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石壕吏-课件 (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4. 石壕吏-课件 (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4 15:26: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1、熟读《石壕吏》课文
2、背注释
早读任务
24
石壕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关键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重点)
2、通过想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态。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以及表达效果。(重难点)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初读正音
把握节奏
方法指导:读准字音、把握关键句停顿、借助标点和语气词。
读准字音










sh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好节奏
五言古体,用韵灵活;二三停顿,节奏感强;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第一PPT模板网-WWW.1PPT.COM
课文朗读
二、再读解意
感知内容
诗歌赏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注释】投:投宿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逾:越过。
走:逃跑。
【参考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诗歌赏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注释】一何:多么。
【参考译文】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诗歌赏析
听妇前致词①: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③,
二男新④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⑤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⑥。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⑦。老妪⑧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⑨备晨炊。
【注释】①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③附书至:捎信回来。④新:最近。⑤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⑥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⑦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⑧老妪:老妇。
⑨犹得:还能够。
诗歌赏析
【参考译文】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绝:消失,停止。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登:踏上。
【参考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
品读课文
体味情感
1、你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诗歌内容吗?
有吏夜捉人
“吏”指的是官吏;被捉走的人是老妇人;杜甫见证并记录了这个过程。
事件
人物
时间
2、这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味情感。
请以“从
(字、词、诗句)中,我读出了(官吏、老妇、作者)的
。”的方式走进文本,品读诗文。
提示:紧扣文本,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1、品:品析具体字词、诗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2、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3、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独特感悟和见解。
(1)、官吏-----------暴
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了官吏的凶狠。“夜”字表明了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捉”有暴力倾向。
从“吏呼一何怒”中,我读出了官吏的蛮横。“怒”表明怒气冲冲。
从老妇人的诉说中,我读出了官吏应该一直在逼问。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文中省略了官吏的那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交出来!快交出来!
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想象。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2)老妇---------苦
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中的“新”中,我读出了老妇的凄苦无奈。“新”字说明老妇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妇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
从“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的“更”中,我读出了老妇的无奈,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人可以去参军了。
人生有三大悲哀,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偶,三是老年丧子,而老来丧子其痛最哀。
诗歌赏析
老妇有哪些苦呢?请具体说明。
三男邺城戍。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惨烈。
出入无完裙。
寡媳衣不蔽体,可知其家境贫困。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人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诗歌赏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
对比鲜明,两个“何”字加强了感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诗歌赏析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二、三节
吏:
如狼似虎,蛮横凶暴

妇:
悲愤凄苦,哀婉可怜

诗歌赏析
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无奈。“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3)作者---------忧
官吏的“暴”
老妇的“苦”
杜甫的“忧”
真实生动地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了官吏的蛮横残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以小见大
叙事诗
体裁
内容
中心
写法
四、合作探究
释疑解难
1、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吏,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在此投宿。
合作探究
2、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的行为?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
听----国事危急亟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杜甫虽然不满官差捉人的恶劣态度,同情老妇的不幸遭遇,但他却只能默许差役的行为。
合作探究
3、想象一下,诗人是以何种心情与老翁辞别的?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我们品读出了官吏的暴、老妇的苦和杜甫的忧,官吏的暴虐让我们气愤不已,老妇的苦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而当国家的大不幸和人民的小不幸发生矛盾的时候,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内心的纠结,那种颤栗,那种无奈,那种悲哀,更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杜甫的那颗“视国家为生命,视民生为己任”的伟大的民族情怀。怪不得有人评价杜甫的诗“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胸襟,铸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情怀。”所以,又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只有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泪湿满襟,方能读懂杜甫。
小结
小结
品鉴:
现在你能理解郭沫若所写对联的意思吗?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一、
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三、写本课《名校课堂》习题。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