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盐和糖哪儿去了 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选择背景及课标依据
内容选择背景:本课是以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盐和糖哪儿去了》一课为基础进行的实验添加改进,教材上关于溶解的材料比较多,能典型的解释溶解和不溶解以及过滤。本课重再添加果珍和黑枸杞为材料说明溶解和不溶解,主要利用溶解时颜色的变化。
课标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这样的课程目标: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因此本课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关于溶解,大多数学生有融化这一概念,还有把不溶物过滤的概念。那么溶解的特点是什么,他的溶解动态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学生很少观察。
【教学目标】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
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学准备】
材料:盐、面粉、果珍,黑枸杞,油、药匙,搅拌棒,水(可食用)1杯,漏网,滤纸、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小动画: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发现小毛驴背的盐变轻了,谁能帮小毛驴来解疑惑,盐到底去哪里了?(板书课题)?
生:化水里了......?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课题]
二、观察比较盐、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做果珍溶解的实验,为下一步分组实验的进行做了步骤上的铺垫,通过再次观察,尤其是颜色,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师:刚才大家等了好长时间才看见果珍溶解,那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果珍溶解得更快呢?
生:搅拌、加热水。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到水里啊?
生:.....?
师:是不是,你我说了都不算,实验为证。
[学生实验]
师:我们再来换一种茶泡泡。看看黑枸杞在水中能全部溶解吗?
生:不是,有的成分溶解在水里了,有的还能能看见。
师:像枸杞这样,放入水里我们还能看见枸杞,我们就说他有些成分是不能溶解的。这样喝茶太不方便了,有什么方法让我可以方便的喝茶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引出过滤。]
三、观察并比较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师:那面粉能溶解吗?
生:会/不会
师:同样,实验为证。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什么现象说明能溶解?什么现象说明不能溶解?
生:......?
师:我还有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做实验,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生:......?
师:按照我们之前演示的方法把面粉加入水中并搅拌。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完成实验,玉米面粉在水中能溶解吗?小组汇报。
生:......
(你能不能看到玉米面粉小颗粒?引导学生,如果你看不到小颗粒,导入静置方法)
师:大家想不想再观察再发现,好,所有人的小眼睛再好好看看杯子,等3分钟后,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观察到面粉都沉在杯子底部了.......?
师:适当评价
师:大家分别画一画果珍和玉米面粉在放入水之前和放入水之后的样子。(适当展示学生作品)
师:我们已经知道橘子粉能溶解,我们不妨把橘子水和面粉水分别倒入铺有滤纸的杯子里,看看有什么不同。(演示将橘子水和加了玉米面粉的水分别倒在滤纸上,进行过滤,并观察)
生:
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将橘子水倒在滤纸上,没有留下颗粒。因此,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通过静置,过滤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1.?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那么它们能融入水中吗?引导学生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
2.?演示实验:将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片刻。
3.?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
【板书设计】
盐和糖哪儿去了
溶解 能:盐、果珍......?
不能:枸杞渣、面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