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知识与技能
掌握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掌握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帮助学生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认识到只有“开眼看世界”,国家才能发展,个人才会进步。
重点
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
难点
了解“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军机处内景》《我国封建社会加强思想统治简表》、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
【导入一】
为了加强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具有异端思想和反清言论的知识分子。“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把心肠论浊清”“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些都是清朝读书人写的诗句。请试着用清朝统治者的眼光来挑一挑这些词句的毛病。
自主探究:你知道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吗?这样做的恶果有哪些?
【导入二】
自身的强大,加上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得满清在1644年入主中原,定鼎北京,逐步确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它的统治手段是否同样适合以发展农业为主的中原地区呢?那该怎么做?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朝统治者是怎么做的。
●新课讲解
一、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1.清初的政权机构
生:(1)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
(2)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乾隆帝时撤销。
教师指出:从清初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不仅架空了内阁,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2.康熙: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
生:清初虽沿袭明朝内阁的制度,但真正的权力机关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既为皇上效劳,遵循帝旨,处理政事,又在一定程度上使皇权受到限制。康熙帝另设南书房,选用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完全是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重要机构,分割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部分权力,以强化皇权。
3.雍正:设立军机处
生:雍正帝时,因军事需要,创立军机处,但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把皇帝的“奏折”传达到中央和地方执行,这样军机处逐渐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皇帝→军机大臣→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强化。
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教师说明:以上情况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关键措施。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清朝统治者不仅通过中央政权机构的改革来强化君主专制,还加强了在思想领域里的控制,一再兴起“文字狱”。
4.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师:所谓文字狱,就是用挑剔文字过错的办法来定罪名,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文字狱呢?
生:压制汉人的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由《明史》案、查嗣庭案、胡中藻案分析,文字狱侵犯了人们的什么权利?
生:生命健康的权利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根据案例,说说“文字狱”有什么特点和危害?
生:特点:时间长(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延续了100多年);规模大、次数多(有记载的文字狱就有100多起,受牵连的有几百人);多是捕风捉影,望文生义,横加罪名。
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除此之外,清朝在文化领域还实行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影响: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教师说明:“文字狱”自古就有,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皇权。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了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精神,中国的科学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拉大了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差距,也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清朝渐趋衰落的表现
1.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师:清代中期以来政治腐败的表现:
①官场的腐败: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千方百计地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②军队的腐败: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八旗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
③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贪污,截留税款,大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后果: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2)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原因:①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②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后果: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2.在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含义
材料 清朝规定:出海贸易的中国商船,每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从材料中可看出:并非完全断绝往来,主要是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教师指出: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原因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讹诈,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威胁它的统治。
师:材料一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
材料二体现了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表现
①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②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③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4)影响
正面: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负面: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导致了国家的闭塞和社会停滞,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远远落后于世界。
(5)启示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长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盯住世界生产力、文化等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吸取其他国家、民族成功的经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
(6)教师提问: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你认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呢?
生: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初步的民主意识。
三、课堂小结
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清朝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再加上乾隆帝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安享太平,搜刮民脂民膏,造成社会危机重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长期与世隔绝,最终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总体来看,这节课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