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江苏省合格考模拟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
(
题
答
题
答
题
答
题
答
号
案
号
案
号
案
号
案
1
C
11
D
21
A
31
B
2
B
12
C
22
B
32
C
3
A
13
B
23
D
33
C
4
D
14
B
24
B
34
D
5
C
15
D
25
B
35
B
6
B
16
B
26
C
36
D
7
B
17
B
27
D
37
B
8
D
18
D
28
C
38
C
9
C
19
A
29
A
39
D
10
D
20
B
30
D
40
B
)
二、综合题(3
题,共
20
分)
41.(共
7
分)
(1)全球气候变暖(1
分)
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控制碳排放;发展
循环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任答
2
点得
2
分)
(2)海陆间(1
分)
M(1
分)
(3)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任答
2
点得
2
分)
42.(共
7
分)
(1)水源(1
分)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质积累;地形平坦;临近黄河,
便于灌溉(任答
2
点得
2
分)
(2)调控水量;改善水质;控制土壤盐碱化(任答
2
点得
2
分)
(3)水利工程量大;商品率高
(2
分)
43.(共
6
分)
(1)靠近煤矿和铁矿,原料、燃料丰富;靠近河流,接近水源;靠近铁路,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政策扶持。
(任答
2
点得
2
分)
(2)环境污染严重;煤铁资源开采成本提高;普通钢铁的市场需求减小,企业利润下滑;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制约。
(任答
2
点得
2
分)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取得环境效益;工业产品多样化,提高经济
效益;增加就业机会,获得社会效益。
(任答
2
点得
2
分)2020
年江苏省合格考模拟考试
地理试题
(
注
意
事
项
75
3.
2B
4.
2B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临绝境。因此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
计划,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图
1
为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
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
图
1
)
1.图中地球在“流浪”过程中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依次是
A.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2.下列关于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A.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
C.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D.宜居轨道能提供较为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2017
年
9
月
4
日至
9
月
11
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图
2
为某校一位同学在天文台望
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
3~4
题。
3.有关太阳黑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黑子温度比周围略低,是太阳活动的
主要标志之一
B.从数量众多到数量稀少,黑子的周期
是
11
年
C.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色球层
D.黑子是出现在太阳日冕层中的黑色区域
4.这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有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现象
②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③引发钱塘江大潮
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⑤日本阿苏火山喷发
(
图
2
)⑥印尼爪哇深海发生
6.5
级地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
图
3
)图
3
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
5.下列有关地球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在地幔的上部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6.下列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都有生物的存在
B.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
C.地球的各圈层都呈同心圆状分布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
年
06
月
24
日
10
时
53
分在印尼班达海(南纬
6.36
度,东
经
129.24
度)发生
7.3
级地震,震源深度
210
千米。据此回答
7~8
题。
7.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
图
4
)8.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A.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
B.通过电梯及时转移
C.跳楼逃生
D.有序撤到空旷地带
图
4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
头表示不同的辐射。读图完成第
9
题。
9.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强
B.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①
C.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③越强
D.地表冰雪覆盖面积越大,④越强
10.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的箭头,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图
5
)
(
图
6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
的小山包”,广泛分布于干燥地区。图
6
为“我
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11.雅丹地貌常见于
A.珠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12.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
图
7
)图
7
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
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
13~14
题。
13.下列图中能正确示意图
7
中风向成因的是
(
图
8
)
(
图
9
)14.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该地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
季节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图
9
为《我国干旱灾害分布情况图》,读
图回答
15~16
题。
15.关于我国干旱灾害分布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干旱出现频次高
B.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干旱出现频次低
C.甲地春旱严重是因为工业用水量大
D.乙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常出现伏旱天气
16.绘制该图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GPS、GIS
B.GIS、RS
C.GPS、RS
D.GPRS、RS
(
图
10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图
10),回答
17~
18
题。
17.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稀疏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18.与西部省份相比,江苏省人口密度较大,
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地形差异
C.交通条件
D.经济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必要和紧迫。1991
年,中国
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是
7
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
16
亿左右。据此完成
19~20
题。
19.报告中所指的“7
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环境人口容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20.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
D.东北平原
(
图
11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
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
间变化曲线图”(图
11),完成
21~22
题。
21.下列时间中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关于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
B.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
C.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读“我国某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图
12),完成
23~24
题。
(
图
12
)23.图示反映该村
A.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出率高
24.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②加重就业困难
③劳动力短缺
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
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图
13
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25~26
题。
(
图
13
)25.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依次是
A.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B.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C.住宅区
工业区
旅游区
D.住宅区
绿化区
工业区
26.该城市的下列规划及其理由,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建钢铁厂——保护城市环境
B.②处建大型仓库——水源充足
C.③处建绿化带——减轻污染危害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交通便利
读“1950~2010
年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图
14),回答
27~28
题。
(
图
14
)
27.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
年世界城市化进程呈减缓趋势
B.1980~2000
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C.1950~2000
年世界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
D.1980~2000
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发达国家
28.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①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大量减少
②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加重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城市“热岛”效应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17
年
4
月
1
日,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将逐步构建水城共融生态新区、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图
15
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
29~30
题。
(
图
15
)29.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时,雄安
新区开发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发展空间较大
B.基础设施完善
C.经济腹地广阔
D.教育科技发达
30.设立雄安新区的重要意义是
A.接纳北京首都政治文化功能
B.承接京津地区重化工业转移
C.解决京津地区水源短缺问题
D.合理分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
图
16
)读“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
16),完成第
31~32
题。
31.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
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32.影响日本东京的中心区域城市
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
图
17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读“稻田养蟹示意图”(图
17),完成
33~
34
题。
33.该地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是
A.商品率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精耕细作
D.专业化程度高
34.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的优势有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
②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
④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主张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反对一切形
式的保护主义。2016
年
10
月,由中国
F
企业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在美国
投产。2017
年,该企业又在德国新建一座玻璃制造工厂,以满足欧洲客户的需求。其中主
要产品是在俄罗斯工厂生产后运到德国进行批量组装辅件、包边等。据此完成
35~36
题。
35.中国
F
企业在美国建厂的直接目的是
A.可减少运输成本
B.可减少贸易障碍
C.利用当地的科技力量
D.利用当地的资金投入
36.中国
F
企业在德国建厂其主要产品在俄罗斯生产,主要考虑俄罗斯
A.技术更先进
B.市场需求量大
C.环境优良
D.矿产、能源丰富
(
图
18
)四川雅西高速拖乌山段,因高差大采用了螺旋形隧道,即在山中打出一条隧道,在隧
道中盘山。读“拖乌山隧道段示意图”(图
18),完成
37~38
题。
37.雅西高速拖乌山段修筑螺旋形隧道的原因
A.联系更多聚落
B.利于行车安全
C.节约建设成本
D.保护生态环境
38.雅西高速的修建使当地
A.人口迁移规模下降
B.区域经济差异扩大
C.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D.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曾拥有亚洲第一大造纸企业,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环保、水源、
原料(林木)等问题。引进山东泉林纸业后,依托创新技术构建了新型生产模式(图
19)。
读图完成
39~40
题。
(
图
19
)
39.该造纸企业
A.布局由原料指向型逐渐变为市场指向型
B.能耗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C.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且更新速度较快
D.布局应考虑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
40.该生产模式
A.污水处理后又用于生产,增加了能源供给
B.秸秆造纸减少了林木采伐,利于生态保护
C.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还田,减轻大气污染
D.延长纸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印刷产业发展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20分。
41.图
20
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
分)
(
洋流
3
0
°
N
图
20
)
(1)碳循环环节④的量增大,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能是
▲
。为减少环节④的排
放,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角度献计献策。
▲
(3
分)
(2)图中
N→M→P→L
过程属于
▲
水循环,其中代表我国夏季风的字母是
▲
。(2
分)
(3)河流径流及其变化对人类有重要影响,以洪涝灾害为例,简述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
▲
(2
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
分)
(
图
21
)材料一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该灌区是我国小麦重要产区,
也是北方著名的水稻生产区,近年来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河套平原种植
历史悠久,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图
21
为河套平原附近区域
及河套灌区简图。
(
图
21
)
材料二
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接纳了河套地区
90%以上
的农田排水,经过湖泊的生物生化作用后,排入黄河,起到改变水质、调控水量、控制河套
地区土壤盐碱化的作用。
(1)据图判断该灌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
▲
;分析该灌区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
条件有
▲
。(3
分)
(2)乌梁素海对河套灌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用有
▲
。(2
分)
(3)由材料归纳河套灌区水稻种植的生产特点有
▲
。(2
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
分)
材料一
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镇曾拥有十余座焦炉和高炉,钢产量最高达
300
万吨。近五
年来,该镇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压缩了近一半的钢铁产能,逐步走上经济转型发展
之路。图
22
为磁山镇略图。
(
图
22
)
(
图
23
)
材料二
磁山镇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构想图(图
23)。
(1)指出磁山镇钢铁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优势区位条件。
▲
(2
分)
(2)分析近年来磁山镇压缩钢铁工业规模的主要原因。
▲
(2
分)
(3)简述图示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
▲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