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9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9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4 15: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学习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山野的情怀。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禅房、花木、山水
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
身临其境 感悟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更显得幽深。山光明净,使飞鸟更加欢悦,深潭倒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一段话概括本诗的内容
身临其境 感悟诗意
清 晨 入 古 寺
初 日 照 高 林
首联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诗歌赏析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颔联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鸟性
颈联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万 籁 此 都 寂
但 余 钟 磬 音
尾联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本诗通过写 ,
运用 表现手法,创造出
的意境,表现了
作者 的思想。
中心:
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
以静显静,以动衬静
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
追求清净隐逸生活
背诵全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送友人
李白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诗歌背景:
1、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2、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3、偶数句要求押韵。
律诗主要特点: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北郭:这里指城墙以北
2.白水:明净的水
3.为别:分别
4.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5.征:远行
6.浮云:漂浮的云
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这里指友人。
8.故人:老朋友,这里指诗人自己。
9.自兹:从此
10.萧萧:马的叫声
11.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离群。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
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译文
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
你就像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飘忽不定的浮云,
不忍西沉得落日就像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长鸣…
送友人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诗歌大意: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诗歌大意:
品诗情:结合诗歌,谈谈全诗包含哪几种情感。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城:内城。郭:外城。
这两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诗人送友,从内城一直送到外城,送行之路程远,暗写诗人与友人的不忍遽去,依依惜别之情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来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这一句暗含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一种真诚的关切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意象:浮云,比喻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任意东西;落日,自喻,缓缓落下,不肯离开大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与友人挥手道别,马儿似乎也懂得了离别之伤,发出了鸣叫。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
总结: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主要包括:
1、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2、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心之情。
离别之情比较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你比较这一首诗与《送友人》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有何不同。
《送友人》豁达乐观
《送元二》哀伤凄凉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迈
激昂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这首送别诗中抒写的离别之情充满诗情画意,毫无哀伤之感。
绘画意:
请你结合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意。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鲜丽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用自然美衬托人情美,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总结:如何抒写离情别绪
①以景衬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场景,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谊,诗人对友人真切的关怀以及依依惜别之情。
②借助特定意象。
诗歌中的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特定的意象都为抒写离别之情服务。
析技巧: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请你从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两个角度鉴赏此联。
参考:
①修辞:对偶。
“青山”对“白水”,(名—名)
“横”对“绕”, (动—动)
“北郭”对“东城”,(名—名)
工整华丽。
②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横”描写青山横亘绵延的
静态之美;“绕”描写白水的潺潺流过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画面,暗写依依惜别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请你从修辞角度鉴赏这一联。
①对偶:“浮云”对“落日”,
“游子意”对“故人情”。
②比喻:
把“浮云”比作“游子”,漂浮不定,把“落日”比成自己,表达自己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景结情,移情手法。诗人与友人挥手作别(动作细节描写),西天的云彩也渐渐淡去,两人的坐骑仿佛也懂得离情别绪,发出阵阵嘶鸣,互诉离别之情。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拎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出告别的地点。
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
深切关怀。
抒发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
心情。
借用马的萧萧长鸣,表达诗
人与友人之间无限深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景
抒情
写景
抒情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这首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苏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教学课题
1.感受苏轼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寂寞之情。
2.领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3.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发热爱古典文学的感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 ,号“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 和宋代的 、 、 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
子瞻
东坡居士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前期
中期
后期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有时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主旨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孤高,洁身自好,孤芳自赏。
孤鸿和幽人是词中的两个主要意象,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
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鸿轻灵飞动,飘渺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可以说,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苦苦央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1这首词首两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凄清的心境。2下面“时见”两句,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下片把两者合在一起,写孤鸿也就是写作者自己。3下片用“惊、恨、寒、寂寞、冷”这许多字面,更明显的写出自己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4全篇上片见鸿写人,下片见人写鸿,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非人非鸿。把寂寞心绪表达的清超高妙。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形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炼,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7.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 、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启示:要有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8.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10.探讨: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
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卜算子》
1080 《西江月》
1082 《念奴娇》
1082 《定风波》
1083 《浣溪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1、抓住词中意象感受词中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词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咏物诗(词)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意象的形象)
1、抓住作者对“物”的描写。
2、体味作者在“物”中寄托的情感和理想
(注意一些人格化的描写)
3、常见的表现手法:
拟人、反衬、象征、托物言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简介
壮志难酬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词的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
文本研读
烘托愁
意象
驿外
断桥
野梅
黄昏
风雨
荒凉 破败
孤独 寂寞
惆怅 萧瑟
凄凉 惨淡
感受
困难处境
拟人
研读思考: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如此的寂寞、愁苦,有何用意?
(提示:再读文本,看意象品意境)
为什么陆游笔下的梅花那么寂寞愁苦呢?
背景知识补充: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所排挤;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大家都孤立他,感到悲凉寂寞,因此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这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寂寞,愁苦,高洁的词人化身。
矢志不渝
词的下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孤傲高洁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反衬
层深法
合作探究
词中的“梅”、“群芳”的形象各自隐喻什么?
梅:
高洁的词人。
群芳:
当权的投降派。
托物言志
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
一生中的三件后悔之事:
老婆被老娘赶走了
仕途被秦桧给毁了
儿子成了一方恶霸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千古绝唱——《钗头凤》
词作背景:
词人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一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而陆母恐陆游儿女情长,荒疏功业,时迁怒唐婉,责骂不已。不到三年,棒打鸳鸯。最初陆游暗想雪藏唐婉,但陆母当下给儿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终于在母命难违的逼迫下,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音讯全无。七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全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钗 头 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
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瞒!瞒!
比较阅读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比较阅读:
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
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1)梅花的
形象不同
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
调不同
陆 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心情
陆游词背景:
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通过咏梅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毛泽东词背景:
次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 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知人论世 感受时代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名篇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