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3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案(带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3单元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案(带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5 09: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
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
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
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
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
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
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
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穷
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
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
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
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
中。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的方案。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
(2)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纵容: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英法没有把石油列为禁运范围之内,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由于纳粹德国的兴起使英法感到威胁,因此英法力图拉拢墨索里尼,以保持对德国的优势。英法两国均曾暗示墨索里尼,将不对意大利在非洲的行动进行干预。在世界公众舆论压力下,国联行政院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石油不包括在制裁项目之内,也没有对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锁或对其关闭苏伊士运河。这被丘吉尔称做“侵略者所能够忍受的半心半意的制裁”。
(3)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纵容: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同时,英、美公司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经济援助。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统治阶级出于对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反感,以及他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素怀疑惧,把前者的兴起归咎于后者的操纵,决心扼杀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正由于此,佛朗哥反倒成了英法统治阶级的宠儿。加之英法这时都想绥靖德国和意大利,缔结新的洛迦诺公约,因而力求避免在西班牙问题上与德意发生冲突。1936年8月,在法英的倡议下,欧洲27国签订“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禁止把武器输往西班牙,禁止西班牙购买的武器过境。9月9日,成立“不干涉委员会”,英国人任主席。苏联也于8月23日参加。
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的美国,在孤立主义的影响下,也实行“中立”政策,不向战争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英法美的政策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孤立无援,而叛军却可从德意等国不断得到武器供应。
英美等国的商业机构更利用机会同法西斯势力大做生意。英国商行通过间接方式向佛朗哥提供石油和飞机。美国军火商和石油公司利用“中立法”中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的前提下购买武器和物质的条款,向西班牙叛军供应燃油。叛军所需燃油的75%是由美国公司提供的。
二、慕尼黑阴谋:
1、背景:德国占领奥地利,践踏《凡尔赛和约》,并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德国直接出兵吞并了奥地利,奥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对希特勒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仅仅表示抗议。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
,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德国占领奥地利彻底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并打开了通向东南欧的大门。德国与意大利法西斯国家公然勾结。并使捷克斯洛伐克三面被围。
2、酝酿:希特勒向捷克提出割占苏台德区,英法为了达到“祸水东引”对捷克施压。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较强的军事、经济力量,且同法国订有互助条约,规定任何一
方受到无端攻击时,另一方立即进行援助,因此希特勒力图从内部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力量,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抵制。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非常害怕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牺牲品,用来换取德国不侵略自己的保证而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1938年9月2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
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3、过程:慕尼黑会议、慕尼黑协定和慕尼黑阴谋
(1)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
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2)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30日凌晨1时与会的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政府自行签署了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等等。
(3)慕尼黑阴谋: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尽量满足希特勒的领
土要求,以便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即“祸水东引”。以后“慕尼黑”成了为了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行为的代名词。
4、影响:慕尼黑协定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次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侵吞阿尔巴尼亚,增强了侵略力量。表明英法长期以来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希特勒加紧备战的重要步骤,破坏了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从而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助长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希特勒践踏在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保证,出兵占领捷全境。英法却背信弃义,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1、构筑安全体系的缘由:①一战后,欧洲很多国家为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防止战争再次发生,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②自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以来,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国际联盟也未起到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2、构筑安全体系的努力:英法苏三国谈判因缺乏诚心而夭折
随着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为扭转不利处境,英法苏开始了旨在建立集体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的谈判。1939年3月18日,苏联建议召开苏、英、法、波、罗、土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为英国所拒绝。4月17日,苏联向英、法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在谈判中,英国先是不接受苏联关于签订互助条约的建议,后在英、法民主舆论压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缔结三国互助条约,但坚持要互助条约签订后再谈判军事协
定问题。由于英、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坚持己见,谈判陷于僵局。
为了挽救濒于失败的谈判,苏联于8月12日再次举行谈判。最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与此同时,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下一个侵略对象是波兰。为防止在侵波期间处
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德国急需苏联在战争爆发后保持中立。苏联看到英法方面缺乏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的诚意,遂放弃与英法的谈判转而与德国进行谈判。
3、集体安全体系的落空:标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39年8月
(2)内容: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条约有效期位10年。
(3)影响:
对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破产。
对苏联:赢得了战备的宝贵时间,但秘密议定书严重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形象。
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按既定计划对波兰发动进攻。
4、20世纪30年代局部战争未能被制止为全面战争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学思之窗”进行归纳)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是根本原因;
(2)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3)德意日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主要原因;
(4)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苏联的避战自保政策,客观上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很大程度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未能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教学反思:
①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和集体安全的落空。除第三目“集体安全的落空”部分内容新增外,其余的教学内容在以前的旧人教中均已出现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的侧重点。
②本课的标题为“走向世界大战”,而讲的主要内容是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故内容与标题有点脱节。因上一节课讲的是“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样也可以“走向世界大战”,笔者以为标题最好改为“走向世界大战的前夜”。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与“慕尼黑阴谋”都属于“绥靖政策”的表现,两者不应该割裂。既然教材这么编排,教师在讲完本课后,应从整体上阐释“绥靖政策”的含义、实质、表现及影响,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④美国的“中立”政策与一战中美国的“中立”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在讲述时要注意区分。30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三个“中立法”和一个修改的“中立法”,这些“中立法”的实施对象有所不同,教师可适当补充课外知识。苏联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针对的是西方大国“祸水东引”而采取的针锋相对的“祸水西推”政策,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中立自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的法西斯的侵略。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本课和前一课的内容,请思考:为什么丘吉尔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不必要的战争”?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提示:从“学思之窗”所提供材料不难看出:法西斯国家的最初扩张带有很大冒险性质,如果当时具有反法西斯倾向的国际力量能尽早作出强硬反应,是可以遏止法西斯的冒险行径的。
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的斗争。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国力衰弱,无力单独取得斗争的胜利;而英法美苏等大国或绥靖纵容,或中立自保,未能及时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遂使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或归于失败,或勉力支撑,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本课测评: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结果?
答案提示:绥靖政策的表现:对希特勒破坏《凡尔赛和约》的行为视而不见;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听之任之;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对意大利实行有名无实的“制裁”;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置若罔闻;在慕尼黑同侵略者进行公开交易。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其实力;干扰或葬送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暴露了英法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
2、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点?请试说明理由。
提示:绥靖政策是用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换取苟安局面并祸水东引。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问题上,英、法等国或貌似公允,或置身事外,但在慕尼黑,英法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惜从幕后走到前台,抛开当事国,公开把捷
克斯洛伐克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
⊙学习延伸:
你认为苏联是否应该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应如何看待其“秘密议定书”?这个条约的签订对欧洲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苏联是否应与德国签约是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由思考,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秘密议定书”是苏联与德国法西斯划分势力范围的丑恶行径,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应予否定。该条约的签订使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破产。苏联不致首先与德国单独作战,赢得了加强战备的宝贵时间。德国得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按既定计划对波兰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