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03 22: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0-102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盘秤、
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克/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逛一下熊大超市,跟老师来。看到了什么呀!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一盒饼干重110克
生:一桶油重5千克
生:
师:对!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的体重有25千克
生:洗衣液一桶有2千克
生:
师:说得好,现在你们在数字后面找找看到什么字?
生:有‘克’和‘千克’
师:你们太棒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个内容。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生:齐读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
2、老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认真看,看看你能了解到他们的相关信息吗?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美味瓜子100克
3、说对了。现在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请你们拿在手上掂一掂。
生:手掂圆片。
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生;轻轻的
师:这么轻的物品我们就用克作单位,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板书:克g
生:齐读课题
师:刚才老师给你们掂的圆片就是1克重,再掂一次记住这个感觉,记住1克重。
4、掂一掂,找一找1克重的东西。
生:纽扣
生:两个回形针
生:
师;这么轻的物品我们用什么来称呢?出示天平
(二)认识天平
1、介绍天平
2、演示天平
3、验证:用秤称一称,两个回形针1克重
4、呈现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方法。
(三)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刚才你掂过了1克的物品
师:出示小圆片一个有多重
生:1克
师:2个
2克
3个
3克
100个
100克
1000个
1000克也就是1千克
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就从刚才“500克+500克=1000克”那里提示学生。)
(四)认识千克
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食物
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谁到前来掂这两样东西?说说你的感受。轻还是重。
生:重
师;对。这么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kg来表示。板书;千克
kg
师;1千克有多重呢?
(1)四人小组活动,做好记录。
(2)反馈,请一、两个小组展示说说。
(3)再掂一掂,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称出1千克,掂一掂,记住有多重。
三、巩固练习。
1、
2、
3、
4、
四、总结归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克和千克以外,有时候还要用到更大的质量单位,这个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千克
g
kg
500克+500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建立了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10个这样的2分硬币该有多重呢?10袋这样10克的米又该有多重呢?从学具中找出大约100克的东西等等。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数学味。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1克或1千克的东西,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但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