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盐和糖哪里去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盐和糖哪儿去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是第二单元《水》的最后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知道水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这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用准确的科学语言来描述水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了解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盐和糖哪儿去了》,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课题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掌握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三)教学目标:?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现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
活动一:观察盐、红糖、小石头在水中的变化;?
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活动三:把加了面粉的水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它和盐水有什么不同;?
活动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现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六)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盐、红糖、小石头、面粉、烧杯、过滤装置2个(杯子上固定一块棉布或滤纸)、水、搅拌棒、加了面粉的水1杯,盐水1杯;?
演示材料:尝味棒1根,盐水1杯(可食用),红糖水1杯(可食用),搅拌棒1根,油少量,水,课件,视频?
(七)教法学法:
本次实验所采取的是创设情境法、实验探索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情境导入?
(一)请同学生回忆一下水的特点?(找学生回答: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会流动,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
(二)我们知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物质,需要动用多种感官,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尝,谁能说一说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找学生回答: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便闻和尝)?
上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这节课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视频,我们一起看看吧!?
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小毛驴背上的盐和糖哪儿去了,并出示课题《盐和糖哪儿去了》。在这个故事里,小毛驴背上的盐和糖变轻了,那么盐和糖哪儿去了?板书课题:《盐和糖哪儿去了》学生观看动画,聚焦“溶解”这一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聚焦“溶解”的话题。?
二、观察并比较盐、红糖、小石头在水中的变化?
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红糖、盐、,把这三种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出示盐、红糖、小石头三种物质,引导学生预测:把这三种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学生预测盐、红糖、小石头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2、看三种物质分别是什么样的?说说盐、红糖、小石头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观察三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物质。(出示盐、红糖、小石头放入水中的变化视频)?
3、如果把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说说分别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把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
4、指导学生充分搅拌三个杯子里的混合物,观察。?
5、指导学生将三个杯子里的物质静置3分钟,观察。?
6、学生观察刚放入物质、充分搅拌后、静置3分钟后3个杯子中的现象。?
7、请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8、引导学生思考,盐和糖是否还在水中。学生通过观察颜色和尝味道的方法,发现盐和糖还在水中。(出示盐、红糖、小石头放入水中的变化视频,揭示答案)?
9、小结:糖和盐能溶解在水中,盐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看不见了,水变咸了;糖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看不见了,水变甜了,但水仍然是透明的。而小石头,则沉在水的底部。小石头不能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将盐、红糖、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0、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溶解现象,那么面粉在水中会溶解吗?引导学生思考,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
11、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12、指导学生将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布上,进行过滤,并观察。引导学生思考,面粉是否溶解在水中了。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将盐水倒在布上,没有留下盐颗粒。因此,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小结:盐水过滤后在布上没有留下物质;面粉水过滤后布上留下一些面粉。因此面粉在水中不会溶解。(出示面粉在水中会不会溶解的视频,揭示答案)?
13、指导学生观察静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杯底有一些白色沉淀,说明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小结:面粉沉淀在水底,水上略显浑浊,能看到悬浮的面粉颗粒。盐水里没有沉淀物,清澈透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14、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
15、演示实验:将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片刻。学生描述现象,判断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16、播放视频,鼓励并思考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学生观察视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学生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五、总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九)板书设计:(共19张PPT)
科学说课稿
《它们哪儿去了》
说课设计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说实验目标
说学情分析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说实验内容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盐和糖哪儿去了》一课。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也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还不能用科学语言来描述。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一)说教材
(六)说学情分析
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了解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操作性强,直观性强,实际操作体验效果好。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二)说实验目标:
1、实验意义:在《盐和糖去哪儿了》一课,溶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中的定义了解像什么样的现象才叫溶解。本实验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更直观、生动的理解溶解。
实验一:观察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三: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三)说实验内容:
2、理论依据:有的物体能在水中溶解,有的能溶解一部分,有的不能溶解。
3、实验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4、实验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三)说实验内容:
(四)说实验准备:
分组材料一:盐、红糖、沙子各1份,水3杯,搅拌棒3根,
分组材料二:面粉,水,搅拌棒
分组材料三:加了面粉的水1杯,盐水1杯,搅拌棒2根,过滤装置2个(杯子上固定一块棉布或滤纸)
演示材料:尝味棒1根,盐水1杯(可食用),红糖水1杯(可食用),搅拌棒1根,油少量,水,课件
(五)说教法学法
1、本次实验所采取的教学法有创设情境法、实验探索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2、在简单了解溶解概念后,给学生做了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对溶解的掌握。
3、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大胆开口,及时进行交流。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
(七)说教学程序
一、巩固旧知,情境导入
(一)请同学生回忆一下水的特点?
(二)我们知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物质,需要动用多种感管,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尝,谁能说一说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找学生回答: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便闻和尝)
上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这节课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视频,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小毛驴背上的盐和糖哪儿去了,并出示课题《盐和糖哪儿去了》。在这个故事里,小毛驴背上的盐和糖变轻了,那么盐和糖哪儿去了?板书课题:《盐和糖哪儿去了》学生观看动画,聚焦“溶解”这一话题。
二、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2、
看三种物质分别是什么样的?说说盐、红糖、沙子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观察三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物质。(出示盐、红糖、沙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视频)
3、如果把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说说分别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把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
4、指导学生充分搅拌三个杯子里的混合物,观察。
(七)说教学程序
(七)说教学程序
5、指导学生将三个杯子里的物质静置3分钟,观察。
学生观察刚放入物质、充分搅拌后、静置3分钟后3个杯子中的现象。
7、请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8、引导学生思考,盐和糖是否还在水中。学生通过观察颜色和尝味道的方法,发现盐和糖还在水中。(出示盐、红糖、沙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视频,揭示答案)
9、小结:糖和盐能溶解在水中,盐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看不见了,水变咸了;糖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看不见了,水变甜了,但水仍然是透明的。而沙子,则沉在水的底部。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七)说教学程序
三、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0、在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溶解现象,那么面粉在水中会溶解吗?引导学生思考,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
11、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七)说教学程序
12、指导学生将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布上,进行过滤,并观察。引导学生思考,面粉是否溶解在水中了。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将盐水倒在布上,没有留下盐颗粒。因此,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小结:盐水过滤后在布上没有留下物质;面粉水过滤后布上留下一些面粉。因此面粉在水中不会溶解。(出示面粉在水中会不会溶解的视频,揭示答案)
13、指导学生观察静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杯底有一些白色沉淀,说明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小结:面粉沉淀在水底,水上略显浑浊,能看到悬浮的面粉颗粒。盐水里没有沉淀物,清澈透明。
(七)说教学程序
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14、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
15、演示实验:将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片刻。学生描述现象,判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16、播放视频,鼓励并思考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学生观察视频。
五、总结本课内容:
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条理清晰,让学生一看就知道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八)说板书设计
盐和糖哪儿去了
盐和糖溶解到水中了
(九)说教学反思
通过讲《盐和糖哪儿去了》我对科学教学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盐和糖溶解到水中了是常识。通过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揭示概念——溶解现象。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从导课到实验环环相扣,直奔重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
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较多,每个环节的时间很紧。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不是很充分,显得有些“以点带面”、“急于求成”。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单向交流较多(一问一答),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忽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