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诗中圣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少有壮志,但仕途不顺,一生潦倒。
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有“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之誉。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杜甫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存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春望》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化常识
1.锦官城
古代成都的别称,也可简称为锦城。在三国蜀汉时期,因成都蜀锦出名,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而声名远扬。后世也常以锦城和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
2.乾坤
乾坤,是孔门《易传》为描摹宇宙运行机制而创立的概念,是为《易经》哲学体系创立而定制、建构的范畴。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都在于阴阳(日月、天地、男女、雄雌、奇偶、律吕等等),于是取类比象,始画八卦。乾、坤是八卦中的两卦,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代表天地。
【文学常识】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2)寓主观于客观。《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合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
(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比如《新婚别》写的是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吞吞吐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4)采用俗语。采用一些俗语,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5)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它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6)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用“涕泪满衣裳”来写他的喜极而泣,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虽然有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丰富的形象性,凸显出诗人对祖国收复失地的热切期盼。
【作品简介】
1.对方落墨,情深意长
《月夜》既然题为“月夜”,那么字字都从月色
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
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写妻子“独看”鄜州之
月“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已
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
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2.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哀江头》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
再转入叙述贵妃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3.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蜀相》中,诗人借游览古迹,表达对诸葛亮雄
才大略、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的惋惜,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诗歌章
法曲折婉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
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
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
顿挫豪迈,几度起伏。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
4.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又呈吴郎》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
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第二句交代邻妇打枣的原因;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说明诗人对邻妇打枣的理解。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
是启发吴郎。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这两句措辞
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会引起对方
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顶点,借寡妇的诉苦,揭示官府的剥削是百姓困穷的社会根源,又深远地指出安史之乱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扑枣小事,亦见诗圣情怀。
5.老病孤独,犹系关山
《登岳阳楼》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
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
“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
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
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
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
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初读自测】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句意(填空或判断正误)
(1)闺中只独看
闺中:_______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妻子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
还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情。
(3)春日潜行曲江曲
潜:_______
(4)苑中万物生颜色
生:_______
(5)辇前才人带弓箭
才人:宫中侍卫
(
)
(6)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偷偷地
焕发出
人生有情,生死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
江草江花漂流,悲伤岂有终境?
×。应为宫中女官名
(7)隔叶黄鹂空好音
空:_____________
(8)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0)只缘恐惧转须亲
缘:_____
﹒
﹒
﹒
﹒
徒然,白白地
开创大业,济国安时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病死军中,历代英雄对此
无不涕泪满裳。
因为
(11)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
(因为)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
(12)吴楚东南坼
吴楚:指春秋时的吴国和楚国,今我国东南一带。(
)
坼:_____
(1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
﹒
√
分裂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
四处漂流。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课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月夜》写诗人月夜怀人,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饱含着深沉的家国忧思。
B.《蜀相》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豪放飘逸的风格。
C.《哀江头》结构严谨清晰,依次叙写了眼前之景、昔日之况和江头之思,情感由“哀”而“乐”,又由“乐”而“哀”。
D.《又呈吴郎》借谴责吴郎为阻止老妇扑枣而插上篱笆,揭露封建官府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E.《登岳阳楼》中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忧心。
【解析】选BD。B项,错在“豪放飘逸”,应为“沉郁顿挫”。D项,错在“谴责吴郎为阻止老妇扑枣而插上篱笆”,应是委婉地提醒。
(一)
月夜 哀江头
【文本导学】
微课一:欣赏诗歌的艺术构思
1.《月夜》的艺术构思有何特点?
【明确】本诗艺术构思巧妙,它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以“独看”和“双照”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2.请说说《哀江头》的写作思路及其效果。
【明确】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
微课二:赏析诗歌中的重要词句
3.明末王嗣奭评价《月夜》颈联云:“语丽而情更悲……尤以‘湿’‘寒’二字为甚。”请评析其妙处。
【明确】“湿”“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了夜已很深,说明了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4.请赏析“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明确】①“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象当时
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
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②“细柳新蒲”,说明又是一
个春天到来了,只见袅袅细柳,新萌蒲芽,生机盎
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
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
画江山沦落敌手。③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
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忆昔”。
5.“春日潜行曲江曲”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明确】重复用一个“曲”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
【疑难探究】
1.《月夜》一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点拨】
诗眼
分 析
独看
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之情已蕴含其中
双照
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意蕴丰富
2.《月夜》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闺中的妻子。这种手法叫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3.《哀江头》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点拨】①对比。“霓旌下南苑”“万物生颜色”写尽了昔日的繁华景象,而“锁千门”“胡骑尘满城”则表现了曲江今日的衰败。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情怀。
②用典。“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化用班婕妤与汉成帝的典故,意在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
4.《哀江头》开头两句为何说“哭”为“吞声”、“行”为“潜”?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吞声”即忍气吞声、不敢放声,“潜”为偷偷地;哭而不敢出声,行而不敢阔步,这是因为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这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又描摹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
【备选要点】
1.《月夜》前后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2.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点拨】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3.《哀江头》的最后四句是怎样与开头四句照应的?
【点拨】①“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与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呼应,这里
“为谁绿”是移情于物而设问,而“岂终极”则是用
反诘口吻,强调外物的无情而永恒,进而突出人生有
限而多情。②“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与“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
“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
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二)
蜀相 又呈吴郎
登岳阳楼
【文本导学】
微课一: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微课二:鉴赏诗歌中的炼字艺术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明确】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已逝,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明确】一“坼”一“浮”,就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疑难探究】
1.《蜀相》以“蜀相”为题有何丰富含义?
【点拨】(1)交代了本诗要描述的人物为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2)表达了诗人对一代贤相诸葛亮的赞美和敬仰;(3)表明了诗人要当一名臣相的志向,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切入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是他要像贤相诸葛亮忠心耿耿保蜀汉那样为大唐王朝尽忠。
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又呈吴郎》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点拨】(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3.《登岳阳楼》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点拨】昔日满怀游赏之情,诗人想登楼览景,一展
济苍生、安黎民的宏伟抱负——憧憬欣喜;今日满腔
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
身不由己,悲苦无奈。昔日血气方刚,才高志远;今
日老病孤舟,壮怀未酬。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暮
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
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能老泪纵横了。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感伤。
【备选要点】
1.《蜀相》与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歌颂了诸葛亮,但寄寓的个人情感各有哪些不同?
【点拨】《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追慕、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则以诸葛亮自况,表达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2.简述《又呈吴郎》的艺术表现手法。
【点拨】(1)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地说教,措辞委婉,入情入理。
(2)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词来做转接,像“不
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
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
人寻味。
3.《登岳阳楼》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点拨】
诗 句
现 状
亲朋无一字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物质和精神方面孤立无援
老病有孤舟
拖家带口、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
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建功报国
分 类
示 例
建功立业
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保家卫国
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分 类
示 例
报国无门
的悲伤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山河沦丧
的痛苦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分 类
示 例
年华易逝,
壮志难酬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统治之穷
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理想不为
人知之愁
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二、忧国忧民
分 类
示 例
统治者的昏庸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离乱之痛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分 类
示 例
人民之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国忧民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思乡怀人
分 类
示 例
思亲念友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分 类
示 例
边关思乡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送别之情
分 类
示 例
留恋之意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勉励之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心志陈述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生活杂感
分 类
示 例
寄情山水
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 类
示 例
昔盛今衰
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古讽今
的情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分 类
示 例
青春易逝
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仕途失意
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