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检测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检测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5 11:53: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清实录》中“国体”的涵义有
(?http:?/??/?www.21cnjy.com?)此变迁: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社会矛盾的变迁
B.国家政权的更迭
C.西学东渐的影响
D.近代外交观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体”从国家
(?http:?/??/?www.21cnjy.com?)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政权依然是清政府,没有体现国家政权的更迭,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也存在西学东渐,但是“国体”的表述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社会矛盾的变迁导致“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的变化,与近代外交观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21·cn·jy·com
2.《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
(?http:?/??/?www.21cnjy.com?)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和劳动力条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项正确。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失业人口增加,排除A。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思想文化的过程是渐进性,不全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D项体现的是灾难,非进步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来源:21cnj
y.co
m】
3.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
(?http:?/??/?www.21cnjy.com?),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
A.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
B.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
C.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
D.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http:?/??/?www.21cnjy.com?)的思想脱离了当时中国国情,因此其思想不可能在革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必然会出现口号和结果的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洪秀全仅仅是借助了西方宗教的形式,没有体现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地宗教的融合,排除A项;平均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和西方宗教无关,排除B项;太平天国思想的口号虽然有矛盾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对当时的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
(?http:?/??/?www.21cnjy.com?)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巔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题干中“将
(?http:?/??/?www.21cnjy.com?)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可以定位这场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动摇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发生于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排除A项;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是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排除B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是发生于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
5.如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
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任职在北京刑部)
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义
(?http:?/??/?www.21cnjy.com?)和团运动的不同记载和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表述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B项;历史解释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说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A项;史料由于记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但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C项;同一时代,历史叙述也有不同,排除D项。
6.“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
(?http:?/??/?www.21cnjy.com?)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21
cnjy
com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
(?http:?/??/?www.21cnjy.com?)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故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中的“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B项;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排除C项。2-1-c-n-j-y
7.下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
(?http:?/??/?www.21cnjy.com?/??)
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A.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
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
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答案】B
【解析】“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
(?http:?/??/?www.21cnjy.com?)”反映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事件,清廷推行“预备立宪”在1905年,故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故B正确;甲午战争在1894年,故C错误;戊戌政变在1898年,故D错误。故选B。
8.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http:?/??/?www.21cnjy.com?/??)
A.近代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B.甲午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低于日本
C.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在1
(?http:?/??/?www.21cnjy.com?)894—1914年期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不断减少,而日本在这时期对中国外贸总值不断增长,说明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无法得出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和英国对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没有体现英日的国际地位,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而不是商品输出,D项错误。
9.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
(?http:?/??/?www.21cnjy.com?)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袁昶认为义和团攻击
(?http:?/??/?www.21cnjy.com?)使馆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值得提倡。故选A。引用古代的交战礼仪,并非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排除B项。依据所学史实可知,统治者并没有支持其方案,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
10.如图漫画发表于1908年广州《时事画报》第九期
(?http:?/??/?www.21cnjy.com?/??)
以上漫画反映了当时
A.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B.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C.改良运动遭到压制
D.专制统治濒于崩溃
【答案】D
【解析】1908年《时事画报》上刊
(?http:?/??/?www.21cnjy.com?)登的《革命奈何》一画,形象描绘出面对革命的火山,清政府已经回天乏力,反映了当时专制统治濒于崩溃,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农民运动日益高涨,A项错误;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以后,B项错误;改良运动遭到压制是在19世纪末,C项错误。
1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
(?http:?/??/?www.21cnjy.com?)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还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変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实现了改朝换代
C.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D.颠覆了封建秩序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
(?http:?/??/?www.21cnjy.com?)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采用民国纪年,中山装的出现,握手礼的出现,剪辫放足的现象,故C正确;社会转型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含义是指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辛亥革命显然没有完成这个历史任务,A错误;改朝换代的说法不准确,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不再是封建王朝,B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封建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依旧存在,封建统治秩序没有被彻底颠覆,排除D。
12.辛亥革命10周年之
(?http:?/??/?www.21cnjy.com?)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允许外国人干涉中国事务和
(?http:?/??/?www.21cnjy.com?)倡导所有中国人都管理自己的事务可知,在梁启超看来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A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和打击帝国主义侵略两个只限于对民主和民族意识的解读,没有全面解释材料主题,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事实上的民主自由权利,只是“觉得”,D项错误。21教育网
13.如图是创作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
(?http:?/??/?www.21cnjy.com?/??)
A.农民运动促进革命蓬勃开展
B.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热情
C.国共两党首次合作获得成功
D.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农民”和“锄”,说
(?http:?/??/?www.21cnjy.com?)明农民运动推动革命的发展,故选择A项;土地革命发生在国民大革命以后,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失败而告终,排除C项;材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漫画,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D项。
14.近代某运动中有人用白布
(?http:?/??/?www.21cnjy.com?)大帜书云:“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死有头”,另有人持小旗上书“复我青岛,不复青岛毋宁死”、“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对该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A.传播新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C.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结束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运动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碑无
(?http:?/??/?www.21cnjy.com?)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死有头”
“复我青岛,不复青岛毋宁死”“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可知,该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而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D符合题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场传播新思想的启蒙运动,A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反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B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黄埔军校学生除了必修的
(?http:?/??/?www.21cnjy.com?)军事教育课目外,还要学习国民革命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农民运动、帝国主义剖析等课程,开展社会实践。这突出反映了
A.受苏联影响大重视反对帝国主义
B.国共两党联合培养军事人才
C.孙中山重视军事和实践教育并举
D.尝试培养革命军的骨干力量
【答案】D
【解析】黄埔军校在军事教育的同
(?http:?/??/?www.21cnjy.com?)时,重视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反映出其培养革命骨干的办学宗旨,D项正确;受苏联影响,重视反对帝国主义只解释了其对政治教育的重视,忽略了黄埔军校的中心任务,A项错误;国共两党联合培养“军事人才”没有准确分析黄埔军校的课程内容,B项错误;“重视军事与实践教育并举”的说法,忽略了材料中对黄埔军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点介绍,C项错误。
16.“过新年,过新年,
(?http:?/??/?www.21cnjy.com?)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计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大权。”这首江西遂川的歌谣最有可能传唱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共产党军来到了,又
(?http:?/??/?www.21cnjy.com?)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计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大权”“江西遂川”来看,这指的是共产党在江西进行了土地革命。依据所学可知,共产党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江西进行的土地改革。B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未进行土地改革,A错误;抗战时期土地改革的内容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不符合材料,C错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未在江西进行土地改革,D错误。故选B。
17.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
(?http:?/??/?www.21cnjy.com?)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同时又强调“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于上述材料,错误的看法是
A.中国共产党开始调整八七会议以来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不再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政策
C.《宣言》推动了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D.反映出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时处于
(?http:?/??/?www.21cnjy.com?)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之下,一直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政策,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此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号召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同时也强调只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这调整了八七会议以来的方针,推动了此时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故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8.据史料记载,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万载县军
(?http:?/??/?www.21cnjy.com?)屯乡1931年的粮食生产比上一年增长16.2%-33.2%;同一时期,在赣东北地区农业逐年增长15%-20%,群众不仅不饿肚子,还自给有余,进行外销。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根据地将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931年革命
(?http:?/??/?www.21cnjy.com?)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实现自给,并还进行外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故A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不会是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果”,不是“因”,故C错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一直处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之下,国民党多次组织“围剿”。在这样严酷的军事对抗中,根据地政府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军事斗争应是工作重心,故D错误。www.21-cn-jy.com
19.抗战前,中共在其领
(?http:?/??/?www.21cnjy.com?)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
(?http:?/??/?www.21cnjy.com?)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正式确立,B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www-2-1-cnjy-com
20.以下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大公报》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http:?/??/?www.21cnjy.com?/??)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
C.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答案】A
【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对中
(?http:?/??/?www.21cnjy.com?)国共产党的态度由反对到赞扬,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成为了中日民族矛盾,A项正确;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重大转变,C项错误;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是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以后,D项错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1.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
(?http:?/??/?www.21cnjy.com?):“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表明当时中共
A.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B.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C.抛弃阶级斗争的基本立场
D.保障政治权利的绝对平等
【答案】A
【解析】根据“记述中共抗日根据
(?http:?/??/?www.21cnjy.com?)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A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党外合作,B表述错误;CD表述太绝对,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22.1944年9月,中共中央
(?http:?/??/?www.21cnjy.com?)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
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答案】C
【解析】用民主形式“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主
(?http:?/??/?www.21cnjy.com?)张,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力量壮大的结果和要求,C项合题意。当时中国人民己转入局部反攻,中共的倡议是反专制,与抗战前线、统一战线扩大无关,AB项错误,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抗日,D项错误,正确的答案是C项。
23.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
(?http:?/??/?www.21cnjy.com?)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这个“转折点”
A.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消灭
B.确保渡江战役顺利开展
C.成为了促成重庆谈判的重要因素
D.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
(?http:?/??/?www.21cnjy.com?)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成为解放战争进入反攻的转折点,故选D项;ABC项不是解放战争中的转折点,排除。
24.张治中将军在一次欢
(?http:?/??/?www.21cnjy.com?)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D.国民党全面进攻取得成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
(?http:?/??/?www.21cnjy.com?)是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方针,这主要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有关,故C选项正确;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时期蒋介石尚未出任国民政府主席,故A选项错误;此时抗日战争以结束,处于解放战争前夕,故B、D选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
(?http:?/??/?www.21cnjy.com?)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1873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
——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材料二.
1861年,第二次
(?http:?/??/?www.21cnjy.com?)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
?
?
?
?
?
?
?
?
?
?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12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13分)
【答案】(1)背景:西方
(?http:?/??/?www.21cnjy.com?)列强急欲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使节制度成为近代西方各国交往的惯例;传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过程:鸦片战争
(?http:?/??/?www.21cnjy.com?)前设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开始派驻使节,但局限于与五口通商大臣的官方往来;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取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权利,并在此后进一步得以觐见皇帝。
(2)原因:西方列强的外力强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主观适应;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与部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21cnjy.com
评价: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在与列强的
(?http:?/??/?www.21cnjy.com?)冲突与交往中,被迫变革外交制度以逐步实现近代化转型的;外交的近代化转型也表明中国社会是在屈辱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制度的变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解析】(1)结合明清时期
(?http:?/??/?www.21cnjy.com?)和近代中西方发展的差距,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的目的、近代外交在近代国家交往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总结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结合材料一,按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三个阶段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2·1·c·n·j·y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
(?http:?/??/?www.21cnjy.com?)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影响,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外部因素;结合当时的国内局势,从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适应时局等知识分析内部因素。结合近代中国外交制度建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可对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进行评价。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
(?http:?/??/?www.21cnjy.com?)战争爆发。英美更加重视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加大了对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援助的力度。为将中国抗战纳入美国远东战略之中,罗斯福提议组织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部,推蒋介石为统帅,关国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以.协同对日作战。1942年1月,日军由泰国攻入缅甸,并包围仰光。英国政府惊慌之中急电蒋介石和史迪威,请求中国军队火.
速入緬。为保住中国西南最后一条
(?http:?/??/?www.21cnjy.com?)国际交通线及支援缅英军。2月下旬,蒋介石正式命令在中缅边界布防的国民党军队开赴.緬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由此揭开了序幕。
——摘编自杨泽明《略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响。(9分)
【答案】(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或:反法西斯中国战区的成立);英国政府请求支援英军;为了保卫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21·世纪
教育网
(2)影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加强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合作;提高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地位。21
cnjy
com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战区盟
(?http:?/??/?www.21cnjy.com?)军最高司令部”可知反法西斯中国战区的成立;依据材料“请求中国军队火速入缅”可知英国政府请求支援英军;依据材料“为保住中国西南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及支援缅英军”可知为了保卫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
(2)影响:依据材料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日军侵略、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方面说明影响。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者按:《亮剑》是中
(?http:?/??/?www.21cnjy.com?)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之一。《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38
(?http:?/??/?www.21cnjy.com?)6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
(?http:?/??/?www.21cnjy.com?)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概述和评价: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
(?http:?/??/?www.21cnjy.com?)侵略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国民政府被迫宣战,并于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解析】本体属于全国卷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
(?http:?/??/?www.21cnjy.com?)试题首先阅读材料,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历史现象描述,最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概述和评价。本题依据材料“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提取“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情节,第二小问结合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史实说明历史现象;第三小问概述和评价依据所学日本侵华史实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以及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以及国共合作的史实分析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清实录》中“国体”的涵义有
(?http:?/??/?www.21cnjy.com?)此变迁: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www.21-cn-jy.com
A.社会矛盾的变迁
B.国家政权的更迭
C.西学东渐的影响
D.近代外交观形成
2.《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2·1·c·n·j·y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3.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
(?http:?/??/?www.21cnjy.com?)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
A.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
B.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
C.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
D.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
(?http:?/??/?www.21cnjy.com?)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巔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21·世纪
教育网
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5.如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
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任职在北京刑部)
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6.“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
(?http:?/??/?www.21cnjy.com?)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2-1-c-n-j-y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7.下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
(?http:?/??/?www.21cnjy.com?/??)
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A.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
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
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8.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http:?/??/?www.21cnjy.com?/??)
A.近代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B.甲午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低于日本
C.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9.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
(?http:?/??/?www.21cnjy.com?)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21教育网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10.如图漫画发表于1908年广州《时事画报》第九期
(?http:?/??/?www.21cnjy.com?/??)
以上漫画反映了当时
A.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B.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C.改良运动遭到压制
D.专制统治濒于崩溃
1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
(?http:?/??/?www.21cnjy.com?)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还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変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21
cnjy
com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实现了改朝换代
C.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D.颠覆了封建秩序
1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
(?http:?/??/?www.21cnjy.com?)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3.如图是创作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
(?http:?/??/?www.21cnjy.com?/??)
A.农民运动促进革命蓬勃开展
B.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热情
C.国共两党首次合作获得成功
D.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
14.近代某运动中有人用白布大帜书云:“
(?http:?/??/?www.21cnjy.com?)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死有头”,另有人持小旗上书“复我青岛,不复青岛毋宁死”、“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对该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A.传播新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C.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结束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运动
15.黄埔军校学生除了必修的军事教
(?http:?/??/?www.21cnjy.com?)育课目外,还要学习国民革命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农民运动、帝国主义剖析等课程,开展社会实践。这突出反映了
A.受苏联影响大重视反对帝国主义
B.国共两党联合培养军事人才
C.孙中山重视军事和实践教育并举
D.尝试培养革命军的骨干力量
16.“过新年,过新年,今
(?http:?/??/?www.21cnjy.com?)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计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大权。”这首江西遂川的歌谣最有可能传唱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7.1932年4月15日,中华
(?http:?/??/?www.21cnjy.com?)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同时又强调“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于上述材料,错误的看法是www-2-1-cnjy-com
A.中国共产党开始调整八七会议以来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不再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政策
C.《宣言》推动了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D.反映出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
18.据史料记载,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万载县军屯
(?http:?/??/?www.21cnjy.com?)乡1931年的粮食生产比上一年增长16.2%-33.2%;同一时期,在赣东北地区农业逐年增长15%-20%,群众不仅不饿肚子,还自给有余,进行外销。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21
cnjy
com
A.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根据地将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19.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
(?http:?/??/?www.21cnjy.com?)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20.以下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大公报》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http:?/??/?www.21cnjy.com?/??)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
C.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21.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共抗日
(?http:?/??/?www.21cnjy.com?)根据地:“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表明当时中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B.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C.抛弃阶级斗争的基本立场
D.保障政治权利的绝对平等
22.1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
(?http:?/??/?www.21cnjy.com?)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
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23.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
(?http:?/??/?www.21cnjy.com?)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这个“转折点”21cnjy.com
A.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消灭
B.确保渡江战役顺利开展
C.成为了促成重庆谈判的重要因素
D.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4.张治中将军在一次欢送毛泽东的晚
(?http:?/??/?www.21cnjy.com?)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D.国民党全面进攻取得成效
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
(?http:?/??/?www.21cnjy.com?)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1873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材料二.
1861年,第二次鸦
(?http:?/??/?www.21cnjy.com?)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
?
?
?
?
?
?
?
?
?
?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12分)21·cn·jy·com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13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http:?/??/?www.21cnjy.com?)。英美更加重视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加大了对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援助的力度。为将中国抗战纳入美国远东战略之中,罗斯福提议组织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部,推蒋介石为统帅,关国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以.协同对日作战。1942年1月,日军由泰国攻入缅甸,并包围仰光。英国政府惊慌之中急电蒋介石和史迪威,请求中国军队火.【版权所有:21教育】
速入緬。为保住中国西南最后一条国际交通
(?http:?/??/?www.21cnjy.com?)线及支援缅英军。2月下旬,蒋介石正式命令在中缅边界布防的国民党军队开赴.緬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由此揭开了序幕。
——摘编自杨泽明《略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响。(9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者按:《亮剑》是中央宣传部、
(?http:?/??/?www.21cnjy.com?)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之一。《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来源:21cnj
y.co
m】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
(?http:?/??/?www.21cnjy.com?)任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
(?http:?/??/?www.21cnjy.com?)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