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白居易诗四首课件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白居易诗四首课件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4 23:0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述刻苦,后人以“诗魔”称之。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自己把作品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秦中吟》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二、背景回放
1.《轻肥》的写作背景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
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
灾,广大百姓衣食无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食
人”的惨剧。当时白居易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看到
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而朝廷的权贵、宦官们却及时
行乐,过着“乘肥马,衣轻裘”的奢侈生活。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秦中吟·轻肥》。
2.《杜陵叟》的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当时白居易任左拾遗一职,上疏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
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之余,提笔写下了《杜陵叟》,并自序:“伤农夫之困。”
3.《问刘十九》的写作背景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三、文学常识
新乐府运动与新乐府诗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
易、元稹、张籍、李绅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
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
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这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诗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
【作品简介】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轻肥》是讽刺宦官的。他们穿红佩紫,骑着高
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到军队里去赴宴,饮罢美酒佳酿,
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扬扬,精神亢奋,旁若无人。
诗的最后笔锋突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没有一句议论,思想已鲜明地表达出来:原来这帮国贼吃的是人民的膏血!
2.美好不再,为人追忆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3.官吏征税急,皇恩成虚名
《杜陵叟》的内容是同情农民生活的困苦。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了两个使农民的生活受苦受难的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后半部分指出官僚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是全诗的深刻之处。
4.与朋共饮,其乐融融
《问刘十九》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初读自测】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句意(填空或判断正误)
(1)人称是内臣 内臣:皇帝身边的近臣。(
)
(2)果擘洞庭橘
擘:_________
(3)食饱心自若
自若:_____________________

×。宦官
用手掰开
自如、安然自得的样子
(4)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麦苗不秀多黄死 
秀:_____
(6)长吏明知不申破
申破:___________
(7)急敛暴征求考课
考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地区出现了人吃人
的惨痛场景。
扬花
奏明(皇帝)
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
(8)手持敕牒榜乡村
榜:_____
(9)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张贴
百姓典当桑树、出卖田地来缴纳租税,
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不知什么人奏明了皇帝,皇帝有恻隐之心,
了解到人民的困苦。
(11)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2)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时仿佛短暂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像清晨的
云彩无处寻觅。
新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课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轻肥》题意为“乘肥马,衣轻裘”,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用借代手法,写朝廷权贵的豪华生活。
B.《花非花》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
C.《杜陵叟》中造成杜陵叟生活困苦的主要是天灾:三月大旱,麦苗枯死;九月降霜,禾穗未熟。
D.《问刘十九》描写了一个冬日的傍晚,诗人邀友人饮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
【解析】选C。C项,除了天灾,更有人祸:官府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一)
轻肥 花非花
【文本导学】
微课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1.简析《轻肥》中的对比手法。
【明确】本诗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2.《轻肥》中“走马去如云”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走马”
“如云”而去,突出了赴宴的人之多,照应了前文的“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表明了这种腐败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3.简析《花非花》的艺术特点。
【明确】①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来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义,表达更加迷离。②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兼有节律与错综之美。
微课二:赏析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4.《轻肥》的结尾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写出了江南大地上人食人的人间惨剧;
②与前文所写宦官骄奢腐败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④以四两拨千斤之法,增强现实批判性,引发读者思考。
5.《花非花》“夜半来,天明去”这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来”“去”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夜半来”的是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来如春梦几多时”一问。“天明”见到的是朝霞,但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叹。形象生动。
【疑难探究】
1.《轻肥》的前六句是如何从正面描写宦官的?
【点拨】
开头六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声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皆大夫”“或将军”点明宦官掌握了政权和军权。
2.作者在《轻肥》中是如何描绘“军中宴”的?
【点拨】作者用了铺张和渲染的手法来描绘“军中宴”的豪华场面。
菜单相当奢侈:“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则表现了宴会之奢靡。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食足,更是不可一世了。
3.《花非花》结尾两句的比喻有什么特点?
【点拨】①连用比喻,与前文环环相扣,形成博喻,共同突出某一事物短暂易逝、来去无踪的特点。②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本体,耐人寻味。③喻体“春梦”本身只可意会不可描摹,喻体“朝云”总体形成朦胧模糊的意境。
4.《花非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点拨】只见喻体不明本体,意蕴隐匿。所用喻体如雾、梦、云等具有缥缈短暂等特点,这就使诗的意境变得迷离朦胧。
【备选要点】
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点拨】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手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揭示主题,诗中对卖炭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炭和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二)杜陵叟 问刘十九
【文本导学】
微课一: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1.《杜陵叟》中,面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变本加厉地搜刮,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彩有何不同?
【明确】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2.《问刘十九》一诗通过邀请朋友饮酒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表现了诗人与朋友共饮的安适快乐以及对朋友的一片真情。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炼字艺术
3.分析“昨日里胥方到门”中的“方”字和“虚受吾君蠲免恩”中的“虚”字所包含的情感。
【明确】“方”是“才”,意思是里胥到门已晚;“虚”是“空”,意思是皇帝的蠲免恩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用。这两个字揭示了“帝心恻隐”的真实面目,“德音”是假,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是真,这是历代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
4.《唐诗评注读本》对《问刘十九》如此评价:“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前两句从有新酒写到温酒器具,色彩“绿”“红”配合,鲜明而富有暖意;末句用疑问句式,呼应题目,回答问的内容,体现朋友间亲密诚恳情谊。全诗语言亲切朴素,如话家常,极富生活情趣。
【疑难探究】
1.“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点拨】作者采用了比喻、反问手法,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严厉痛斥那些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把他们比作“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并且采用了语气极为强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
2.《杜陵叟》与《轻肥》一样都写到了旱灾,但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试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点拨】《杜陵叟》描绘了禾穗青干、麦苗黄死的情景,在此背景下,展现了“长吏”如狼似虎,“急敛暴征”和“里胥”慢腾腾宣布“免税”的场面,揭示了封建统治的实质,表现了诗歌的主题。《轻肥》则以“人食人”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内臣”们的行乐图,通过二者形成的强烈对比来展现主题。
3.《问刘十九》这首诗有哪些意象?作者选取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绿色的美酒、火红的炭炉、将至的大雪。这些意象形成反差,一热一冷,这对于应邀之人和盼友之人都极具诱惑力。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义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体现出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的浓厚情谊。
【备选要点】
《问刘十九》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景与情相得益彰。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全诗。
【点拨】此诗写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间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知识钩要】
妙笔生花——比喻手法
  1.定义、分类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
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修辞手法。运
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
的意象,则是象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2.作用: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白居易用花、雾、春梦、朝云来形容那缥缈朦胧、短暂易逝的美好事物,用云来形容内臣赴宴的情景。
3.举例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考题对接】
(2019·豫北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风[注]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十年后,朝廷诏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首句“南来”一词,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仰慕屈原而前来汨罗江悼念屈原。
B.
“不作楚臣悲”,采用对比的手法,意指自己不会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
C.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期待受到皇上的赏识,准备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
D.
“为报春风汨罗道”将“春风”作点缀,与诗人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解析】选
A。
A项,“仰慕屈原而前来”错误,应是宦游而经过。
★2.“莫将波浪枉明时”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首先根据诗中的分析,用“波浪”比喻“人生的波折”,是比喻的手法,然后结合注释“被贬为永州司马”“诏其回京听用”和诗句中的“报春风”“波浪枉明时”分析出“不因遭受挫折而耽搁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感。
参考答案:比喻,将“波浪”比作人生波折。(3分)暗寓诗人不因遭受挫折而耽搁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感。(3分)
【应考指津】
第一步:根据比喻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要求,判断诗句中是否运用了比喻手法。
  第二步:分析相关诗句,明确所用比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第三步:分析喻体特点、多个喻体组合后的风格氛围,揣摩作者运用比喻修辞的用意。
第四步:结合具体诗句,运用相关鉴赏术语,分析比喻修辞在表情达意方面产生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