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2.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按指定度数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知道角的分类,认识并会判断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理解这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直线和射线、角的形成过程、估计角的大小等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探索量角和画角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初步的作图能力。
3.在探索角的分类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4.在画直线、射线等操作活动中渗透极限思想,体会猜想验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获得直线、射线和角的感性经验的过程中,感受几何图形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感与态度。
3.通过折角、拼角、画角、量角等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认真、
严谨、负责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认识常见的几种角。
三、教学难点
会正确地量角和画角。
四、教材分析
1.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教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2.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
?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单元具体编排如下:
(1)直线、射线和角
?从直观入手总结射线、直线的概念,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可从端点个数、延长情况和可否度量三方面进行。
?对于“角”,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
节课着重是在射线的基础上说明
?“角”的数学化定义,使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的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2)角的度量
?第一层次,首先借助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拿半圆分成180等份说明1°的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示,使学生形成1°角的正确表象。接着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第二层次,例1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3)角的分类
?例2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图,引出了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教学中通过操作活动,动态演示体会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并注意区别它们与直线、射线的关系。
例3是让学生探讨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画角
?例4怎样画一个65°的角。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探索画角的基本方法。反馈评价时再强调画角的具体步骤,
并在黑板上用大的量角器做必要的演示。然后再让学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在这一部分可以补充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五、教与学的建议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恰当把握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三个阶段编排。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本册教材是让学生学习角的度量。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
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上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
2.细化课时教学目标,并注意有效落实。
?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不多、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教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很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
“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画角的步骤等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操来得出以上结论。教学中在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