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测试卷(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a—40 Fe—56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3分,共35分)
1.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聚乙烯塑料制得食品袋
B.用食盐制得纯碱
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
D.将石油分馏制得汽油
2.分类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 )
A.氧化物:生石灰、铁锈和“干冰”
B.复合肥: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硝酸钾
C.单质:金刚石、液氧和铜粉
D.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
3.“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①少用煤作燃料;②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③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④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⑤焚烧废旧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其中符合该主题的有效措施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所需的热量主要来自糖类
B.新能源包括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
C.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
D.钙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缺钙会导致贫血病
5.如图所示的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
B
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
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C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原子变大
D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都含有相同原子
7.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
A.Mn+2HCl===MnCl2+H2↑
B.Mg+MnSO4===MgSO4+Mn
C.Mn+Cu(NO3)2===Mn(NO3)2+Cu
D.Fe+MnSO4===FeSO4+Mn
8.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由Mg、Zn、Fe、Al、Ag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
g,加入10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0.2
g
H2和无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样品中一定只含有Mg
B.样品中一定不含有Ag,可能含有Fe
C.无色溶液中溶质总质量为12
g
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9.下列化学用语中,有关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②2NH3;③SO2;④CaO;⑤Mg2+;⑥2OH-;⑦H2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C.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C.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11.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物质的分离
B.物质的鉴别
淡化海水—蒸馏海水晒盐—蒸发
氮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固体——水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生活
缺铁——易引起贫血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使煤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状
1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
℃时,30
g甲物质能溶解于50
g水中形成80
g的溶液
13.一同学设计了两种由CuO→Cu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Zn
H2
Cu
方案二:CuO
CuSO4
Cu
大家认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理由是:①节约能源 ②Cu产率高 ③产品纯净 ④操作安全
其中,评价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
A.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水溶解、过滤
B.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C.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D.验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硫酸锌溶液中
15.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9分)
16.(6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原子 ;
(2)铁离子 ;
(3)5个硫酸根离子 ;
(4)可防作物倒伏的复合肥料 ;
(5)标出硝酸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
(6)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单质 。
17.(6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西瓜有甜味,主要是因为含有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 。
(2)为了预防佝偻病和发育不良,提倡幼儿及青少年适当食用富含 元素的食物。
(3)某服装标签上写着“涤纶56% 棉44%”,其中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
(4)某市国家档案馆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太阳能是________________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5)南宁市采用LNG(液态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新能源公交车已相继投入使用。煤、 和天然气都属于常见的化石燃料。煤燃烧时排放出 、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18.(8分)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
A.铂金饰品
B.铁锅
C.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19.(12分)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 ,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所示,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小丽同学发现,取用氢氧化钠溶液后试剂瓶要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检验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稀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3)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 。
(4)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硫酸铵[(NH4)2S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亚硝酸钠(NaNO2)、硝酸钾(KNO3)等属于盐,其中又属于复合肥的是 。
20.(7分)已知A、B、C、D、X、Y、Z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相互间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其中,X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Y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的溶液呈蓝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B、D所属物质类别相同,D俗称烧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是 ;D的化学式是 。
(2)反应①属于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若Z为CO2,则反应②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与C
;A与B
;C与D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21.(9分)某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取同浓度的稀氨水和稀醋酸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温度/℃
25
25
70
70
试剂
稀氨水
稀醋酸
稀氨水
稀醋酸
出现铁锈所需时间
1天未见锈蚀
5分钟
1天未见锈蚀
1分钟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实验②和④可探究 因素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欲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3)根据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1点即可)。
(4)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除上述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1点即可),请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0分)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所示),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获得信息】
(1)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3)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
(1)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
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4)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
。
【探究启示】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23.(7分)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一瓶标签破损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20
g,向其中加入22
g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据此分析:
(1)计算该20
g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一、1.B 2.A 3.D 4.D 5.A 6.A 7.D
8.C 点拨:金属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则一定不含Fe、A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00
g+2.4
g-0.2
g=102.2
g,参加反应的H2SO4质量为:0.2
g×=9.8
g,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其中水的质量为100
g-9.8
g=90.2
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2.2
g-90.2
g=12
g,B、D错误,C正确;产生0.2
g
H2各需2.4
g
Mg、6.5
g
Zn、1.8
g
Al,该金属可能只含有Mg,也可能是Zn、Al或Zn、Al、Mg的混合物,A错误。
9.B 点拨:④中的“2”表示的是元素的化合价,⑤中的“2”表示的是离子所带电荷数。
10.D 点拨:如果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如果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结晶,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1.B 点拨:N2、O2、CO、CO2可先用燃着的木条鉴别出O2、CO,再用澄清石灰水鉴别出N2、CO2。
12.A 点拨: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正确;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B错误;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t2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错误;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所以3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最多能形成75
g溶液,D错误。
13.B 点拨:方案二中:①不用加热,可以节约能源;②所有的反应均在溶液里进行,反应较彻底,铜的产率较高;③锌置换出铜后,铜在锌的表面,产品可能不纯净;④不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操作较安全。故评价正确的是①②④。
14.C 点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能溶于水,故A错误;原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B错误;铁丝和铜丝与硫酸锌溶液均不反应,无法比较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D错误。
15.A 点拨: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放热,开始时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减小,但不会为零,因为还剩余其他气体,A不正确。
二、16.(1)2N (2)Fe3+
(3)5SO42-
(4)KNO3(或KH2PO4等)
(5)Al
(NO3)3
(6)O3
17.(1)糖类 (2)钙
(3)涤纶
(4)可再生
(5)石油;SO2
18.(1)C (2)①④
(3)①MgCl2 ②Cu、Fe
点拨:(1)利用金属的导电性,可将金属制成导线。(2)验证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实验时必须有铝和铜、铜和银的活动性比较,题给四个方案中,①中铝能与硫酸铜反应而银不能,可得出三者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铝、铜、银;②中银与硫酸铝、硫酸铜溶液均不反应,不能比较出铜、铝的活动性强弱;③中铜、银与硫酸铝都不发生反应,不能比较出铜、银的活动性强弱;④中铜不能与硫酸铝反应,说明铜不如铝活泼,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者的活动性顺序。综上知可行的方案是①④。(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位于铁、铜的前面,加入镁粉后,镁与氯化铜、氯化亚铁都能发生反应。但需注意,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后,镁优先与氯化铜发生反应。①本题未说明镁粉是否过量,因此,加入镁粉后,镁一定会参加反应,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②向滤渣中加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的金属,根据反应规律,则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镁。
19.腐蚀性 (1)CO2+2NaOH===Na2CO3+H2O
(2)B
(3)OH-
(4)C;2KOH+CuSO4===Cu(OH)2↓+K2SO4
(5)KNO3
20.(1)Fe;NaOH
(2)放热;产生白色沉淀
(3)Fe+CuSO4===FeSO4+Cu;
Ca(OH)2+H2SO4===CaSO4+2H2O;
CuSO4+2NaOH===Cu(OH)2↓+Na2SO4
点拨:由题知X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所以X是金属铁;Y可用作食品干燥剂,Y可能是氧化钙;C的溶液呈蓝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所以C是硫酸铜;B、D所属物质类别相同,D俗称烧碱,D为氢氧化钠。结合图中各物质之间的关系,氧化钙可以生成B,B又与氢氧化钠同属于碱,所以B应是氢氧化钙。A物质既能与金属铁反应,又能与金属氧化物氧化钙反应,还能与碱反应,可以判断该物质应该是一种酸,它又可以生成硫酸铜,故可以判断A是硫酸。
三、21.(1)Fe2O3
(2)温度;①②(或③④)
(3)酸的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铁生锈越快(合理即可)
(4)试剂浓度;同温下取相同的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等体积不同浓度的醋酸,然后观察铁锈出现的时间(合理即可)
22.【实验探究】
(1)无色气泡;碳酸氢钠
(2)白色沉淀
(3)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
【实验结论】NaOH
【探究启示】标签朝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塞
四、23.
解:(1)设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NaOH的质量为y。
Na2CO3+Ca(OH)2===CaCO3↓+2NaOH
106
100
80
x
10
g
y
== x=10.6
g y=8
g
(2)×100%=25%
答:(1)20
g
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6
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2
稀H2SO4
CuO
稀H2SO4
Z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