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
?目标:??
1.
能正确认读“懦、辩、耻、逝、殿、掘”6个二类字及“骄傲、傲慢”等19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傲慢、懦弱、奚落”。????
2.
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3.
明白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五步“教学流程:??
??设疑(给方向)→探究(找方法)→争辩(比思路)→答疑(评归纳)→训练(练技能)??
??掌握学法(引导):????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请跟老师板书“陶”(课题已板书在黑板上),注意它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陶罐是什么物品???
??师:陶,是用黏土烧制成的。(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选词填空)??
??出示课件:
铁罐常常(?)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而铁罐(?)了。????
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奚落???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1、师:铁罐常常奚落陶罐,那他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请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读读铁罐的话,看看铁罐是个什么样的人?????出示课件:1-6自然段??
??生预设:铁罐很傲慢,自以为是……??
??师:同学们说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其实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出示课件:“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师:老师把“傲慢”变成红色,那么“傲慢”是什么意思?(生:骄傲)。傲慢是这句话的关键词,通过“傲慢”,我们能知道说话人当时的神态,还能理解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还能让我们读出傲慢的语气。谁来试一试?(指导生读,评价)??
??2、师过渡:傲慢表现人物神态的关键词,而且这些关键词出现在对话时的旁白(提示语)中,对话中的旁白可在句子中有三个位置:句子中、前、后。请
你找到旁白后再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关键词。??
??生:同桌合作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师生汇报交流)????
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
3、师:将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带进对话中去,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内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小组间比赛)??
(二)学习第7-9段,学生自己归纳表达陶罐和铁罐神态或心情的词语。????
师过渡:关键词能让我们一下就知道人物的神态动作,可是作者有时不会在提示语中加上这样的词。(出示课本7-9自然段。)??
1、请读7-9段,考虑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心情变化?小组内讨论并确立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加到句子中,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汇报学习。??
??a.生(小组代表)预设:陶罐很温柔、不生气、和气……铁罐:发疯、更加生气、怒火冲天……??
??b.引导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生评价。??
??c.分角色朗读铁罐和陶罐之间的对话(2-9自然段)。??
??①教师读提示语,一生读铁罐,另一生读陶罐的话;②自由组合读???
3.总结陶罐和铁罐各自的优缺点。????
(三)学剩余自然段??
??出示课件:默读剩余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一填。????
4、拓展延伸,提高应用能力???
出示课件:??
??很多年以后,受了伤的铁罐也被人挖出来了,他(?)对陶罐说:“对不起,
我只看到了你的缺点,没看到你的优点。”??
陶罐(?)说:“人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有优点,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1、学生填空,并有感情地朗读。??
??2、师过渡: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关键词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善于观察,你的写作就会变得非常生动。请大家来看:一生出场,表演:边笑边说话。????
3、师:谁能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成一句话???
生:预设:某某笑着说:“今天真高兴!”某某大声笑,说:“今天真高兴!”????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由此,我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淡化内容的分析理解,强调独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