?

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有舍身求法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一味的求神拜佛
国联也不相信了
地大物博不夸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有埋头苦干的人
我们有
并不失掉自信力
的中国人在
驳立结合的论证过程
仿写:
请仿照例子,列举出中国这样的人
中国有像( )那样埋头苦干的人;有像( )那样拼命硬干的人;有像( )那样为民请命的人;有像( )那样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准备4类人中一部分人的事迹,学生若答出,通过超级链接展示出来;若不在准备的范围之内,可以让学生“百度”一下
这一环节将这四类人具体化,让学生从具体的一个人身上认识到有许许多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丰富开阔学生的事业,丰富课堂的内容。
整个思考探究阶段,通过动画可形象地展示文章驳论证,即对方三个论据不能支持对方论点,以及自己四个论据有力支撑自己论点、间接反驳的过程,这就很好地完成第一目标。
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
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
海瑞
商鞅、谭嗣同、玄奘
七、齐读第(7)(8),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这一设计既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对“脊梁们”热情的赞颂,又过渡到对悲观论调的辛辣讽刺,从而引出对下一环节讽刺艺术的分析。
八、分析语言
出示漫画,请学生看用了什么手法。
“抖包袱” 欲擒故纵 先肯后否
请学生依照相声小段模式,用先肯后否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把第一段改成一段对口相声,然后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
分析表演效果
问还有那几个词用的好?为什么?学生找,其他补充。
指出鲁迅这种先肯后否的形式,无疑给了那些悲观论调者一记响亮的耳光。问学生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了刻画所谓“中国人”自夸的神态,是通过一个典型词来实现的,找出来。
(“总”)
问“总”字在这里有什么更重要的作用。
(形象地讽刺了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神态)
写求国联的时候,还有一个典型词也用的很好,要学生找出,问具体作用是什么?
(形象地讽刺了仰人鼻息、别无他法、抓救命稻草的神态)
(“只”)
(“一味”)
(形象地讽刺了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根据学生的体会,谈讽刺、犀利、富有战斗性是本文的重要语言特点。
小结语言特点:通过欲擒故从的手法,典型的用词和仿拟、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犀利,富有讽刺性和战斗性。
A、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B、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比喻)
(排比、比喻)
(仿拟、仿词)
本文讽刺、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不光体现在用词上,还体现在修辞的运用上,请学生看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
整个分析语言阶段,多媒体出示漫画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体会本文欲擒故纵的语言特点;
相声尝试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种语言特点的体会,体现学生地主体地位;
修辞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富有讽刺性、战斗性的犀利语言风格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第二个目标,即本文难点。
九、学生谈感受和收获
这一设计,注重了学生的感受,即可向下一环节过渡,又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十、结束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有自信心的中国人如颗颗晶莹的珍珠在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也照亮了我们,我们在座的第一个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有自信心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让学生在听中感受到我们中国人自信力的强大,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第三个目标,既在授课时有渗透,又在结束时凸现。
十一、作业设计
1、分小组收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状况调查》。
2、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汉族,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一说为浙江杭州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历时二十七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字眷诚,号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另有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小学课文、电影等以詹天佑为名。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诌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历经千辛万苦去印度取回佛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批驳方式:驳论证和间接反驳相结合
2、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艺术
情感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本文的批驳方式
教学难点: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奥运冠军登上领奖台的视频和“神七”升空的视频。师问:同学们看到了这些之后有什么感受?
二、简介时代背景:
然而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期侮,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就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了失败的阴影,于是有一部分对中国人的自信心产生了质疑,提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在悲观绝望中,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鲁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驳。
三、出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这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四、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一生介绍、其他补充
2.注音或写字(出示)
脊( )梁 搽( ) 前仆( )后继 省( )悟
kuangpiàn( )骗 诬mìe( ) zhī( )粉 lǒng( )罩
一生黑板前写,其他纠错
五、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从文中找出那少部分人的悲观论调及作者的观点。
一生回答,其他纠错
六、思考探究:
当时那些人提出这个观点有依据吗?(多媒体出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
一生回答,其他补充。(出示图片)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这些依据是否就意味着这个观点成立了呢?
一生读(3)(4)段,其他的思考
前后四人分析讨论,展示成果(出示图片)
鲁迅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出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一生回答,其他纠错(出示图片)
请仿照例句,列举中国这样的人。
多媒体出示:中国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埋头苦干的人,有像( )拼命硬干的人;有像( ) 为民请命的人;有像 ( )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学生做、讨论、展示答案。准备4类人中一部分人的事迹,学生若答出,通过超级链接展示出来;若不在准备的范围之内,可以让学生“百度”一下)
七、齐读(7)(8)两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鲁迅对中国的“脊梁们”进行了热情的赞颂,而对那些持悲观沦调的那一部分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八、分析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艺术:
多媒体出示一组漫画:
甲:土地?
乙:咱最大!
甲:东西?
乙:咱最多!
……
乙:日本人打来了,国联,您千万帮忙!
甲:唔……?帮不了……
乙:唉!……(倒地)
同学们一看就是根据第一段改编的相声——在相声中,这种表演方式叫做“抖包袱”,说白了叫欲擒故纵,先肯后否。请依照相声小段模式,用先肯后否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把第一段改成一段对口相声,然后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谈感受。
很显然,鲁迅这种先肯后否的形式,无疑给了那些悲观论调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了刻画所谓“中国人”自夸的神态,是通过一个典型词来实现的,请同学们找一下是哪一个?对,这个“总”在这里有什么更重要的作用呢?(形象地讽刺了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神态)
写求国联的时候,还有一个典型词也用的很好,是哪一个?具体作用呢?(只)(形象地讽刺了仰人鼻息、别无他法、抓救命稻草的神态)
还有那几个词用的好?(一味)为什么?(形象地讽刺了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学生找,其他补充。
根据同学们的体会,谈讽刺、犀利、富有战斗性是本文的重要语言特点。这一特点不光体现在用词上,还体现在修辞的运用上,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几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
A、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人,有舍身求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作家谱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所谓“正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排比、比喻)
B、假使这也算一种“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仿拟、仿词)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在表面的自欺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脂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所诓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比喻)
小结语言特点:通过欲擒故从的手法,典型的用词和仿拟、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犀利,富有讽刺性和战斗性。
九、课堂总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十、结束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自信心的中国人如颗颗晶莹的珍珠在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也照亮了我们,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有自信心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同时重新播放中国奥运冠军登上领奖台的视频(即有自信心的中国人的形象)。
十一、作业设计:
1、分小组收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状况调查》。
2、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共35张PPT)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期侮,尤其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了失败的阴影,于是有一部分对中国人的自信心产生了质疑,提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在悲观绝望中,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鲁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驳。
鲁迅 《且介亭杂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理解本文的批驳方式:驳论证和间接反驳相结合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艺术
情感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脊( )梁 搽( ) 前仆( )后继
省( )悟 kuangpiàn( )骗 诬mìe( )zhī( )粉 lǒng( )罩
注音或写字
放声朗读整体把握
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得到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B:朗读<6--9>段思考: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又如何反驳了敌方谬论?
有舍身求法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国联也不相信了
一味的求神拜佛
地大物博不夸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有埋头苦干的人
还有未失掉自信力
的中国人在
驳立结合的论证过程
论据
论点:
不再夸“地大物博”
不再相信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文章结构内容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6—8)
(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
以偏概全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 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 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 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 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
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
海瑞
商鞅、谭嗣同、玄奘
请同学们看下列一组漫画,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大家觉得效果怎么样?
请同学们按照相声小段样式,用先肯后否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把第一段改成一段对口相声,然后表演一下。
还有那几个词用的好?为什么?还有补充的吗?
鲁迅这种先肯后否的形式,无疑给了那些悲观论调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了刻画所谓“中国人”自夸的神态,是通过一个典型词来实现的,请找出来。
(“总”)
“总”字在这里有什么更重要的作用?
(形象地讽刺了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神态)
写求国联的时候,还有一个典型词也用的很好,请找出,具体作用是什么?
(形象地讽刺了仰人鼻息、别无他法、抓救命稻草的神态)
(“只”)
(“一味”)
(形象地讽刺了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本文讽刺、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不光体现在用词上,还体现在修辞的运用上,请大家看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
A、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B、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比喻)
(排比、比喻)
(仿拟、仿词)
到现在,我们的这节课快要结束了,现在请几位同学谈一下学习这节课的体会和感受。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作业设计:
A: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依据你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做一道)
B;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汉族,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一说为浙江杭州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历时二十七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字眷诚,号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另有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小学课文、电影等以詹天佑为名。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诌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历经千辛万苦去印度取回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