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咏史诗三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5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咏史诗三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5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4 23: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1.五言长城——刘长卿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
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肃宗时为长洲县尉,担任海
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县尉。后被诬陷,贬
为睦州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有《刘随州集》。
2.诗鬼——李贺
李贺(789—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是李唐宗室,但家世衰落,英年早逝。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在长安时曾担任过奉礼郎,二十七岁即因病去世。
李贺诗风追求怪奇,主观想象极为丰富,语言瑰丽奇峭。后人因而称为“长吉师心,故尔作怪”,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昌谷集》。
3.“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今属山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温庭筠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诗集》及《金荃词》。
二、背景回放
1.一唱三叹息,慷慨有余哀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
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
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的一个
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
马。从《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
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2.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
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
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
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
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
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
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
三、文化常识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类:
1.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
2.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型、物是人非型。
3.理性反思:借古讽今,别有寄托;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同学们,研读本课所选的咏史诗,思考诗人们都借古人古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作品简介】
1.过宅思贾谊,怜贾以自怜
《长沙过贾谊宅》是作者赴睦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谪官三年,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
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婉叹喟。
全诗似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2.借金铜仙人之事,抒国家兴亡之感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因病辞职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诗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全诗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此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
3.真诚吊陈琳,伤琳以自伤
《过陈琳墓》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文采斐然,
寄托遥深。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
遇之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
篇。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来写,是全篇
托寓的重笔。颈联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
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尾联一结,将诗人那种因
“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初读自测】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句意(填空或判断正误)
(1)三年谪宦此栖迟  
栖迟:_____
(2)汉文有道恩犹薄
有道:_____
(3)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留
重才
面对寂静的江山,看秋风吹过,草木凋零,
(不禁发问)可叹贾谊啊,你为何被逐到这偏远之地呢
(4)茂陵刘郎秋风客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
(5)东关酸风射眸子
酸风:___________
(6)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刺骨的寒风
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只有枯衰的兰草为铜人
送别。上天如果像人一样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
得衰老!
(7)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霸才无主始怜君
霸才:_________________
铜人捧盘独出,行走在荒凉的月色之中,
长安渐渐地离远了,渭水的波涛声也越来越小了。
指盖世超群的才华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课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沙过贾谊宅》诗眼是“悲”,在诗中奠定凄怆忧愤的情感基调,又暗寓诗人自己遭贬谪的悲苦命运。
B.颔联的正常语序应是“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此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对贾谊的追思。
C.《金铜仙人辞汉歌》借写汉武帝曾烜赫一时,也不过是秋风过客,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D.《过陈琳墓》通过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以及对当前弃贤毁才社会现象的不满。
【解析】选B。B项,不是直抒胸臆,应为借景抒情。
【文本导学】
微课一:赏析诗歌的情感
1.结合《长沙过贾谊宅》全诗,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2.《过陈琳墓》尾联说“倍惆怅”,这饱含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倍惆怅”一词,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3.试分析《金铜仙人辞汉歌》结尾“携盘”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尾联以景结情,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离伤别的情绪。
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古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诗人从金铜仙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而这铜人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孤苦愁悲地离开长安的身影呢?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
此场面委婉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忧国忧民,却又被迫离开长安时复杂痛苦心境的写照。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炼字艺术
4.《长沙过贾谊宅》颔联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明确】“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二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5.《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以一“酸”字写景抒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酸”字把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结合起来,既写出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也展现出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不仅眼为之“酸”,而且心为之“酸”,流露出对汉宫和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
6.《过陈琳墓》颔联中的“怜”字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怜”,是“怜惜、羡慕”的意思。“霸才”,有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但诗人并没有像陈琳那样遇到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曹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和陈琳的“霸才有主”一对比,所以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歆羡,这一“怜”字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微课三:赏析诗歌重要诗句
7.请赏析《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联的妙处。
【明确】“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的无情摧残,更是由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的。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别看苍天日出月没,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
8.《过陈琳墓》“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一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借景抒情、联想、象征。上句是墓前即景,
下句是墓前遥想。①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
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
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视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
墓芜没荒废。②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
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城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
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
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③“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疑难探究】
1.《长沙过贾谊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2.《长沙过贾谊宅》颔联中,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解析】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3.《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铜人的远离故都之悲?
【解析】比喻和拟人。“清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4.《过陈琳墓》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析】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备选要点】
1.《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以“有道”对“无情”,含意隽永。联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
【解析】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
中兴之王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将贤才一贬再
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
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
正是这样的,表面“有道”,“夜半虚前席”一副礼
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问天下苍生,而是问虚无的鬼
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时的
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是自负,也是感伤,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2.《金铜仙人辞汉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韶华易逝、人世无常的感慨的?
【解析】第一句用比喻手法写汉武帝如风中秋叶一般,突出英雄也难逃荒冢;第二句用夸张手法突出再威风无比也会烟消云散;三、四两句运用对比,以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和三十六宫却早已空空如也、苔藓遍地形成对比,突出物是人非之感。
3.《过陈琳墓》的首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解析】这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今日飘蓬”正面点题,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