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8
这里面有空气吗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猜谜语
有个调皮的小家伙,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也抓不住它,但是它就在我们周围给我们躲迷藏呢!它是什么呢?
憋气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说明?
我们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这里面有空气吗?
想一想:这两个瓶子里有东西吗?有什么?你怎么证明?
是谁把气球的肚子撑的鼓鼓的?
想一想:
1、在气球上戳一个小洞,对着自己的脸,什么感觉?是什么吹在你的脸上?
2、将气球放入水中,然后放出里面的气体,你会看到什么?气球里跑出来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两个瓶子分别压入水中会怎样?
1、学生想一想,猜一猜。
2、教师实验演示: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首先,将敞口瓶子斜着压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2)然后,把盖上盖子的瓶子压入水中,再打开瓶盖。你又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我发现......这说明......”来描述你的发现吗?
你看到了什么?
总结: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在一些物体的内部空间中也有空气。
这些物品里有空气吗?
学生实验
1、将你们手中的粉笔、石块、海绵、弹珠等物品分别放入水中。
2、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
温馨提示:孩子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实验物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做完实验,要及时整理,将实验用品放回原位,收拾桌面,这个实验才算圆满完成了。
我发现:
我发现:粉笔、海绵、砖块、石块里有细小的气泡冒出,弹珠没有气泡冒出,说明粉笔、海绵、砖块、石块里有空气,弹珠没有空气。
“小眼睛,看过来”
这是怎么回事?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东西里面有空气?有的东西里面没有空气?
这些东西里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发现这个秘密?
一探究竟
想一想:孩子们,在我们手里有一样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这个大忙,是什么呢?
看一看:现在请拿出我们手里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你有什么发现?
放大镜下的海绵和石块
我发现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粉笔、海绵、砖块、石块上有许多小孔,有的小孔大,有的小孔小,空气就藏在这些小孔里。
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时,可以看到这些物品的小孔里有气泡冒出来。
由此得知:在一些物体内部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课后思考:空桶里是否有空气?
感谢聆听!8
这里面有空气吗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课《找空气》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我们周围有空气。但对于空气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他们只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但不知道一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本课的学习,将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带领学生一起来揭开谜题,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
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猜测敞口瓶子和有盖子的瓶子里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将两个瓶子压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测。第二个活动,选取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如:粉笔、海绵、砖头、石块、弹珠,猜测这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并且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两个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我们周围有空气”这一认知,还知道了一些物体中没有空气。第三个教学活动是这一课学习的拓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想办法证明空桶里是否有空气,从而感知空气的存在。
二、教学目标
1、猜测并验证空瓶子里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体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猜测并验证粉笔、砖头等物体内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有孔隙的物体中有空气。
3、充分感知空气的普遍存在。
三、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物体内部空间里以及有孔隙的物体中有空气。
四、教学难点
验证并认识到一些物体的内部空间里以及有孔隙的物体中有空气。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两个矿泉水瓶、水槽
学生材料:矿泉水瓶、粉笔、石块或砖块、弹珠、放大镜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猜谜语:有个调皮的小家伙,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也抓不住它,但是它就在我们周围给我们躲迷藏呢。它是什么呢?
(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
2、憋气活动:捏住自己的口鼻,你感觉怎样?
学生回答:难受,不舒服,很闷,等等。
教师提问:捏住了口鼻为什么会感到难受?
学生说:无法呼吸。
教师问:无法呼吸什么?
学生答:空气。
教师问: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我们不能没有空气。
教师补充:我们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动物、植物
也离不开空气,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活动明白空气对我们的重
要性,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二)研究敞口瓶子里和有盖的瓶子里是否有空气
教师准备:一个敞口矿泉水瓶、一个有盖子的矿泉水瓶
师问: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您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答:矿泉水瓶子,一个有盖子,一个没带盖子。
师追问: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瓶子里有东西吗?
(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生1:没有。
生2:有。
师问:我的瓶子里怎么会有东西呢?你说说看,里面有什么呢?
生答:有空气。
师问:有的学生认为里面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瓶子里面有空气。究竟谁说的对呢?这里面有空气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这里面有空气吗”)
设计意图:教师的引导,步步追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师问:孩子们!这两个瓶子里面有空气吗?
生1:敞口的瓶子没有瓶盖,空气就跑出去了。
生2:有盖子的瓶子里,空气进不去,没有空气。
师追问:到底这里面有空气吗?我们该怎么来证明呢?孩子们!开动你的脑筋,认真思考,看看谁的脑袋能帮助我们找到好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
生:...?
师引导:孩子们,你们都见过气球,你们知道是谁把气球的肚子撑得鼓鼓的?
生答:空气。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学生有直观印象,容易思考,并能有所发现。
师追问:怎么证明里面有空气呢?
生答:将气球里面的气放出来,对着自己得脸,会感觉到有风吹出来。
师问:这个吹出来的风是什么呢?如果我把气球放在水里,然后放出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生1答:风是空气。
生2答:会有气泡冒出来。
师问:气泡是什么?
生答:空气。
师说:如果我们把两个瓶子压入水中会怎样?
生:思考中...?
设计意图:步步追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进行实验操作:将敞口瓶子斜着压入水槽中,然后把有盖子的瓶子压入水中,再打开瓶盖。
师说: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我发现.......这说明.......”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生说:我发现水里有气泡冒出来,这说明瓶子里有空气。
师说:气泡是什么?
生说:空气。
师问:谁刚才注意观察到我为什么要把有盖子的瓶子压入水中以后才打开瓶盖呢?
生答:空气可能会跑出去...?
师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科学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研究粉笔、石块、海绵、砖头、弹珠里是否有空气。
师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两个瓶子里面有空气。同学们,现在用你们明亮的小眼睛来看一看这些东西里面有空气吗?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