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四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四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4 06:2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1.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谋取功名,与张九龄、王维友谊甚笃,有诗名。晚年任张九龄幕僚。
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他和王维并称,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有《孟浩然集》(亦称《孟襄阳集》)。
2.沧江一身客,献赋空十年——祖咏
祖咏(699—约746),唐代诗人,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其诗讲求对仗,亦有“诗中有画”之特色。有《祖咏集》。
3.江南储氏之祖——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约762),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唐代田园山水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举进士,授冯翊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谪岭南。
代表作《田家杂兴》《田家即事》《钓鱼湾》等,笔调淡雅质朴,闲适清新。体裁多为五古。殷璠称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有《储光羲集》。
4.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著名诗人。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现存诗歌57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二、文化常识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三、背景回放
日暮客船泊烟渚,建德江畔失意人——《宿建德江》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漫游吴越之
时。他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
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
科举失利,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
遣,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
物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简介】
1.即景言情,诗外有味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
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
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
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
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
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2.终南望余雪,心系城中寒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3.结庐在田家,所愿唯优游
《田家杂兴八首(其三)》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
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诗人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4.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游终南山》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初读自测】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句意(填空或判断正误)
(1)移舟泊烟渚   渚:_____________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中小块陆地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水十分清澈,映照的月光仿佛与人更亲近。
(3)林表明霁色
霁色:_________________
(4)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所乐在畋渔
畋渔:打猎捕鱼。
( 
 )
雨雪初晴时的阳光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
雪,似乎浮在云端。

(6)山泽时晦暝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
(7)所愿在优游
优游:_________
(8)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应为昏暗
生活悠闲
连飞禽都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
聚集在我的屋宇。
(9)南山塞天地
塞:_____
(10)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塞
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
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课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宿建德江》先写日暮添愁,再叙羁旅夜泊,然后宕开一笔写宇宙广阔宁静,明月伴人相亲。
B.《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写了田园之乐,一是忙里偷乐,二是桑榆满园之乐,三是禽雀翔集之乐。
C.“城中增暮寒”是《终南望余雪》的点睛之笔,诗人由望余雪而想到城里的苦寒,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之情。
D.《游终南山》线索是“游”,诗人游山有感:既有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又有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解析】选A。A项,应是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
(一)
宿建德江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文本导学】
微课一:赏析字句在诗中的作用
1.《宿建德江》首句“移舟泊烟渚”有什么作用?
【明确】“移舟泊烟渚”,此句点题兼写环境。“移舟”点出江行,“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移舟泊烟渚”,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做了铺垫。
2.《宿建德江》“日暮客愁新”的“愁”缘何而起?该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的“愁”是因日暮而起。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分析《宿建德江》三、四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4.《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前四句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这一手法突出了“畋渔”这样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热爱,表达出他希望归隐田园的志趣。
【疑难探究】
1.请简析《宿建德江》中第二句中的“新”字。
【点拨】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2.《田家杂兴八首(其二)》的结尾说“所愿在优游”,那么“优游”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点拨】①无拘无束,没有俗事打扰;②寄情山水,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③傲世洒脱,与酒相伴,看透尘世。
【备选要点】
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你是怎样理解这诗外之意的?
【点拨】“野旷天低树”写出旷野的空旷寂寥,在这
个广阔的天地之中,人显得孤独寂寞,江中的孤月并
不能慰藉寂寞之心,诗人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
望奔赴长安,而今却只能带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巡
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飘摇江汉,千愁万绪,不
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能
让我们想象到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
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想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月去的意境。
(二)终南望余雪 游终南山
【文本导学】
微课一:赏析诗歌的炼字艺术
1.《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一句炼字精准,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表”字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
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②“明”在诗中是
使动用法,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
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使终南山有了神秘
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③“霁”字更重
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阴天
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2.请赏析《游终南山》“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明确】“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微课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3.《终南望余雪》末句“城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略加阐释。
【明确】由“望余雪”而想到城里会因此而更加寒冷,百姓会遭到寒气的袭击,寄予了诗人的关切。雪景虽秀,现实却寒,耐人寻味。
4.《游终南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明确】①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②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③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疑难探究】
1.《终南望余雪》是如何体现“余雪”的?请简要分析。
【点拨】


位置
①阴岭秀:唯其“阴”,才有“余雪”
高度
②浮云端: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时间
③明霁色:雪后初霁,方见余雪
影响
④增暮寒:大雪消融,气温降低,余雪闪耀,倍添寒意
2.“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点拨】
表现手法
解  说
作 用
类比
“中”与“正”同义,山“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
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
反衬
“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
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的坦荡
3.结合《游终南山》全诗,分析诗人为什么在结尾流露出了“悔读书”的想法。
【点拨】①终南山无比优美的景象,自成天地,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②山中人“正”而不邪,置身其中的诗人也感到人正心平,连险峻的山路都变得平坦了,使他能够远离污浊的世俗红尘,超然物外。
4.前人多推崇《终南望余雪》中“终南阴岭秀”这一写雪景的诗句,试分析其中原因。
【点拨】“阴”字很确切,唯其“阴”,才有“余雪”。“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备选要点】
1.对于《终南望余雪》中的“积雪浮云端”,有人说“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也有人认为“浮”字用得很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积雪不能“浮”在云端,但在这里,“浮”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所以给人以“浮”的感觉。“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
2.《终南望余雪》咏物寄情,语言精练含蓄,意在言外。请加以赏析。
【点拨】诗人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叹。
3.孟郊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奇崛险怪”,请结合《游终南山》的三、四句加以赏析。
【点拨】“高峰夜留景”写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
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夜”与
“景”(日光)本不应同时出现,诗人却把它们安排在
一起,确有“奇”的感觉。这里极言山高。
  “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
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一片幽暗。“昼”与“未明”
也是一对相反的概念组合在一起。这里极言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