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六下语文模拟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六下语文模拟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6 11:0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表述题90分)两部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选择题涂在答题卡。第Ⅱ卷表述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一项是( 

A.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B.光线正无可挽(miǎn)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C.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D.父亲是很慈样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zhì)可笑的问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根据受害者提供的线索,先找到王某,再按图索骥,最终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B.电信部门虽然对话费调整作出了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明降暗升”。
C.有些人认为民间泥塑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D.眼看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学生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B.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C.人固有一死
(?https:?/??/?baike.so.com?/?doc?/?5356425-5591922.html"
\t
"_blank?),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
(?https:?/??/?baike.so.com?/?doc?/?5333493-5568928.html"
\t
"_blank?)::本来或总是。
或:或者)
D."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
(?https:?/??/?baike.so.com?/?doc?/?3961791-4157317.html"
\t
"_blank?):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使部队、机关变得更精干,更灵活,更有战斗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
C.《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
(?https:?/??/?baike.so.com?/?doc?/?1184930-1253444.html"
\t
"_blank?)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
(?https:?/??/?baike.so.com?/?doc?/?5355824-5591300.html"
\t
"_blank?)同志
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
B.《十六年前的回忆》属于回忆式文章;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
(?https:?/??/?baike.so.com?/?doc?/?6599375-6813159.html"
\t
"_blank?)、倒叙
(?https:?/??/?baike.so.com?/?doc?/?5583071-5795660.html"
\t
"_blank?)和对比的写作手法;文章是采用第一人称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C.《寒食》是唐代
(?https:?/??/?baike.so.com?/?doc?/?5539507-5755660.html"
\t
"_blank?)诗人韩翃
(?https:?/??/?baike.so.com?/?doc?/?5646831-5859467.html"
\t
"_blank?)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https:?/??/?baike.so.com?/?doc?/?5330396-5565570.html"
\t
"_blank?)。
D.《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https:?/??/?baike.so.com?/?doc?/?5342253-5593305.html"
\t
"_blank?)。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回答下列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时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写出了局势的险峻。
B、“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我紧跟在他身后”“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表现出小小年纪的“我”内心的恐慌
C、“‘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满脸橫肉的便衣侦探”“冷笑”“夺下”,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反动派的凶恶残暴。
D、“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写出了父亲的镇定从容。
8.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一个“又”字,写出了这一次的“望”是特意为之,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而这一“望”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B、作者看到了庭审过程,用饱含深情而又极其克制的语言描写了父亲的外貌、心理及语言。
C、叙述父亲被捕的过程的部分,运用了细致的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在多层次的对比烘托中,立体地呈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父亲早已做好心理准备、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D、“我”和母亲的昏倒,母亲醒来后的叮嘱,以及“4月28日”这个特殊日子的再次提及,既真切反映了父亲被难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和标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9.对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B、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
C、"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D、面对我们母女的哭喊和法官的拍桌呵斥,父亲却“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更加突显出李大钊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和从容赴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这一年正值李大钊遇害16周年,故以此为题。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展现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
B.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C.本文文章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整篇文章先写到了结果,然后具体回忆事情经过,最后照应开头。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三、阅读《石灰吟》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每题2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下列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于谦并不是单纯地吟咏石灰本身,而是借物咏志,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B.全诗的每一句,都不离咏物,都在惟妙惟肖地描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却又句句都有深意,都在说如何锻炼人的高尚品格。
C.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历代文人很少进行吟咏。而于谦却是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
D.他借着石灰石开采、粉碎、煅烧的艰辛过程,立志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由此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
12.下列对文章的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向我们指出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他不一定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才能成就他的人格。
B.诗人巧妙地以石灰的烧炼过程,比喻自己不怕烈火焚烧,也不怕粉身碎骨,不惧怕任何艰难严酷的考验,立志要做一个坚定刚强、纯正无瑕的正人君子,长留”清白”在人间,永保自己高洁的品格。
C.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D.这首《石灰吟》堪称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13.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指的是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并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B.”若等闲”三个字貌似轻松自如,实际惊心动魄,显示了一种勇于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C.清白,是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D.最后一句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借景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母亲的书
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
⑾《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⑿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4.文章围绕母亲的四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橡皮纸书”书里有我要学的《论语》《孟子》等文章。
B.《十殿阎王》书里有母亲做人的准则。
C.黄历书里有母亲做事的依据(书里有许多生活常识)。
D.《本草纲目》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⑥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16.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中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滚瓜烂熟;她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是道。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B.第⑥段中“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
C.第⑾段中“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中“偶然”与“也”这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突出强调了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是对《本草纲目》知道得却很多。
D.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是黄历,因为黄历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通过写母亲看黄历也写出了她在算计着父亲回家的日子(等待父亲回来)。
五、名著阅读与经典诵读考查(每题3分,共12分)
17..下列表述与原著不一致的一项(

A.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是英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一部(另两部为《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全书共3卷70章。
B.
本书讲述了一个寻找失事船只不列颠尼亚号上落难的船长哈利?格兰特和两名船员的故事。故事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C.
小说命名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但并非仅仅是以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尔为主角,甚至哥利纳帆爵士也并非小说的主角。
D小说所指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应该是指那些支持并继承着格兰特那种“苏格兰精神”的全部苏格兰人。
18.下列关于名著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汉字奇兵》是一部富有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把一个个中国汉字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写尽了中国文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并围绕人与人、人与字、字与字之间演绎了一段动人曲折而又委婉的故事。
B.
张之路,作家、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委员会会长。著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等。
C.
《飞向人马座
》是由“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于1978年发表的一部神话小说。
D.
《飞向人马座
》描写的未来战争中,人类要争夺太空,主人公邵继恩、邵继来与亚兵在结束一场战争后立即投入装备仪器,最后又率队赶去人马星救援被困人员,留给心上人的只能是简短的几句话,字字暖人心!
19.选出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B.
事如春梦了无痕,人似秋鸿来有信。
C.
微子①去之,箕(jī)。子②为之奴,比干③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D.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0.选出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②,孰为夫子?”
B.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C.
春色一分,二分尘土,三分流水。
D.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Ⅱ卷表述题(共90分)
六、积累与运用(12分)
21.默写填空:(7分,每空1分)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



(3)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4)《寒食》中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22.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且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种描写某人神态动作的话:
伟大
豁达
快乐
勇往直前
奋发图强
(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3分):
《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显示:?在有网友的中学生中,?超过四成的人认为正常的生活已经受到了网友的影响。
还有41%的人直言不讳地说,?所交的网友对他们现学习和生活有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认为通过交网友可以
“促进学习与成长”
的中占6%。
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
戴震难师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①先生:这里指戴震。
②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几(jī):差不多。
⑤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
【译】
②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
26.
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
【答】
八、阅读下面一篇文字,完成27-30题。(16分)
空山鸟语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崎岖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④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⑤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到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⑥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⑦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歌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27、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那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4分)
28、文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怅然”?(3分)
29、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摘抄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30、文章主要写鸟儿的鸣叫,但在第⑥段开头却写山林入睡鸟儿静默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31、作者在文中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分条陈述作者这样写的具体原因。(4分)
九、作文(50分)
32、你若是一杯温热的奶茶,我的世界便芳香四溢;你若是句逆耳忠言,我的明天便一片光明。你若是……
请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有你,我的青春更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表述题90分)两部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选择题涂在答题卡。第Ⅱ卷表述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一项是( 

A.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B.光线正无可挽(miǎn)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C.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D.父亲是很慈样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zhì)可笑的问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根据受害者提供的线索,先找到王某,再按图索骥,最终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B.电信部门虽然对话费调整作出了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明降暗升”。
C.有些人认为民间泥塑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D.眼看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学生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B.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C.人固有一死
(?https:?/??/?baike.so.com?/?doc?/?5356425-5591922.html"
\t
"_blank?),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
(?https:?/??/?baike.so.com?/?doc?/?5333493-5568928.html"
\t
"_blank?)::本来或总是。
或:或者)
D."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
(?https:?/??/?baike.so.com?/?doc?/?3961791-4157317.html"
\t
"_blank?):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使部队、机关变得更精干,更灵活,更有战斗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
C.《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
(?https:?/??/?baike.so.com?/?doc?/?1184930-1253444.html"
\t
"_blank?)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
(?https:?/??/?baike.so.com?/?doc?/?5355824-5591300.html"
\t
"_blank?)同志
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
B.《十六年前的回忆》属于回忆式文章;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
(?https:?/??/?baike.so.com?/?doc?/?6599375-6813159.html"
\t
"_blank?)、倒叙
(?https:?/??/?baike.so.com?/?doc?/?5583071-5795660.html"
\t
"_blank?)和对比的写作手法;文章是采用第一人称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C.《寒食》是唐代
(?https:?/??/?baike.so.com?/?doc?/?5539507-5755660.html"
\t
"_blank?)诗人韩翃
(?https:?/??/?baike.so.com?/?doc?/?5646831-5859467.html"
\t
"_blank?)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https:?/??/?baike.so.com?/?doc?/?5330396-5565570.html"
\t
"_blank?)。
D.《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https:?/??/?baike.so.com?/?doc?/?5342253-5593305.html"
\t
"_blank?)。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回答下列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是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时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写出了局势的险峻。
B、“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我紧跟在他身后”“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表现出小小年纪的“我”内心的恐慌
C、“‘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满脸橫肉的便衣侦探”“冷笑”“夺下”,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反动派的凶恶残暴。
D、“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写出了父亲的镇定从容。
8.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一个“又”字,写出了这一次的“望”是特意为之,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而这一“望”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B、作者看到了庭审过程,用饱含深情而又极其克制的语言描写了父亲的外貌、心理及语言。
C、叙述父亲被捕的过程的部分,运用了细致的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在多层次的对比烘托中,立体地呈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父亲早已做好心理准备、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D、“我”和母亲的昏倒,母亲醒来后的叮嘱,以及“4月28日”这个特殊日子的再次提及,既真切反映了父亲被难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和标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9.对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B、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
C、"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D、面对我们母女的哭喊和法官的拍桌呵斥,父亲却“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更加突显出李大钊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和从容赴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这一年正值李大钊遇害16周年,故以此为题。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展现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
B.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C.本文文章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整篇文章先写到了结果,然后具体回忆事情经过,最后照应开头。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三、阅读《石灰吟》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每题2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下列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于谦并不是单纯地吟咏石灰本身,而是借物咏志,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B.全诗的每一句,都不离咏物,都在惟妙惟肖地描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却又句句都有深意,都在说如何锻炼人的高尚品格。
C.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历代文人很少进行吟咏。而于谦却是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
D.他借着石灰石开采、粉碎、煅烧的艰辛过程,立志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由此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
12.下列对文章的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向我们指出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他不一定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才能成就他的人格。
B.诗人巧妙地以石灰的烧炼过程,比喻自己不怕烈火焚烧,也不怕粉身碎骨,不惧怕任何艰难严酷的考验,立志要做一个坚定刚强、纯正无瑕的正人君子,长留”清白”在人间,永保自己高洁的品格。
C.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D.这首《石灰吟》堪称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13.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指的是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并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B.”若等闲”三个字貌似轻松自如,实际惊心动魄,显示了一种勇于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C.清白,是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D.最后一句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借景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母亲的书
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
⑾《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⑿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4.文章围绕母亲的四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橡皮纸书”书里有我要学的《论语》《孟子》等文章。
B.《十殿阎王》书里有母亲做人的准则。
C.黄历书里有母亲做事的依据(书里有许多生活常识)。
D.《本草纲目》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⑥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16.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中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滚瓜烂熟;她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是道。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B.第⑥段中“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
C.第⑾段中“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中“偶然”与“也”这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突出强调了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是对《本草纲目》知道得却很多。
D.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是黄历,因为黄历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通过写母亲看黄历也写出了她在算计着父亲回家的日子(等待父亲回来)。
五、名著阅读与经典诵读考查(每题3分,共12分)
17..下列表述与原著不一致的一项(

A.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是英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
(?https:?/??/?baike.so.com?/?doc?/?5418756-5656922.html"
\t
"_blank?)"的第一部(另两部为《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https:?/??/?baike.so.com?/?doc?/?5402898-7595461.html"
\t
"_blank?)》),全书共3卷70章。
B.
本书讲述了一个寻找失事船只不列颠尼亚号上落难的船长哈利·格兰特和两名船员的故事。故事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C.
小说命名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但并非仅仅是以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尔为主角,甚至哥利纳帆爵士也并非小说的主角。
D小说所指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应该是指那些支持并继承着格兰特那种“苏格兰精神”的全部苏格兰人。
18.下列关于名著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汉字奇兵》是一部富有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把一个个中国汉字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写尽了中国文字
(?https:?/??/?www.baidu.com?/?s?wd=%E4%B8%AD%E5%9B%BD%E6%96%87%E5%AD%97&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并围绕人与人、人与字、字与字之间演绎了一段动人曲折而又委婉的故事。
B.
张之路,作家、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委员会会长。著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等。
C.
《飞向人马座
》是由“中国科幻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A7%91%E5%B9%BB"
\t
"_blank?)之父”郑文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6%96%87%E5%85%89"
\t
"_blank?)于1978年发表的一部神话小说。
D.
《飞向人马座
》描写的未来战争中,人类要争夺太空,主人公邵继恩、邵继来与亚兵在结束一场战争后立即投入装备仪器,最后又率队赶去人马星救援被困人员,留给心上人的只能是简短的几句话,字字暖人心!
19.选出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B.
事如春梦了无痕,人似秋鸿来有信。
C.
微子①去之,箕(jī)。子②为之奴,比干③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D.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0.选出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②,孰为夫子?”
B.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C.
春色一分,二分尘土,三分流水。
D.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Ⅱ卷表述题(共90分)
六、积累与运用(12分)
21.默写填空:(7分,每空1分)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



(3)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4)《寒食》中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22.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且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种描写某人神态动作的话:
伟大
豁达
快乐
勇往直前
奋发图强
(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3分):
《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显示:?在有网友的中学生中,?超过四成的人认为正常的生活已经受到了网友的影响。
还有41%的人直言不讳地说,?所交的网友对他们现学习和生活有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认为通过交网友可以
“促进学习与成长”
的中占6%。
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
戴震难师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①先生:这里指戴震。
②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几(jī):差不多。
⑤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
【译】
②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
26.
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
【答】
【参考答案】
1.①积蓄,积累  ②每日,每天  ③距离  ④这些 
2.①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的?
②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啊。”
4.“非常”一词蕴含对比,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的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一篇文字,完成27-30题。(18分)
空山鸟语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崎岖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④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⑤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到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⑥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⑦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歌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27、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那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4分)
28、文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怅然”?(3分)
29、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摘抄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30、文章主要写鸟儿的鸣叫,但在第⑥段开头却写山林入睡鸟儿静默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31、作者在文中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分条陈述作者这样写的具体原因。(4分)
《空山鸟语》阅读答案
27、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那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绿背黄纹的鸟,重复缠绵;山雀,短促嘹亮;鹧鸪,忽断忽续。
28、文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怅然”?(3分)
答案:触景生情,由山雀的自由和天真的喜乐联想到(对比)自己被桎梏套牢(或美好的时光流失太快)而限然。
29、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摘抄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答案示例:“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30、章主要写鸟儿的鸣叫,但在第六段开头却写山林入睡鸟儿静默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渲染一种寂寞清幽的氛围,衬托鹧鸪缥缈几声鸣叫,引发寂寥、苍凉的思乡之情
31、作者在文中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分条陈述作者这样写的具体原因(4分)
答案:(1)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2)鸟的鸣声里透露着欢乐与自由;
(3)鸟的鸣叫声里有诗情,能引发人的思乡感情;
(4)从鸟儿美妙的清音中能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
九、作文(50分)
32、你若是一杯温热的奶茶,我的世界便芳香四溢;你若是句逆耳忠言,我的明天便一片光明。你若是……
请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有你,我的青春更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六年级语文试题

8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