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训练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和(hè)??????
菜畦(qí)???
人声鼎沸(dǐng)
B.?酝酿(niàng)?
凛冽(lǐn)???
怏怏不乐(yāng)
C.?诓骗(kuāng)
怄气(ǒu)???
锲而不舍(qiè)
D.?羸弱(yíng)??
瞰望(kàn)?
日薄西山(bó)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百草园是个荒园,人迹罕至
,
到处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B.?听了英雄的事迹,我不能自已自己的感情,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C.?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D.?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下列语句中标点无误的一项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这次旅游我算是领略到了。??????????B.?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C.?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D.?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B.?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电子工业能够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D.?遭受了这样的挫折,大家都有点泄气,连一向沉得住气的车间主任也难免没有同样的情绪。
5.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句子排序(?
???)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①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②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③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④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
A.?①③②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③①②⑤④???????????????????????D.?③②⑤④①
6.填空。
(1)《山水画的意境》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江苏徐州人,________家,以________成就最高。
(2)四川人说:“峨眉天下________,夔门天下________,剑阁天下________,青城天下________。”这话是有道理的。
(3)“胸有成竹”语出________?(作者)《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________,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二、综合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
?
?
?
?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那蓝锦锻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液,又像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凝固(??)
?眸子(???)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
????
改为???
8.七中实验校将开展“传递爱国情,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关于“爱国主义”的三个关键词,并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2)请为“传递爱国情,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项目。
(3)请根据下面划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中国梦”催生“家乡梦”,激发“我的梦”。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
中华民族因为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日新月异;家乡会因为梦想________
,
________;我会因为梦想________
,
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
(1)下列选项所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A.人生不应“取巧”而要“守拙”。
B.人生应该“不舍昼夜”,不断奋进。
C.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
D.成功离不开恒久忍耐、默默付出。
(2)第②③段为读者生动揭示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其中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3)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读者熟知的西游记故事引起读者兴趣,标题设问,引发思考。
B.第①段中引用的“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句话,贯穿全
文,用设喻的方式形象说理。
C.第⑤段用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比喻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
形成类比,更具说服力。
D.本文援引丰富,说理形象,语言活泼又不失典雅,所阐述的人生道理对读者启发颇
深。
10.阅读《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一文,完成小题。
????
?
?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
?
?
?
②有些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按要求答题。
①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
②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A
2.【答案】
B
3.【答案】
C
4.【答案】
C
5.【答案】
D
6.【答案】
(1)李可染论文集;李可染;画;山水画
(2)秀;险;雄;幽
(3)苏轼
(4)为人性僻耽佳句
二、综合题
7.【答案】
(1)níng??
móu?
(2)“甜”改为“恬”??“锻”改为?“缎”
8.【答案】
(1)略
(2)略
(3)而在两江环绕中扬帆起航
;傲视群雄
;而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
;执着前行
三、现代文阅读
9.【答案】
(1)B
(2)D
(3)C
10.【答案】
(1)春节需要创新。
(2)运用了对比论证。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3)①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②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