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有空气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空气》中的第2课,本节课是上一节课《找空气》的递进和补充,意在通过探究空瓶和孔隙中是否有空气存在,完善学生对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存在的认知。本节课围绕空瓶和孔隙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猜测敞口瓶和盖上盖子的瓶子里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第二个活动,猜测粉笔、海绵、弹珠等物体中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两个活动的猜测和验证过程是颠覆学生原有认知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我们周围有空气这一认知的过程。第三个活动是拓展活动,想办法检测空桶里是否有空气。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节课《找空气》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有空气,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瓶子里、粉笔里是否有空气,学生的认知不是很清晰。甚至会有学生认为土壤里没有空气;空瓶子盖上盖子后就没有空气了,空气进不去了;将一个空瓶子的瓶口用手堵住一半,空气会从里面跑出来,空气过一会儿就跑光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海绵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科学探究:1、能够借助多种感官或者放大镜等简单的工具,观察有孔隙的物体和没有孔隙的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初步描述。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中是否有空气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乐于表达,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难点: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水槽、矿泉水瓶、粉笔、海绵、砖块、弹珠、硬币、橡皮、放大镜、托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
2、(出示敞口瓶子)这个没有盖子的敞口瓶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的想法。
3、(出示盖有盖子的空瓶子)这里面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敞口瓶子里有空气吗?有盖儿的 瓶子里有空气吗?这是两个问题,需要引导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猜测,并说出猜测的理由。
二、探究活动:物体内部空间是否有空气
1、引导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
师:刚刚有的同学说这里面有空气,有的同学说这面没有空气,那么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呢?【板书课题】
你有没有好的方法能验证你的想法呢?
引导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将瓶子放入水中,看是否有气泡产生,来验证瓶子里是否有空气。
2、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师:你的方法真好,一会儿我们就用你的方法来在做实验验证。
在实验之前,我们来看看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课件出示要求、实验视频)
教师边播放怎样做实验的视频,边讲解实验要求。
(1)将敞口瓶放入完全浸入水中,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1号同学做第1个实验,其他同学观察。第1个实验彻底做完之后,再做第2个实验。
(2)将盖上盖子的瓶子压入水中,在水下打开瓶盖。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2号同学做第2个实验,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实验前要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实验,知道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同时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3、学生分组实验:1号同学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我发现……这说明……”的句式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思考。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有空气
粘贴敞口瓶子和有盖子的瓶子的图片】
三、探究活动:物体的孔隙中是否有空气
1、这些物体里有空气吗?
2、课件出示物品图片:粉笔、海绵、砖块、弹珠、硬币、橡皮。
师:请同学们拿出托盘,小组内观察一下,都有哪些物品?想一想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吗?
3、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物体?它里面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这里面有没有空气呢?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方法。
6、学生和教师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谈话:你这个方法真好。我们怎么把物体放进水里呢?
(1)一起放进去行不行?我们要把物体一个一个的放进水里。
(2)能不能使劲扔进去呢?我们要像这样轻轻的把物体放进水里。
边播放,边讲解。
(3)物体放进水里后,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呢?观察。观察有没有气泡。
(4)观察完了,我们还要干什么?做记录。
(5)记录在哪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记录表。(课件出示)例如:把粉笔放入水中后,如果有气泡产生,就说明里面有空气,我们就在下面的方框里打“√”,如果没有气泡,就说明里面没有空气。我们就在方框里打“×”。这样一次实验就完成了,然后我们在做下一个物体。还有不清楚的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探讨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避免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实验现象的情况,一年级学生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注意哪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的感官刺激的现象,而忽略实验的本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实验前的引导要细致,小组分工明确。
7、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8、汇报交流
师: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吗?哪个小组想说一说?
把你们的记录表拿给老师。到前面来。教师用展台展示学生记录单。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要追问:①你是怎么知道这里面有空气的?(有气泡产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我发现……这说明……”的句式汇报。我们来看看,他们小组做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气泡产生呢?(播放EV录屏)?9、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表面
师:为什么有的物体里面有空气,有的物体里面没有空气呢?到底什么样的物体里会有空气呢?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放大镜。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表面,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0、小组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表面
11、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2、这些物体放入水中,都会有什么产生?
泡泡是从这些物体的哪些地方冒出来的?(孔隙)
有泡泡产生,说明这里面有什么?(空气)空气藏在物体的什么地方了?
这些物体的孔隙大小一样吗?
从这些孔隙中冒出来的泡泡大小一样吗?
冒出来的泡泡多,说明里面的空气怎么样?(多)
引导学生:这些物体表面有孔隙,所以把这些物体放到水里,我们会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物体的孔隙中有空气。
四、总结
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着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到它,但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那么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节课我们在来一起研究
板书:
这里面有空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