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4: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勒夏特列原理
【课堂达标】
1.下列因素不可能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
A.温度
B.催化剂
C.反应物的浓度
D.压强
解析:选B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2.下列变化过程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工业合成氨中选择高温条件下进行
B.棕红色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C.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D.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解析:选B 选择高温,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合成氨,A项错误;使用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C项错误;H2、I2、HI混合气体加压平衡不移动,但颜色加深,D项错误;只有B项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3.合成氨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合成氨工业的生成流程如下:
关于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混合气进行循环利用遵循绿色化学思想
B.对原料气进行压缩可以增大原料气的转化率
C.合成氨反应须在低温下进行
D.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的速率,但是不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选C 混合气进行循环利用可以节约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符合绿色化学思想,A项正确;对原料气进行压缩,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B项正确;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为保证速率较快,催化剂的活性高,产物的产率又不低,应选择适宜的温度,不能在低温下进行,C项错误;催化剂的使用可同等倍数地提高正、逆反应速率,但对平衡无影响,D项正确。
4.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I2(g)+H2(g)2HI(g) ΔH<0。要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增大H2的浓度
C.增大压强
D.减小压强
解析:选C 该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变浅,A项错误;增大H2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I2)减小,混合气体颜色变浅,B项错误;增大压强,混合气体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加深,C项正确;减小压强,混合气体体积增大,浓度减小,气体颜色变浅,D项错误。
5.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 ΔH<0。如图表示该反应的速率(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t2、t3、t5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都没有改变各物质的初始加入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时加入了催化剂
B.t3时降低了温度
C.t5时增大了压强
D.t3~t4时间内转化率最低
[解析] 由图象知,在t1时刻化学反应达到平衡,t2~t3化学平衡没有移动,可能是加了催化剂或增加压强,但该反应是一个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压强的改变是不行的,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t3~t4平衡逆向移动,并且化学反应速率在减小,是减小了压强;t5~t6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是t5时升高了温度,不是压强的影响。
[答案] A
6.(2019·洛阳高二检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图Ⅰ研究的是t0时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研究的是t0时增大压强(缩小容积)或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使用了催化剂
D.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解析:选C 由于这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t0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左移动,此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A正确;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可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但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如果图Ⅲ中考虑的是使用催化剂的话,则平衡时甲、乙两条件下的CO转化率应相等,C错误;如果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应该是乙条件下温度高于甲条件,那么从甲升温到乙,平衡向左移动,CO的转化率下降,D正确。
7.对于反应N2(g)+3H2(g)2NH3(g) ΔH<0,如何根据下列图象比较T1、T2的大小?
答案:在相同时间内先达平衡,说明反应速率快,则(Ⅰ)中T1>T2,或温度越高,H2的百分含量越高,故T1>T2;(Ⅱ)中在同一压强下,T2比T1时NH3%大,则说明平衡正移程度大,故T28.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2A(g)+B(g)2C(g) 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v(正)增大,v(逆)减小
B.升高温度,v(正)减小,v(逆)增大
C.增大A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不变
D.增大A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减小
解析:选C 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A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B错误;增大A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不变,C正确,D错误。
9.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
A.CO2(g)+2NH3(g)CO(NH2)2(s)+H2O(g) ΔH<0
B.CO2(g)+H2(g)CO(g)+H2O(g) ΔH>0
C.CH3CH2OH(g)CH2===CH2(g)+H2O(g)
ΔH>0
D.2C6H5CH2CH3(g)+O2(g)2C6H5CH===CH2(g)+2H2O(g) ΔH<0
解析:选A 四个选项中水蒸气均为生成物。依左图可知T2>T1,升温,水蒸气含量减小,平衡左移,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0,B、C错;依右图可知p1>p2,增压,水蒸气含量增加,即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D错。
10.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O4(g)2NO2(g) ΔH>0,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缩小容器的体积,则容器中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后又变浅,且比原平衡颜色深
B.若压强不变,向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N2O4,再次达到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百分含量不变
C.若体积不变,向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N2O4,相对于原平衡,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再次平衡时N2O4的转化率将降低
D.若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再次平衡时体系颜色加深
解析:选C 缩小容器体积,NO2浓度变大,颜色加深,平衡向左移动使混合气体颜色又变浅,但依据“减弱不消除”可知新平衡时NO2的浓度仍比原平衡大,即气体颜色比原平衡深;若压强不变,再充入N2O4气体,容器体积变大,达到新平衡与原平衡等效,因此新平衡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不变;若体积不变,向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N2O4,则相对于原平衡,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最终结果相当于增大压强产生结果,故平衡时N2O4的转化率将降低;若体积不变,升温,平衡正向移动,再次平衡时体系中NO2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加深。
11.可逆反应2NO2(g)N2O4
(g) ΔH<0达平衡后,改变温度填表:
温度改变
v(正)、v(逆)的变化
v(正)、v(逆)的相对大小
平衡是否移动
平衡移动方向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答案:均增大 v(正)<v(逆) 移动 逆向
均减小 v(正)>v(逆) 移动 正向
12.如图所示,烧杯甲中盛放100
mL
6
mol·L-1
HCl溶液,烧杯乙中盛放100
mL冷水,现向烧杯甲的溶液中放入25
g
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中放入25
g
NH4NO3固体,搅拌使之溶解。
(1)A瓶中气体的颜色
,简述理由:
。
(2)B瓶中气体的颜色
,简述理由:
。
解析:甲中氢氧化钠溶解及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乙中NH4NO3固体溶解要吸收热量。2NO2(g)N2O4(g) ΔH<0,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颜色加深;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颜色变浅。
答案:(1)变深 NaOH溶解放热,中和HCl也放热,甲中溶液及A中气体温度升高,2NO2(g)N2O4(g) ΔH<0,平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
(2)变浅 NH4NO3溶解吸热,乙中溶液及B中气体温度降低,2NO2N2O4 ΔH<0,平衡正向移动,NO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
13.下图为0~t时间段时间—速率图,完成t时刻改变温度后的时间—速率图象。
答案:
【课后总结】
分点突破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探究
原理
2NO2(g)N2O4(g) ΔH=-56.9
kJ·mol-1红棕色 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影响规律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对同一化学反应,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使v正、v逆都增大,但v正增大的倍数更大,即v′正>v′逆,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使v正、v逆都减小,但v正减小的倍数更大,即v′正分点突破2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勒夏特列原理
1.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改变(一般为增大)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但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则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正确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中的“减弱”
1在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中,若增大某物质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则平衡向减少该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该物质的浓度比原平衡中的浓度大。
2在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中,若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不变,则平衡向减小压强的方向气体总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新平衡的压强比原平衡的压强大。
3对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若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其他条件不变,则平衡向消耗热量吸热的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新平衡的温度比原平衡的温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