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知识拓展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礼记》二则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并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其中所含思想的理解。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简介
《礼记》,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重点字词
嘉肴(
)
兑命(
)
弗学(
)
教学相长(
)
选贤与能(
)
矜(
)
讲信修睦(
)
yáo
yuè
fú
zhǎnɡ
jǔ
ɡuān
m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有佳肴
指有骨头的肉。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困惑。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内容解析
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道理的?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论述方式:
学学半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名句赏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运用类比推理的手法,用“嘉肴”和“至道”作类比,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就显得浅显易懂了。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
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的局面。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说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1.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角度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学习与教学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求学可以促使教学不断地增长教学的知识;反过来,教学也可以促使学习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学和教这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以促进教与学的同时发展。
合作探究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
学知不足
自反
教学相长
弗学,不知其善
教后知困
自强
课
堂
小
结
大道之行也
背景介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ɡuàn)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是。
同“举”,
推举。
指才干出众。
培养。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
用作动词,
以……为亲。
用作动词,
以……为子。
有终老的保障。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同“鳏”,
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憎恶。
私藏。
因此,所以,
这样一来。
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作乱害人。
兴起。
泛指大门。
关闭。
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准则。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天下为公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的人和才能出众的人。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4.你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了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太平盛世
令人神往
课堂小结
整体感悟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你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请围绕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写一段话。
课
外
拓
展
孔子:大同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世外桃源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民族、民生、民权
天下为公
——孙中山
康有为: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