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精优预测卷 全国卷(一)(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考历史精优预测卷 全国卷(一)(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5 15:4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高考历史精优预测卷
新课标全国卷(一)
1、西周时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礼”主要是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差异的。为弥补其缺陷,周公同时制定的“乐”
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带有浓厚的政治、社会色彩。这表明周乐(
)
A.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
B.显示了社会的等级贵贱
C.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和谐
D.提升了民众的艺术素养
2、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这说明当时(
)
A.郡县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宗庙祭祀强化社会等级秩序
C.君主权威来源于祖先崇拜
D.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
3、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
A.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4、朱熹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其意在(
)
A.描写春天雨水到来时的景象
B.说明行船需要找到合适时机
C.以泛舟说明格物致知的道理
D.倡导士人保持知行合一品格
5、1896—1897年,郑观应在出任汉阳铁厂总办期间曾说道:“今部(总理衙门)议厂货令照总署(总税务司)值百抽十之奏案,
则成本更重,不知此议可禁洋人不人中国制造,而不能禁洋货不来。将来华商各厂愈难获利,是何异于为丛驱雀耶!
”郑观应意在强调(
)
A.政府应给予本国工业政策支持
B.政府禁止洋货输人并改为自造
C.华商各厂主动与外企进行商战
D.解决军用工业原料和技术问题
6、有学者指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
A.家族本位与宗法观念
B.社会地位和阶级基础
C.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D.理论支撑和思想来源
7、如下表民国时期苏南地区部分方志地图绘制者简表。由表可知,民国时期(???)
志书名称
绘制者
相关概况
《南汇县续志》
朱翥鹏
上海市土地局丈务主任,与朱祖尧合作《测量车图说》
《青浦县续志》
陈豪
工诗,擅书画
《宝山县续志》
吴人豪
宝山县清丈学堂毕业生
《崇明县志》
苏人权
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禽兽,又擅金石书法,尤工行书
施曾陶
画家
《嘉定县续志》
童世亨
精研地理之志,留学日本,创办中外舆图局
A.中西文化融合影响地图绘制
B.制图与绘画没有严格的区分
C.方志学的形成深受西学影响
D.地图绘制水平有了一定进步
8、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牲畜饲料用粮,
均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实施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顺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资保障
D.满足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9、恩格斯认为,中世纪后期罗马法的复兴,是由它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即“罗马法是绝对不承认封建关系和充分预料现代私有制的法律”。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
(
)
A.促进了中世纪市民阶层崛起
B.蕴含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理念
C.适应了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
D.唤醒了市民阶层的平等精神
10、19世纪初,“湖畔派”诗人对现实社会不满,主张归于自然,追寻基督教信仰,沉浸在神灵庇护的幻想中。这一文学流派(
)
A.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内涵
B.奠定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C.巩固了神学的文化垄断地位
D.体现了思想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11、1884年,英国进行第三次国会选举改革,把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权扩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每年只要有价值10英镑的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权;这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选举权。此次改革表明英国(
)
A.社会等级歧视消失
B.工业革命助推经济变革
C.民主进程因时而变
D.下层民众权利得以保障
12、下图是《冷战史》中对战后美苏两国的描述。图中信息说明(
)
A.战后苏联并没有争霸世界的野心
B.美国是战后国际局势变化的决定者
C.战后美苏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D.意识形态是推动两极格局形成的核心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政府下令“全国公务人员、各学校教职员及学生须一律服用国贷,绝对禁止服用非国货服装”,并组织、鼓励企业参加国际上举办的产品展览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关税主权并先后三次修改和提高进口税率;同时,通令全国所有厘金及由厘金变名之税等一律废除。1936年开始筹划以军事工业、重化工业为重点的国有企业体系建设并初见成效。
一一摘编自张志伟、赵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有经济政策及其揭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发展工业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有利因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经济受到重创,经济增速缓慢、发展不景气。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转向强调市场的作用、鼓励效率优先。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有益的,市场不但保护了个人自由,又实现了经济利益。在弗里德曼看来,必须限制政府的权限,培养竞争性的市场。市场是最好的调节器,最能有效保证效率实现。这一阶段福利国家面临着“效率危机”,国家政策转向注重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一一摘编自白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其趋向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福利国家的效率与公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材料
府兵之制起于(北)周。籍民为兵,蠲(免除)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唐制,诸府皆称折冲府……
民年二服兵役,六十而免。全国六百三十四府,在关中的有二百六十一府。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
命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配印、其还其府。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
兵之精强,在于训练。主兵者之能勤于训练,则在预期其军队之有用。若时值承平,上下都不以军事为意,则精神不能不懈弛;精神一懈弛,训练自然随之而废了到玄宗时,(府兵)竞不能给宿卫了。时相张说,知其无法整顿,
乃请宿卫改用募兵,自此诸府更徒存虚籍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前期府兵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期军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6、材料
二战后,美国凭借自己在战争中取得的优势,一举成为超级大国,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遭到严重的削弱,经济上需要美国的援助,而政治上则追随美国。在此情况下,不少美国政客认为,一手凭借美元,一手凭借对原子弹的垄断,他们可以取代19世纪以来“英国治下的和平”,使世界处于“美国治下的和平”……杜鲁门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可见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在对待苏联问题上杜鲁门表示“要向俄国人挥动铁拳,同他们讲话需要强硬的语言……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了”。这意味着美国要放弃战争年代与苏联建立的合作原则,而代之以“霸权”
政策。
——摘编自《试论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外交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二战后美国是如何“使世界处于‘美国治下的和平’”的。
17、材料一?
居正整顿驿递,现在官员不得任意乘驿的禁例取消了;居正用考成法控制六部,现在考成法取消了;居正裁汰冗官,现在冗官一律恢复了;居正严令不得滥广学额,现在学额一并从宽了;乃至居正严守世宗遗训,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现在也一概世袭了。
——摘编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材料二?
后世史家在评价张居正时,都喜欢引用海瑞所说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评语,这甚至已成为一般大众的共识。在我看来,事情不那么简单。张居正何尝不知谋身的重要?但张居正所做的一切,无论赏罚功罪,都是奉天而行的,因而“虽有谤言,何足畏哉”!一头是社稷,一头是百姓,这是要必须对得起的。
——摘编自清秋子《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执政时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瑞与清秋子对张居正评价的不同,并指出两者的评价原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为背景材料,考
查西周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我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渗透着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用來规范社会
关系的,其中“礼”强调的是等级差别,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为地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周公为弥补这一缺
陷制定了“乐”,这里的“乐”超越了一般音乐的功能,通过具有一定仪式感的音乐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体现出人与人之
间相同的地方,从而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和谐,故C项正确。“礼”规定了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反映出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贵贱差异,故排除A、B两项。材料表明“乐”
已超越了音乐本身,意在强调周乐的政治特性,与提升民众
艺术素养无关,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体现了宗法思想的影响,说明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但不能就此说明君主权威来源于祖先崇拜,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郡县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宗庙祭祀旨在突出皇权的合理性,与社会秩序无关,故B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户籍登记由客户与土著加以区分到客户与主户并列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集中的影响,故A项正确;客户含义的变化是均田制崩渍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多出现在农村地区,故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巨大,本题以朱熹的诗句为背景素材,考查其理学思想,旨在考査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
理解主干知识内涵的能力。本题通过对朱熹诗句的赏读,以导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并能理解诗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考查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描写景象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目的在于说理,A项错误;B项也不是真正目的;朱熹从自然和生活中捕捉形象,通过描写行船在不同时候的不同感受,以探得规律、明白事理,即格物致知,C项符合题意;知行合一不属于朱熹的理学思想,D项可排除。
5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总理衙门命令总税务司对工厂出产的商品征收百分之十的税,这无形中增加了华商各厂的成本,
而这一规定对洋货进入中国并没有影响,反而使得本国工业发展更加艰难,引发郑观应对该现象的不满,由此可知郑观应意在强调政府应给予本国工业政策支持,故A项正确。由
于清政府与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已经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无力禁止洋货输入,再结合材料中“不能禁洋货不来”可知,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与外企进行商战,故排除C项。清政府办民用企业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资金、原料问题,但材料并未涉及此
点,故排除D项。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成长于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下,为挽救民族危亡贡献了许多力量,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故C项正确;“家族本位与宗法观念”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B、D两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
7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制图与绘画没有严格的区分,排除B项;方志学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从材料可知,《南汇县续志》的地图绘制者朱翥鹏是上海市土地局丈务主任,他与朱祖尧合作《测量车图说》,《嘉定县续志》的地图绘制者童世亨精研地理之志,留学日本。由此可知民国时期一些方志地图的绘制者由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员担任,这利于保证方志地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故D项正确。
8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1955年”“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时期,国
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粮食的定量供应,是为了
给工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故C项正确。1952年,
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故A项错误。实行粮食的定量供应虽体现了计划经济,但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合理分配物资,而非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粮食的定量供
应只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食物需求,居民的其他生活需求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时间“中世纪后期”指的是封建关系处于解体的时期;其次,要理解恩格斯言论的核心含义——罗马法本身不是为反对封建关系而制定
的,但其蕴含的平等精神和契约原则能够为新兴的工商业资
产阶级所借用。由此可知,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适应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故C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崛起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罗马法的作用,故排除A项。恩格斯强调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建立法制社会的意义,而非资产阶级革命理念,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罗马法复兴的自身原因,没有体现其是否唤醒了市民阶层的平等精神,故排除D项。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对现实社会不满”“归于自然”“沉浸在神灵庇护
的幻想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学流派不满于现实,向理想化的世界寻求精神寄托,再联系时间“
19世纪初”可知,
其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故A项正确。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敢于直面现实,深入剖析和批判社会丑恶,材料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神学已经难以
垄断欧洲文化,故C项错误。“基督教信仰”“幻想”体现了内心情感,而非“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884年英国的第三次国会选举改革扩大了选民的地域和身份范围,再结合所学英国议会改革的相又知识可知,英国的民进程随若时代的发展而进
一步完善,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广大妇女并没
有获得选举权,社会等级歧视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改革的内容,并未涉及经济变革,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说公民权扩大到工人,D项“下层民众权利得以保障”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关苏对峙中苏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意识形态影响力都不如美国
,由此可知美苏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C项正确。“力图巩固和加强在东欧的
地位”等说明战后苏联有争前世界的野心,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两极格局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国家力量,D项错误。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背景:巩固政权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
作用: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为全面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趋势:从以城市工业为中心发展到乡镇工业、城市工业并存;工业化演进因素由单一走向多元;工业化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工业结构由以重工业为主转向重、轻工业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有利因素: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领导核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工业政策;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分析,从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和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等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等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内外环境、领导核心、经济政策等角度概括即可。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示例一论题:注重效率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阐述: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注重以效率为导向,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多地考虑怎样发展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在社会财富再分配环节忽略了下层民众的诉求,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
示例二论题:注重公平会导致效率低下。
阐述:二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调社会公平,处处以公平为导向,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的福利国家制度,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扩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这就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带来了整体社会效率低下,更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人们的“福利病”,有的失业者宁愿靠领取国家福利维持生活,也不愿工作。因而从长远来看,过于强调社会公平会导致效率低下,反过来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示例三论题: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
阐述:民众要保障公平,资本要保障效率,桶利国家政策在双方的作用下不断进行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恢复经济,大多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效率得到提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不是彼此孤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促进福利增长意义上的公平,是与效率相统一的。因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福利国家制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体现了社会公平。所以说,国家的社会政策变革需要在不断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平衡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解析:材料从强调效率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入手,主张重视市场,限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社会下层民众而言,其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进而激化社会矛盾。考生可以从社会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方面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述。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1)作用:继承发展了前代军事制度;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民众负担,有利于社会安定;保证了兵源,减轻政府
军费开支;限制了将帅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2)变化: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军备废弛,府兵制难以适应统治需要;募兵制有利于增强军队素质;张说等官僚的推动。
解析:
(1)依据材料中“起于(北)周”“蠲(免除)其租
调”“农隙教练”“六十而免”“关中的有二百六十一府”“将上
所配印、兵各还其府”“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无无家可归之弊”等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前代军制、人民负担、社会稳定、国家兵源、财政负担、将帅权力、中央集权等角度进行说明。(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
中“改用募兵”“诸府更徒存虚籍”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
依据材料中“不以军事为意”“训练自然随之而废”“不能给宿卫”“无法整顿”等信息,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的相关知识,
从经济基础、旧制弊端、新制优势、推动力量等角度进行
分析。
16答案及解析:
答案:(1)变化: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战后对峙,形成美苏两极,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学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意欲领导世界,而苏联是唯一能够
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者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而逐渐走向对峙。
(2)政治方面:美国主导成立北约,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上义阵营进行对峙,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经济方面: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金融体
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军事方面:欧洲冷战和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相交织,推行霸权主义。思想文化方面:对外推行美国的文化和
价值体系,进行和平演变。
解析:
17答案及解析:
答案:(1)措施:整顿驿递,禁止官员任意乘驿;定期考核六部官员;裁汰冗官;节制科举名额;打击外戚世袭等。
(2)不同:海瑞认为张居正善于为国家谋划,不懂得为自己谋划;清秋子认为张居正懂得为自己谋划的重要性,但他将国家、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耻于为自己谋划。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即可得出张居正所采取的措施。
(2)第一小问,可据“海瑞所说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评语”和
“何尝不知谋身的重要”“社稷”“百姓”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据史学知识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