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山
居
秋
暝
王
维
了解作者及其诗作,了解旧体诗的知识。
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重难点)。
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古诗词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抓意象,体意境,悟主题。
4、从表现手法入手: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下一页
诗歌体裁——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
律诗
诗句字数整齐。(五言、七言)
句数一定:一般每首八句
计四联
:每两句成一联,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末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绝句
句数一定:每首四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但不一定对仗
【诗歌类别
】
1、按年代及格式:
2、按表达方式:
3、按语言:
4、按格律:
5、按题材:
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咏史怀古诗、写景抒情诗
咏物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
赠友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思妇闺情诗
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谈禅说理诗等
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诗、词、曲
诗
人
小
传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田园诗,其诗与孟浩然齐名,称“王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古人对秋的通常看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意蕴。
广阔…
温暖有活力…
秀美
丰收
一.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音注释:
暝(míng):
空山:
喧(xuān):
浣(huàn)女:
随意:
歇(xiē
):
王孙:
晚。
幽静的山。
声音喧哗。
洗衣服的女子。
任凭。
凋落,凋零。
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是诗人自称。
★抓住重点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景物(意象):月、松、泉、石(主体)
时间
、地点、季节、天气(背景)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诗人愿望(抒情)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鉴赏诗歌的关键是抓住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山村晚景图?
◎意境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幅画面
初秋的傍晚,山雨过后,万籁俱寂,空气清新,宛如世外桃园。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季节
营造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的意境,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之感。
第二幅画面
暮色苍茫中,明月初上,月光透过松树,斑斑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画面
石上清泉淙淙流过,叮叮咚咚作响。
颔联:是景物写生。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
。写幽清明净之景。(视觉
/
听觉)
第四幅画面
竹林深处传来浣纱女子们归家途中的喧声笑语。
第五幅画面
轻轻晃动的荷叶下划过满载而归的渔舟。
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的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听到“竹喧”声,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渔舟出去。
一写听觉,一写视觉。写人,只闻其声,侧面描写。
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画面总合
《山居秋暝》的思想内容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巧妙地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见
闻
见
闻
明净、清幽、宁静
以闹显静
以动衬静
诗中有画
自然美
生活美
+
“空”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你能联系王维其他含有“空”字的诗歌吗?
分析:“空”是寂静空旷的意思,诗人借“空”抒发归隐情怀。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鹿柴(zhài)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菁苔上。
思考:颔联、颈联写了哪些景?有何特点?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动静、视听、视角等方面考虑)?
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先声夺人的手法(诗中有画)写了明月、松、清泉、竹、浣女、渔舟,这些景物清静、幽美、明洁,体现了诗人归隐的情怀。
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松”、“清泉”、“竹”这些物象来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分析:这些物象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理想的境界。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松
——挺拔,傲霜凌雪,坚强不屈。
咏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意象:清泉
——洁净,高洁
息阴无恶木,
饮水必清泉。
——王维赞贤士语
意象:竹
——竹是高雅、纯洁、
虚心、有节的象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二、主要情感。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3.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4.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山水田园诗简介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三、
常用意象
?松竹:代表人的顽强精神和高洁品质;
?清风:常喻品性的高洁;
?明月:以喻诗人高洁的人格;
?清泉(山泉):象征着明净的心灵,清清泉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绘出隐士的高尚情操;
?菊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的象征;
?炊烟:田园生活的象征,是最古朴生活写照;
?桑麻:以对“桑麻”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⑧白云:象征一个人纯洁的心灵,表现为高洁渺远、闲淡孤高两个特点;
⑨狗吠、鸡鸣:是一种和平富庶社会的象征符号,用农人饲养的家禽借代田园生活,以此来描绘田园的平安宁静。这既是诗人理想的栖息之地,也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等。
四、表达技巧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是传统文人对隐居的定义,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理想。“看破红尘惊破胆,吃尽人情寒透心。”能够超脱红尘羁绊,忘怀得失,淡看花开花落,笑对云卷云舒,的确需要心灵的清修。而如何修炼正是对隐者的区分。有才能的人参透红尘,远离人群,在深山野林间躲避尘世的烦恼,但这只是小隐。
更厉害的是中隐之人,他们不单纯依赖世外桃花源的宁静,而是选择在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修炼。世事繁华,唯我清静无为,这才是中隐的境界。但是,最厉害的要数大隐。大隐就要隐在热闹喧哗、卧虎藏龙的朝廷,一腔救国救民的情怀,却丝毫不为名利所动,权倾朝野同样泰然处之,身居庙堂之高而心在山石林泉。这才是真的隐士,在古人看来,唯有胸怀天下又虚怀若谷的人,才是隐者中的顶尖人物。
这似乎有点像禅宗的修行。小乘乃是跳脱在山野之外,不理俗事的一种自我完善;而大乘正是深居闹市,于红尘中修炼的扶危济困。当然,如果能够在大小之间,繁华与清净,富贵与贫贱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既不用受政治的掣肘,也不用为生计而奔波,亦官亦隐,半出半入,才是真正中隐的乐趣。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
,?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中隐》摘选
白居易说大隐在朝堂,小隐在山林。可是尘外寂寞又荒凉,朝廷又过分喧嚣,不如就在做官的当中隐居,差不多有个三品的闲职,不闲不忙、优雅从容。能够在富贵荣华和疲于奔命中找到一份稳定的惬意,在大小隐逸的夹缝间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与所在,才是中隐的至高境界。
本来,隐居应该是很低调的一件事,应该如北宋林逋一样,梅妻鹤子,从此不再踏入仕途半步。但唐朝的隐居似乎与其他朝代不同。首先是隐居的目的不纯,唐代人隐居并不是为了像陶渊明那样从此摆脱功名利禄的烦恼。相反,隐居常常是通往仕途的捷径。唐代卢藏用在终南山隐居,结果人们都口耳相传,说终南山住着一名很厉害的人。于是,名声越来越响,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就召进宫里做官去了。也由此流传下一个成语“终南捷径”。但实际上,假如真的想隐居的话,不管是朝廷许给什么样的官职,都会拒绝的。而朝廷一请便出山者,很明显并不是真正喜欢隐居的人。也因为这并不纯正的目的,唐代诗人隐居的另一特征就浮现出来了,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高调。
真正的隐士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