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江南镇初级中学校 何晓蓉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以读带讲。《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
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并通过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激情导入 1、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图片。2、导入新课3、介绍作家 (课件展示作家图片及介绍资料)4、明确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开课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料,课件提供学生接近作家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有所了解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必要参资料,力求有个良好开端。
二、整体性阅读 (一)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文解释。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显示生字词)(二)再读课文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课件展示以下问题)1、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2、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角度?3、文章哪一段亮出了作者爱桥的观点?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写桥之美的?理清文章结构。(三)、同桌进行讨论(四)、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形成板书(课件展示文章脉络)。 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识字词语,积累词语出示问题更明确化,学生独立学习指向更明确。在整体性阅读一环节,设计了听读(读准字音)——自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性把握,为下一环节的突破性阅读打基础。在理清的基础让显示文章脉络,让学生思维更清晰化。
三、突破性阅读 1、集体读四五自然段,思考问题: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什么例子 怎样进行说明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3、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课件展示问题及结果)4、 课件有关列举例子的图片(每一图片出现时配予声音),图文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结合理解重点句子含义)5、 小结:作者眼中的桥之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课件展示小结板书结构)6、 再次美美地读文(指导朗读)。 理解桥美在何处以及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问题的设计,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配加声音效果的课件图片,都在为此而服务,突出教学重点。图片配予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实现人机对话效果。细读后美美品读,加深个性感悟,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
四、探究性阅读 1、探究《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课件显示相关表格)2、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作者说明的技巧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设计此两问题作为探究题,很有价值。课件显示相关表格给学生探究指明一个取向。
五、拓展迁移 总结 全课 1、欣赏图片(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说说桥除了作者所说的对比与和谐的美之外,还具有哪些美?2、(课件展示拓展题)课后作业: 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或根据作者的叙述,描绘一幅带有桥的画面。 更多地显示有关桥的图片,开阔学生视野,也抒学生思维提升到最活跃的程度,实现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把课堂向外延伸,审视桥之美延伸到其它事物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桥之美》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贵港市覃塘区石卡二中 李品贞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以读带讲。《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
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并通过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激情导入 1、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图片。2、导入新课3、介绍作家 (课件展示作家图片及介绍资料)4、明确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开课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料,课件提供学生接近作家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有所了解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必要参资料,力求有个良好开端。
二、整体性阅读 (一)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文解释。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显示生字词)(二)再读课文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课件展示以下问题)1、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2、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角度?3、文章哪一段亮出了作者爱桥的观点?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写桥之美的?理清文章结构。(三)、同桌进行讨论(四)、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形成板书(课件展示文章脉络)。 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识字词语,积累词语出示问题更明确化,学生独立学习指向更明确。在整体性阅读一环节,设计了听读(读准字音)——自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性把握,为下一环节的突破性阅读打基础。在理清的基础让显示文章脉络,让学生思维更清晰化。
三、突破性阅读 1、集体读四五自然段,思考问题: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什么例子 怎样进行说明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3、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课件展示问题及结果)4、 课件有关列举例子的图片(每一图片出现时配予声音),图文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结合理解重点句子含义)5、 小结:作者眼中的桥之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课件展示小结板书结构)6、 再次美美地读文(指导朗读)。 理解桥美在何处以及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问题的设计,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配加声音效果的课件图片,都在为此而服务,突出教学重点。图片配予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实现人机对话效果。细读后美美品读,加深个性感悟,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
四、探究性阅读 1、探究《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课件显示相关表格)2、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作者说明的技巧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设计此两问题作为探究题,很有价值。课件显示相关表格给学生探究指明一个取向。
五、拓展迁移 总结 全课 1、欣赏图片(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说说桥除了作者所说的对比与和谐的美之外,还具有哪些美?2、(课件展示拓展题)课后作业: 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或根据作者的叙述,描绘一幅带有桥的画面。 更多地显示有关桥的图片,开阔学生视野,也抒学生思维提升到最活跃的程度,实现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把课堂向外延伸,审视桥之美延伸到其它事物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共30张PPT)
小桥流水人家
吴冠中
江南镇初级中学校 何晓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吴冠中 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本。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读读、记记
煞shà风景 纤qiān细 点缀zhuì 驻zhù足
险峻jùn 晓风残cán月 飞瀑pù流泉 前瞻zhān后顾
整体感知
1、文章哪段点出本文说明对象?
2、文章哪段点出本文说明角度?
3、文章哪段亮出作者爱桥的观点
4、作者怎样写桥之美?
(1)
(2)
(3)
为了说明桥之美,在四五段中作者主要举了什么例子 怎样说明
1、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2、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3、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 桥、 苏州的宝带桥
4、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5、《清明上河图》里的小桥
6、索桥
重点研读
石桥与苇丛配合 显得疏朗开阔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江南乡间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清明上河图
被桥浓缩成的画面美
西藏、
西双版纳等地的索桥
是山岩、树丛、急流的衬托
小桥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长桥卧龙
风雨桥
画中桥
索桥
桥 环境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小结
流水 人家
密密的苇丛
细柳拂丝
飞瀑流泉
街头市集
高山峡谷
篇目 在内容上 在语言上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语言生动,文字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
用科学、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
介绍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区别
慧眼识辨
1)你认为桥除了作者所说的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之外,还具有哪些美?
2)由看桥到看其它的一事一物(甚至看一个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或根据作者的叙述,描绘一幅带有桥的画面。(共30张PPT)
小桥流水人家
吴冠中
覃塘区石卡二中 李品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吴冠中 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本。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读读、记记
煞shà风景 纤qiān细 点缀zhuì 驻zhù足
险峻jùn 晓风残cán月 飞瀑pù流泉 前瞻zhān后顾
整体感知
1、文章哪段点出本文说明对象?
2、文章哪段点出本文说明角度?
3、文章哪段亮出作者爱桥的观点
4、作者怎样写桥之美?
(1)
(2)
(3)
为了说明桥之美,在四五段中作者主要举了什么例子 怎样说明
1、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2、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3、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 桥、 苏州的宝带桥
4、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5、《清明上河图》里的小桥
6、索桥
重点研读
石桥与苇丛配合 显得疏朗开阔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江南乡间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清明上河图
被桥浓缩成的画面美
西藏、
西双版纳等地的索桥
是山岩、树丛、急流的衬托
小桥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长桥卧龙
风雨桥
画中桥
索桥
桥 环境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小结
流水 人家
密密的苇丛
细柳拂丝
飞瀑流泉
街头市集
高山峡谷
篇目 在内容上 在语言上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语言生动,文字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
用科学、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
介绍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区别
慧眼识辨
1)你认为桥除了作者所说的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之外,还具有哪些美?
2)由看桥到看其它的一事一物(甚至看一个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或根据作者的叙述,描绘一幅带有桥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