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书籍、严峻”等词语。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4.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学们,我们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你知道我们应该先来学习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请划出文中标志性的句子。明确答案:时间?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有一天;4月28日。
2.同学们,4月6日的早晨,父亲被捕了。那么那年春天写被捕前;有一天写被捕后;4月28日写被害后。
3.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题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我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以及被害后所发生的事情。
4.同学们,你看一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其实文中还有几处是属于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找一找。(例如第6段和13段前后照应)再明确本文的叙事顺序。
5.同学们,“读书贵能疑”。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吗?交流一下。教师提问本文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6.父亲是谁?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李大钊的资料,教师补充。学生默读这段资料,抓出本文主要是围绕着父亲的哪个身份来写的?
四、我会品悟
1.同学们,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读出我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再次走进课文,去重温那一个个的历史瞬间,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吧!
2.思考: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的最精彩、最紧张、最感动你的句段,圈划关键词语,体会真情实感,总结作者刻画人物和表现情感的方法。
(2)同学之间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再体会人物情感。
(3)班级汇报,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交流: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同学们,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明确:对工作高度负责任。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请学生起来交流一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2)“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当时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说一说。明确:害怕,“瞪着眼睛”“什么?爹!”“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是呀,我是个孩子,在那种情况下怎能不害怕呢?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我”说的这句话?教师相机指导“什么?”要读的急促,而这个“爹!”要更重一些,再试一试,教师可以示范朗读。
此时此刻,面对凶恶的敌人,面对恐慌的我,父亲该怎样回答?我们分角色来读一下。父亲又有哪些举动呢?由此,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你看作者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我们也可以来试一试。教师设计一个情景:六年级期末考试还有15分钟就结束了,但你的作文还一个字没有写,请你也用简短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来说一说。
(3)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同学们,我们再看一看法庭上这一段。此时此刻,你看到父亲有什么变化?明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外貌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资料。
面对敌人疯狂地折磨,面对亲人的痛苦喊叫,父亲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这是一处对父亲的什么描写,明确:神态。这安定沉着是对敌人最有力的回击,也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家人,化悲痛为力量。那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地无所畏惧,安定沉着呢?
(5)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生齐读。当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敬佩。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深处此境此地的我呢?此时的我对父亲的敬远远超出了对他的爱啊!同学们,让我们再现法庭上这段感人的回忆,分角色来朗读一下。
文中有句话—“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明确:抢着说。为什么呢?明确:我要保护我的哥哥。此处可以看出我的机智和勇敢。
同学们,我对父亲是爱,是敬,对待敌人呢?是恨。出示幻灯片,从文字中找出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再读一读。
五、我会写
1.就是这群魔鬼,这群刽子手把父亲推上了绞刑架。敌人为了延长他的痛苦,对他“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多分钟。父亲牺牲的时候年仅38岁。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被父亲的高贵品质深深地震撼到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这样的文字: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你从容不迫;面对(???????),你(??????);面对(??????),你(??????)……请你仿照老师的写法,补充完整。
2.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六、课外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像父亲这样的革命者,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甘愿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最壮丽的篇章。出示幻灯片,猜一猜文中的她是谁?怎么看出来的?明确:江姐,旗袍等。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江姐这是要去干什么?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明确:赴死
视死如归等。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和精彩段落。
2.好书推荐《红岩》。
八、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