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经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能正确使用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4.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感悟中理解各个几何图形的特征。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还不够稳定,知识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操作口述能力比较强。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我认为应注重学生对形状的直观感受,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设疑诱导法、启发式谈话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获得新知。当然,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直观地描述线段和角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就为我们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3重点难点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出示准备好的一根毛线,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
提问: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变直了。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线都是直直的。板书:直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一)线段的认识
1.估一估
估计一下毛线的长度。
2.画一画
把这根10厘米长的毛线画在本子上。
线段有什么特点。
3.用字母表示线段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线段”的认识建立在具体的生活模型基础上,有助于学生认识图形特征,形成表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射线
活动一: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提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为什么?
活动二: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
提问:要是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现在这条光线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活动三: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现在你能画一条射线吗?(学生在本子上画)
活动四:找一找
射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你能找一找生活中的射线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手电筒射出的的实验,给学生“线段”与“射线”的直观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线段”与“射线”的特征。】
(三)直线
活动一:感受
知道孙悟空的法宝是什么吗?
用手臂表示金箍棒变大的过程,感受直线的无限长。
活动二:画一画
能把无限长的金箍棒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这一自主探索活动,注重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观察直线、射线、线段,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活动3【活动】合作学习
1.判一判(39页做一做)
2.按要求画线
(1)过一点画直线
总结: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任意两点画直线
(3)过一点画射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身难忘的。同时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到只画两条射线,很自然的就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角的形成。
(六)角
活动一:感受角的形成过程
活动二:角的各部分名称
活动三:角的表示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射线的基础上,完善角的概念,理解角的内涵。教学时注意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学角的有关知识,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展示自我创造机会。】
活动4【练习】拓展练习
1.猜谜语
有始有终——线段;有始无终——射线;无始无终----直线。
2.感受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关系。
活动5【作业】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找一找直线、射线和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