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物理科讲座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中考物理科讲座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5-12 17:12:32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从2010年物理中考谈复习教学有效性
大田进校 张秀琴
qcah@
2011年3月25日
2010年中考试题简析
试题特点:
1.注重联系实际,灵活考查物理知识,有机融
合三 维目标
试题立足学生,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周边事物创设问题情景,灵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 应用知识、方法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人文 思想以及STS思想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比如:第3、12、19、23、24题分别以上海世博轴索膜、环保手电筒、人工降雨、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的水陆两用坦克、LED电视机等内容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物质属性、电磁感应、液化、压强、电功率等方面的知识,渗透了科技应用和节能环保意识,切实有效地发挥了试题的教育功能。
2.注重实验探究,凸显动手能力的考查,正确导向实
验教学
试题以恰当的内容分别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实验电路和操作方法的设计、数据的分析与结论的
得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等角度考查了科学探究中
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和评估”等能力。
比如:第13、15、29和30题。值得一提的是第
26题的第3小题,试题考查了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
量过程中增减砝码的某一实验操作步骤,还原了学
生实验的真实情景,切实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果学生不曾真实做过本实验,单靠背诵实验步骤
是难以得分的,该题的设置意在引导物理教学切实
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3.注重科学方法,并有机渗透在解决问题中进行隐性考查
科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来思
考和解决问题是物理教育要给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试题
通过问题解决渗透对物理方法的考查。比如:第22题计算
一捆金属丝的密度中包含了“以短测长”的累加法和替代法
的考查;第25题喇叭纸盆上纸屑跳动时表示声音靠振动发 声包含了转换思想的考查;第30题对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包含了分类思想的考查;第30题用电流表示数大小来间接反映电阻的大小,则包含了转换思想方法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第26题第2小题,试题以如何清晰显示“光路”设题,一方面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应用转换法来解决光路看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间接考查了教师是否做过该实验,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有效考查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10个县(市、区)数据:
考试成绩:总考生数:28244人,平均分:63.87分,及格率:58.9%,优秀率34%。
考试结果:
样本(份) A级
(85-100分) B级
(70-84分) C级
(60-69分) D级
(0-59分)
28244 7498 6232 3217 11297
占百分数% 26.5% 22% 11.4% 39.9%
各等级分布
各分数段人数
累计 49-40 累计 39-30 累计 29分以下 累计 总人数
20073 3076 23149 2388 25537 2707 28244 28244
分数段 100-90 累计 89-80 累计 79-70 累计 69-60 累计 59-50
全市 4696 4696 4952 9648 4082 13730 3217 16947 3126
分数段 总人数 平 均 分 A级(85分以上) B级(70-84) C级(60-69) D级(59分以下,含59) 及格率(语\数\英90分 以上,其它60分以上)
梅列 1769 66.37 618 372 135 636 63.60%
三元 1655 61.22 481 308 114 741 54.60%
大田 5173 63.73 1250 1095 635 2189 57.60%
永安 3820 60.65 992 739 347 1726 54.40%
明溪 857 64.34 211 199 106 341 60.20%
清流 1511 67.75 373 421 210 505 66.40%
宁化 3571 67.43 1114 773 429 1253 64.90%
建宁 1369 64.68 277 352 204 535 60.80%
沙县 2424 62.18 624 489 213 1096 54.70%
尤溪 6095 63.37 1248 1484 824 2533 58.30%
全市 28244 63.87 7188 6232 3217 11555 58.90%
1.下列估测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1.2 m/s
C.人的拇指宽约为10cm
D.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kg
0.93
存在问题(试题分析)
2.把“H1N1病毒、地球、排球”按空间尺度从
小到大排列,排序正确的是
A.H1N1病毒、排球、地球
B.地球、排球、H1N1病毒
C.H1N1病毒、地球、排球
D.排球、H1N1病毒、地球
0.79
3.索膜结构顶棚是上海世博轴的建筑亮点,索
膜结构是由多变的支撑结构和柔性膜材料组
成,这种结构可以不需要内部支撑而大跨度
的覆盖空间。由此可知这种柔性膜材料应具

A.较大的比热容
B.较好的延展性
C.较好的导电性
D.较强的磁性
0.9
4.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
展,使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开发和
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重要。以下各种能源中
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太阳能
0.91
5. 0.7如图1所示的四个小实验中,能说明分子
之间有间隙的是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蓝墨水
滴入热水中,整杯水变蓝压紧的两铅块能吊起玩具
熊用力推活塞,针管内的水很难被压缩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蓝墨水滴入热水中,整杯水变蓝
压紧的两铅块能吊起玩具熊
用力推活塞,针管内的水很难被压缩
6. 如图2所示是萘熔化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关
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萘在60℃时开始熔化
B.萘的熔化时间是7min
C.在ab段萘不吸收热量
D.在ab段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0.84
7.以下做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电灯的开关接在了零线上
B.用湿抹布擦带电的用电器
C.洗衣机使用三孔插座,让金属外壳接地
D.发现有人触电后,直接用手把触电者拉
离电源
0.86
8.以下是关于光现象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雨后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B.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反射
现象
D.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
反射现象
0.69
9. 0.62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提升同一物体,在滑轮重及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最省力的是
10. 0.69如图4所示的现象中,属于重力势能转化
为动能的是
运动员把弓拉开将箭射出
跳水运动员从空中下落
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
运动员骑自行车冲向坡顶
错选项均为10%左右
11. 0.74将阻值之比为2:3的电阻R1、R2并
联在同一电路的两端,则通过电阻R1、
R2的电流之比为
A.6:1
B.1:6
C.3:2
D.2:3
高中涉及的物理公式更复杂,但比值计算是高中必备的数学技能
12. 0.64
如图5所示的环保型手电筒,筒内没有电池,使用时只要来回摇晃手电筒,使永磁体在线圈中来回运动,灯泡就能发光,这种手电筒电源的工作原理是
A.电磁感应现象
B.电流的磁效应
C.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D.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运动
13. 0.34小明在家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
凸透镜在墙壁与发光的灯泡之间来回移动
的过程中,墙上会出现放大的、缩小的或
等大的灯丝像。观察如图6所示的灯泡、凸
透镜、墙的位置情况,可判断此时墙上灯
丝的像是
A.缩小的虚像
B.放大的虚像 42.6%
C.缩小的实像
D.放大的实像
第13题是一道光学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某一实验过程来分析判断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题目跟以往的试题比较,有新变化,多数学生却无法与曾做过的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再现、比较并实现正迁移,说明学生从实际问题转换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也存在想当然和审题能力不强的问题。
14. 0.53把重为10N的物体缓慢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当物体静止后,测得溢出的水重为8N,则此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A.漂浮 F浮=8N
B.悬浮 F浮=10N
C.沉底 F浮=8N
D.沉底 F浮=10N
是一道常见题,由于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这部分知识的薄弱,造成失分.
15. 在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测出额定电压为3.8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所给的电源电压恒为6V,其它器材符合实验要求。图7是同学们设计的四个实验电路图,你认为能完成的是
(正选B. 33%、错选D的达45.5%)
第15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试题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对于一道新情境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并能灵活运用欧姆定律、滑动变阻器、串联电路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正确解题,但许多学生无法理解题意,想当然地选择了已做过的课本实验电路,失分率达67%。
启示:对于新题、长题,要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审题的好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开考铃声响了,同学们听到的铃声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静止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答题卡长度约29 (填单位),此时答题卡受到桌面的 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0.8
17.体育运动中涉及到许多的物理知识。请完成下列各题:0.78
(1)蓝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相对看台上的观众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穿着鞋底刻有花纹的运动鞋打球,是为了增大鞋与地面的 ,防止滑倒;蓝球打到篮板上被弹回来,此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2)百米比赛冲刺刚过终点的运动员,如果立刻停下来,就容易向前摔倒。这是因为脚突然静止了,但人的上身由于 要继续保持 状态;
(3)体重相同的小明和小军进行爬竿比赛,小明比小军先爬到竿顶,则小明克服重力做的功W1与小军克服重力做的功W2,则W1 W2;小明爬竿的功率P1与小军爬竿的功率P2相比,则P1 P2。(选填“>”“<”或“=”)
第17题考查惯性现象,但许多学生对于“惯性”这一B级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对于跑步急速停止人易摔倒的原因,不能准确应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而是运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运动的状态”写成“保持奔跑状态、保持向前倾的状态”;错别字多:第17题摩擦写成“磨擦、模擦”、将惯性写成“贯性”
18. 0.72
电脑以及网络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 多便利。如图8是某型号的笔记本电脑,使用时电脑必须 联在家庭电路中;用无线网卡上网是通过 传递信号的;为了散热, 电脑内都装有小型风扇,当风扇转动时,是 能转化为机械能。
图8
19.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特大旱灾,政府部门多次实施人工降雨,对缓解旱情起到一定的作用。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被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很快 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 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填物态变化名称)0.69
是一道常见题,但由于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不清晰造成失分,将“升华”答成“液化”,“液化”答成“凝固”。
20. 0.65如图9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1始终闭合。当开
关S2 断开时,灯L1、L2 是 联的;当S2闭合时,灯L2
会 ,电压表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20题,是对基本串并联电路的简单分析题,也是一道常见题型,但得分率也只有65%,说明学生对两种简单电路的基本特点没有掌握,对常见电路“短路、断路”的故障分析能力不强,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电学量的变化能力较弱。
图9
21. 0.66请根据要求作图:
(1)请在图10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2)请在图11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2分)请在图12中画出杠杆:①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 ②所受拉力F的力臂。
第21题做图题,常见题型,但得分率也仅有66%,原因在于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不规范不到位,马虎随便。具体错误为“光线画成虚线,线不直,光线没有标箭号,反射角画过大或过小,没有标反射角,N、S极判断正好相反,画力臂没有垂直或标错,重心位置画到支点或杠杆以外,重力示意图漏画”。
三、计算题(本大题3小题,共20分)
22. 0.5(4分)有一捆质量为8.9kg,横截面积为2×10-5m2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小红想知道这捆金属丝的长度,她选了一条同规格、同材料的短金属丝来间接测量这捆金属丝的长度,经测量得知短金属丝的长为1m,质量为0.178kg。求:
(1)这捆金属丝的总长度L;
(2)此金属丝的密度ρ。
23.0.51(8分)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海军陆战方队驾驶着水陆两用坦克通过天安门城楼时引起了小明的浓厚兴趣。他查阅到某水陆两用坦克的部分数据资料:水陆两用坦克的总质量为22t,履带着地总面积为4m2,陆地最大行驶速度为55km/h, 坦克以最大速度行驶时发动机的牵引力为3×104N。若该坦克在陆地上以最大速度行驶27.5km,g取10N/kg。 求:
(1)坦克行驶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
(2)坦克行驶这段路程牵引力所做的功;
(3)坦克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
24.0.44(8分)LED电视机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它具有节能、外型轻薄的特点。已知额定电压为220V的一台某品牌旧式普通电视机待机功率达 11W,而一台 LED55T18GP型号电视机的待机功率仅为0.1W。
(1)普通电视机待机时的电流为多少安?
(2)如果这两台电视机都待机20h,则普通电视机比LED电视机多耗电多少千瓦时?
(3)多消耗的这些电能若全部用来加热质量为 5kg的水,则水温会升高多少摄氏度?[水的比热容c=4.2×103J/(㎏·℃),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三道计算题的情境设置均来源于生活,比如第22题的估测金属丝密度的问题、第23题计算国庆阅兵式上水陆两用坦克对地压强问题、第24题计算LED电视机的节能问题,它们都需要学生从较大的文字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综合应用物理知识、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三道计算题的得分率分别为50%、51%和44%;学生计算题中存在以下问题:(1)数学计算能力差。对于的运算结果,等于“5、51或500”的还大有人在。(2)公式记错。(3)单位不统一。(4)不够灵活。第22题,不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等效替代的思想,不知如何入手;第23题所给的信息和已知量较多,学生便出现数据张冠李戴的现象;第24题,许多学生不懂得运用进行运算,而是走弯路用计算;对于热学计算,许多同学则不能准确写出公式并正确代入计算;计算题评卷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是放空不做的。
25. 0.8如图13所示,纸屑在发声的喇叭上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如图14所示,用吸管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可观察到两乒乓球 ;如图15所示的现象说明通电导体周围 。
图13
图14
图15
26. 0.54请同学们回忆下列的三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并完成填空:
(1)如图16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果在像A′所在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A′,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2)如图17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装置。为了观察到光在水
中是沿 传播的清晰路径,老师会在水中滴入几滴
牛奶;那么,为了观察到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清晰路径,则可以
采取的措施是 。
(3)(2分)用放在水平台上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物体的
质量。在添加砝码时,观察到天平的指针位置如图18甲
所示,当将砝码盒中的最小砝码添加之后,又观察到天平的指针位置如图18乙所示,那么,要准确测出物体的质量,接下来应当进行的操作是 ,直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
图16
第26题第(2)小题考查学生上课时是否认真观察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理解了“加牛奶或喷水雾”的目的,由于对实验平时缺乏认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做答。第26题第(3)小题,考查学生天平的使用,许多学生错答成“更换砝码、添加砝码、向左调游码、调平衡螺母”,表现为对整个实验情境所描述的实验过程不理解,对天平基本的操作训练不到位。
27. 0.66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
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倒入试管中,
塞上木塞,然后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19
甲所示,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
来,接着听到“砰”的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
(1)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温度计示数如图19乙
所示,则此时热水的温度为 ℃;
(2)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 (选填“大于”“小于”
或 “等于”)热水的温度;
(3)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乙醚的温度降低,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
变乙醚内能的。
第27题,对于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学生只是记住了“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的名称,却不能结合试题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错答成“热传递”。
28. 0.66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它来省力。小明想探
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于是他找来木块A、长
木板B、三个高度不同的圆柱体C和一把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实验装
置如图20所示。
(1)除上述器材外,小明要完成实验还需要的一种器材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拉动木块,使木块做 运动;均速
(3)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则第3次实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
(4)分析比较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斜面越陡, 。
实验次数 斜面倾斜程度 木块重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的拉力F/N 木块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m 斜面的机械效率η
1 较缓 5 0.2 3.3 0.5 60.6%
2 较陡 5 0.25 3.8 0.5 65.8%
3 最陡 5 0.3 4.2 0.5
29. 0.66小华想测一只标有“2.5V”的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
(1)请你在图21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 (选填“左”或“右”)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电流过大,保护电路;
(3)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且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的示数却很大,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4)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某次测量时两电表示数如图22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为 A,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V,此时小灯泡的电阻 Ω。
审题不认真,连线漏做
30.0.42课堂上老师出示了“塑料棒、铅笔芯、玻璃棒、铁线”四个物体,要求同学们先判断出哪两个物体属于导体,然后用下列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这两个导体电阻的大小。
实验器材有:电流表、电源、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四个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
(2)(2分)请在右边的虚线框中画出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3)(2分)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方法: 。
第30题是一道拓展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器材对两个导体进行电阻大小的比较。从评卷中看存在以下问题:(1)受课本原实验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没有电压表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地要测量出两导体的具体电阻,说明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严重,思维不够灵活;同时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遇到比大小就只能通过数值的大小的方式来比较,没有学会用定性比较的方式,同时转换思想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不到位;(2)相当部分学生不知道用规定的符号来画电路图,在电路图中出现实物元件的大有人在。(3)许多学生审题不认真,试题明确告知要求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电路,许多同学在电路中却出现了滑动变阻器、灯泡等器材;试题要求比较大小,许多学生的实验却在做判断是否是导体的工作,探究目标不明确,探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不正确。(4)语言表述混乱。本题得分率0.42,可见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薄弱。
本道题属开放性题,答案很多,试题较难改,评卷效度降低;同时要求学生画元件不在同一电路出现的电路,在能力要求上较高。
学习福建省2010年物理科中考评价报告
项目
试卷 题量
(小题) 试卷长度(码) 题型(分)
选择 填空、作图 实验、探究 计算 其他题型
福州卷 32 6 28 15 30 20 7 / 阅读、简答
厦门卷 33 6 24 24 / 填空 22 20 4 / 简答;6 / 作图
宁德卷 35 6 28 18 / 填空 28 20 / 综合 6 / 阅读、作图
莆田卷 31 6 20 30 30 20
泉州卷 32 8 40 10 28 18 4 / 简答
漳州卷 35 6 28 22 28 14 8 / 问答
龙岩卷 34 6 30 16 30 25 / 综合应用
三明卷 30 8 30 22 28 20
南平卷 34 6 24 27 25 20 4 / 简答
能力
试卷 识记能力 理解与简单应用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
福州卷 22分 42分 28分 32分
厦门卷 26分 36分 24分 26分
宁德卷 76分 9分 28分
莆田卷 21分 65分 26分 28分
泉州卷 28分 26分 18分 28分
漳州卷 40分 28分 32分 26分
龙岩卷 23分 41分 11分 25分
三明卷 33分 17分 22分 28分
南平卷 27分 25分 25分 23分
表3 2008、2009、2010年成绩对照表
项目
试卷 难度值 及格率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福州卷 0.74 0.61 0.58 75 % 57 % 54 %
厦门卷 0.62 0.63 0.61 58 % 59 % 58 %
宁德卷 0.65 0.61 0.62 62 % 57 % 55 %
莆田卷 0.62 0.55 0.55 55 % 48 % 45 %
泉州卷 0.71 0.71 0.66 73 % 71 % 61 %
漳州卷 0.51 0.64 0.62 45 % 59 % 60 %
龙岩卷 0.64 0.59 0.60 60 % 52 % 53 %
三明卷 0.68 0.67 0.64 71 % 71 % 60 %
南平卷 0.70 0.64 0.67 68 % 59 % 62 %
1.灵活、巧妙、多角度考查知识与技能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各地试卷的共同特征。有不少题材新颖、情境亲切自然、设问灵活巧妙的好题,且素材的选取丰富、广泛,有的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有的来源于社会热点,有的来源于高科技,体现了物理生活化和生活物理化,真正落实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以下列举其中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试题。
例1 (厦门卷第17题)图11
如图11所示,“和谐号”动车经过杏林公铁两用大桥时,乘客觉得“隔壁”的公路桥飞快后退,是以 为参照物的;铁路桥为直线形,而公路桥呈“M”形起伏,形成高低落差,这样动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来的汽车造成眩光影响,这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
图11
例2:
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倒入试管中,塞上木塞,然后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19甲所示,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来,接着听到“砰”的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
(1)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温度计示数如图19乙所示,则此时热水的温度为 ℃;
(2)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的温度;
(3)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乙醚的温度降低,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乙醚内能的。
例3:图18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象征中国精神的“东方之冠”——中国
馆。它呈拱斗型,巨大的钢结构由四根核心筒巨柱支撑,矗立在超
大面积的地基上。请问为什么要建超大面积的地基?
图18
2.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已成为各卷命题者的共识。今年各卷设计的大部分探究试题都能从实际问题出发,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等科学探究能力,力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在各卷中都出现不少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创新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和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力求通过改造与创新,深入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同时对教学中重视教材和用好教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面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试题。
(龙岩卷第30题)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
G动/N 钩码重
G物/N 钩码上升高度
h物/m 直接将钩码
举高做的功
W有用/J 动力
F动/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
S动/m 使用滑轮组动力做的功
W总/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1 0.53 1 0.1 0.1 0.7 0.3 0.21 47.6 %
2 2 0.1 0.2 1.1 0.3 0.33 60.6 %
3 4 0.1 0.4 2 0.3 0.6 66.6 %
(1)请你在图18中画出本实验的绕绳方法。
(2)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 (填“相同”或“不同”);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额外功变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   。
(3)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目的是为了 。(填字母)
A.减小摩擦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4)由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推断: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跟物重均有关。
图18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自然贴切,试题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
各地试卷在素材的选取上都能关注社会性、科技性和本土性,如以世博、动车、本地社会发展的热点事件等为素材来设置试题,旨在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物理知识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意识,渗透STS教育。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习惯,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今天不少地市的试卷在此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和精彩,下面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试题。
(厦门卷第25题)
上海世博园采用了一种不用电,而是用水来调节温度的江水源空调。江水源空调系统用水泵抽取黄埔江的水,利用江水与世博园室内空气的温差实现制冷制热,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1)用江水来调节温度主要是利用了水的哪一种特性?
(2)从热传递的角度解释江水源空调为什么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莆田卷第13题)
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办法之一是用石块敲击铁管,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且传声效果好的道理;但在发生矿难时,被困地底下的人不能用石块敲打铁管,这是因为用石块敲打铁管时,通过 的方式增大了它们的内能,可能会碰出火星引起瓦斯爆炸。
(厦门卷第12题)酒精测试仪可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图8是它的原理图。图中酒精气体传感器电阻的倒数与酒精气体的浓度成正比,如果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那么
A.传感器的电阻越大 B.通过传感器的电流越小
C.传感器两端的电压越大 D.电压表的示数越大
(南平卷第32题)节能问题已成为社会一大热点。上海中学生慎悦发明一种新型节能锅,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被中外专家评为金奖。专家鉴定比较实验发现:在煮等量的绿豆时,节能锅消耗的煤气0.2 m3,普通锅则为0.3m3。求:
(1)煮等量的绿豆,节能锅比普通锅节省的煤气质量是多少?(ρ煤气=0.6 kg/m3)
(2)如果将节省的煤气用来烧水,煤气放出的热量有一部分被质量为3kg的水吸收,
使水的温度升高50 ℃,问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c水= 4.2×l03 J/(kg·℃)]
学生学习存在问题:
1. 基础不扎实
对基本概念、原理、性质、规律等理解不透彻、不到位、掌握不牢,没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运用相应的概念、规律等作答。
2. 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对新情景下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能力较弱,特别是对文字、数据和图像等信息的分析能力较弱,对全新物理情境缺乏分析与提炼,对于现象与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建模,解题思路单一,对图像表示的意义不理解,不善于透过物理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3. 实验、探究能力较弱
实验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够扎实,物理思想和方法实质性的理解不到位,开放性思维能力不足,折射出教学中对动手实验和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等重视程度不够。
4. 数学运算能力弱
数学运算能力差,表现在:单位的换算能力差,数值计算能力差,不能将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其他科中加以灵活应用。
5. 审题能力弱,表达能力较差,解题不规范
物理情景分析不明,物理过程不清晰,无法抽象出物理模型;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差,词不达意,物理关键字、词出现错别字;解题过程中不写公式,乱用公式,公式变形错误、公式中的物理量混乱,乱用单位、错代物理量,计算结果不写单位、单位错误等,作图规范较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战略主题
1.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
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
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
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
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义务教育
1.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开足规
定课程。
2.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
眠时间。
3.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
乐成长。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
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
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
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读:
1.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2.课堂教学效果要好,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锻炼和发展兴趣爱好,促进
学 生全面和谐发展
高效课堂是学生减负的重要保证
如何使复习课教学做到高效
1.要认真学习研究课标和省考纲
要进一步明确考点和考点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要明确哪一些考点是必考的重要考点,复习时要突出重点,突出对重要概念和规律的复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研究各种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
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策略或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复习课的效果。复习时,会涉及单元复习、专题复习、试卷讲评、习题讲评等课型,对于每一种课型都有其一定的模式,
一轮单元复习:先知识梳理形成网络后例题练习,也可边讲边练;可以是教师引着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也可以是学生先看书后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网的建构。
试卷讲评:有的是考完便发评分标准,有的是讲评时再对答案;有的是针对错题讲,有的是归类来讲,有的是拓展开讲。
习题讲解防止:
(1) 教师超前提示,扼制学生思路
(2) 教师一人包办,限制学生参与
(3) 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受益不深
(4) 教师就题论题,忽视解题后的反思
(5)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注重了学生表面上和形式上的参与
总之,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丢失,学生能力的训练不能忽视。
3.用心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备课是一项常规的重要的教学工作,但复习课的备课却是常被一些老师弱化的一个细节。有一些老师对新课教学的备课比较认真,但对复习课教学的备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复习课只是梳理旧知识、做做练习、讲评讲评题目而已,因此备课往往不够重视,造成复习课教学效率不高,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复习课备课跟新课一样要做到以下几备:
备复习目标——三维目标
第一轮复习是对课本知识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归纳,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升华,更是对学生学好物理信心的一次重建。因此,每一节复习课教师都应努力强化目标意识,并基于这一系列的目标去思考和进行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能力的基础
要求做到依据大纲、教材,全面复习并突出重点,第一轮复习不留死角,决不挂一漏万;对于知识的复习要分清主次和轻重,不可平均用力;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的复习一定要让学生加深理解,落实到位,防止炒夹生饭。
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复习的过程,是让学生再一次体验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过程,教师要注意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以达到理解知识,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树立 “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指学生复习过程中所   
表现出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学习的
毅力,乐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对所要复习内容的兴趣、参与学习
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去复习
旧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注意经常性地强化学
生的学习动机,多正确引导、多关心鼓励,保持学生对物理学
习的积极情感;要鼓励学生提问并要耐心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
题,要不断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问:你今天走近和关心后排生了吗
备教学手段——提高直观度和课堂容量
上复习课,许多老师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本书,外加一本练习册,基本不重视教学手段的准备和应用。
基本的教学辅助工具——尺规、小黑板、彩笔,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注重多媒体应用.
备教法与学法——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学会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复习,以最大限度提高复习的效率。
1.有意义、启发式的讲授法
2.问答法——个别提问与集体回答相结合;思 
      考提什么问题,提问什么层次的学生
3.自学——导读提纲(学案)
4.讨论法——哪些问题适合讨论
5.练习法——随堂练习
6.上台板演或讲演法
备练习:练前抓选题-----有效训练的前提。
给学生的练习,要求教师要自己先解一遍,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恰当的、适量的题目给学生,并考虑是否分层次给题。超纲的、过难的、甚至错题会让学生为此无为浪费时间。练习要立足基础,重在通过基础题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领悟基本的解题方法。
备教学过程——施教的蓝本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它体现的是教师把握大纲、教材和进行创造性设计的专业素养,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一份好的教学设计等于成功教学的一半,它是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以使复习课的结构达到最优化,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一节好课的标准》
特级教师叶澜 :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三维目标落实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容量恰当,面向全体,各有所获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思维和情感的真情投入
  
  总之,复习课的备课不会亚于新授课,一定要下功夫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① 课堂管理(外在要求)(秩序、规则):管理是任何成功有效教学的保证;
② 目标清晰(内在要求)(目标教学):目标是任何成功有效教学的前提;
③ 活动有序(过程要求)(程序、流程):程序是任何成功有效教学的特征。
4.抓好课堂管理
在复习中树立几种观念:
系统观:有计划、有目标,每轮复习既有相对独立的复习
任务,但又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基础观:重基础、重理解、重基本方法。
学生观:目中要有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要充分挖掘 
    和体现。
质效观: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要努力思考如何低投入  
    高产出,苦干不等于蛮干,时刻思考有效性问 
    题,讲了不一定会,没讲到没练到的也不一定
    就不会,关键是学生能力真正提升了没有。
  
共勉:
有心教学——有序教学——有效教学——用情教学
目中有人——心中有纲——课中有标
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过程在优化—关键在落实
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谢谢你的聆听!
祝各位幸福安康!2011年三明市初中物理学业考试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应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利于高中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
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减轻学业过重的课业负担,稳步推进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着力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与人文价值立意,多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命题依据和原则
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省考纲以及现行教材。
原则: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学
会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2.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
3.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素材应自然融洽地联系学生实际,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试题和“机械性记忆”试题。
4.探究性: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
手,立意于能力,侧重考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知识化、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
5.开放性:重视开放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设计适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确保学生发挥其真实水平;试题及评分标准要科学、严谨,杜绝出现科学性、技术性的错误。
三、试卷结构
1.试题:8码,答题卡4码,阅读量:3500—4000字
2.总分100分,不设附加题,考试时间:90分钟
3.题数:32题左右
4.难度:0.60-0.65
5. 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约:力(40%)电(35%)热(12%)光声(10%)综合(3%)
6.各题型的分值
选择题(18题,36分);填空与作图题(20分);简答题(4分);计算题(16分);实验与探究题(24分)
改革的意图:
1.提高及格率(取消附加题)
2.便于网上阅卷
3.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
4.从能力测试的角度思考
题型说明:
1.选择题:增加选择题,便于机器阅卷,有利于控制难度。高考选择题比例:40%。全省泉州为40分。
2.填空与作图题:减2分,变为20分,这种题型在实验题中也大量出现。
3.简答题:增设问答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探究、解释、说明、解决社、会生活和实验或自然中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理由:从九地市试卷分析看,7个地市设有简答题,从功能上看:问答题的问题的由于往往来源于实际生活和实际的实验现象,因此它具备原始物理问题的特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解释实际问题,能有效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今年简答题的考试要求(中档偏易)(可以是考纲中B级考点,也可以是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且较容不得易的A级考点,涉及的现象或问题也是学生熟悉的。),对于简答题的复习,第一年是平稳过渡,因此教师不必太过在意和恐慌,无为地去猜测或做大量的训练,其实只要做适当的训练和方法上的指导就可以,重在教给学生如何将知识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如何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做到文字叙述的简约明了即可。
B级考点(考纲所列):
1.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3.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5.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6.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7.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8.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9.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0.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1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1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3.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1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15.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16.理解机械效率。
17.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18.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19.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0.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计算题(共2题):不再限制于专项计算题中,同时在填空题与计算题中适当加入简单的定量或字母的计算或定性分析,使得考查计算的方式多样化;电学计算题不拘泥于单个电阻的计算,可以是简单的串并联计算,计算题做到分步且有梯度,适度降低计算量。
5.实验探究题:用于考查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对实验测量原理的理解,对物理问题的假设、设计、实验和证据分析、对科学方法理解和应用;实验不强调覆盖面,强调相关能力以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的切实考查,分值减4分,并不会削弱实验能力的测试;基于基础达标与能力考查的要求,仍坚持做过的实验和没做过的实验相结合的考查方式。科学探究技能考查,可以在一个题目中只体现考查一种或二种探究技能,不提倡考查完整的实验探究。
总之,结构和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但总的难度与往年的试题保持连续,并适度提高及格率。
附加说明:
1.仍遵循难点分散的原则,不搞压轴题;
2.难题不难在繁杂的数学运算和超能力、超要求上,而是难在从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等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3.文字叙述题总分值力争控制在8分以内。
4.适当减小计算题的阅读量和计算量,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计算题要适当减小条件反射式的机械记忆套公式现象,切实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放性试题坚持收敛式开放,开放题控制在3-5分,便于阅卷。
6.坚持以自编自改的新情境题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公平性,防止学生“能力技能化倾向”。坚持体现“形在课外神在课内”的命题思想,引导教学重视平时的教学,重视课本的使用。
7.坚持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科学方法的隐性考查,科学方法也不应被知识化。
8.适当考虑初高中衔接。
9.体现情感教育渗透: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高新科技、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
二O一一年三月十一日(共71张PPT)
从2010年物理中考谈复习教学有效性
大田进校 张秀琴
qcah@
2011年3月25日
2010年中考试题简析
试题特点:
1.注重联系实际,灵活考查物理知识,有机融
合三 维目标
试题立足学生,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周边事物创设问题情景,灵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 应用知识、方法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人文 思想以及STS思想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比如:第3、12、19、23、24题分别以上海世博轴索膜、环保手电筒、人工降雨、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的水陆两用坦克、LED电视机等内容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物质属性、电磁感应、液化、压强、电功率等方面的知识,渗透了科技应用和节能环保意识,切实有效地发挥了试题的教育功能。
2.注重实验探究,凸显动手能力的考查,正确导向实
验教学
试题以恰当的内容分别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实验电路和操作方法的设计、数据的分析与结论的
得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等角度考查了科学探究中
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和评估”等能力。
比如:第13、15、29和30题。值得一提的是第
26题的第3小题,试题考查了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
量过程中增减砝码的某一实验操作步骤,还原了学
生实验的真实情景,切实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果学生不曾真实做过本实验,单靠背诵实验步骤
是难以得分的,该题的设置意在引导物理教学切实
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3.注重科学方法,并有机渗透在解决问题中进行隐性考查
科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来思
考和解决问题是物理教育要给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试题
通过问题解决渗透对物理方法的考查。比如:第22题计算
一捆金属丝的密度中包含了“以短测长”的累加法和替代法
的考查;第25题喇叭纸盆上纸屑跳动时表示声音靠振动发 声包含了转换思想的考查;第30题对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包含了分类思想的考查;第30题用电流表示数大小来间接反映电阻的大小,则包含了转换思想方法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第26题第2小题,试题以如何清晰显示“光路”设题,一方面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应用转换法来解决光路看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间接考查了教师是否做过该实验,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有效考查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10个县(市、区)数据:
考试成绩:总考生数:28244人,平均分:63.87分,及格率:58.9%,优秀率34%。
考试结果:
样本(份) A级
(85-100分) B级
(70-84分) C级
(60-69分) D级
(0-59分)
28244 7498 6232 3217 11297
占百分数% 26.5% 22% 11.4% 39.9%
各等级分布
各分数段人数
累计 49-40 累计 39-30 累计 29分以下 累计 总人数
20073 3076 23149 2388 25537 2707 28244 28244
分数段 100-90 累计 89-80 累计 79-70 累计 69-60 累计 59-50
全市 4696 4696 4952 9648 4082 13730 3217 16947 3126
分数段 总人数 平 均 分 A级(85分以上) B级(70-84) C级(60-69) D级(59分以下,含59) 及格率(语\数\英90分 以上,其它60分以上)
梅列 1769 66.37 618 372 135 636 63.60%
三元 1655 61.22 481 308 114 741 54.60%
大田 5173 63.73 1250 1095 635 2189 57.60%
永安 3820 60.65 992 739 347 1726 54.40%
明溪 857 64.34 211 199 106 341 60.20%
清流 1511 67.75 373 421 210 505 66.40%
宁化 3571 67.43 1114 773 429 1253 64.90%
建宁 1369 64.68 277 352 204 535 60.80%
沙县 2424 62.18 624 489 213 1096 54.70%
尤溪 6095 63.37 1248 1484 824 2533 58.30%
全市 28244 63.87 7188 6232 3217 11555 58.90%
1.下列估测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1.2 m/s
C.人的拇指宽约为10cm
D.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kg
0.93
存在问题(试题分析)
2.把“H1N1病毒、地球、排球”按空间尺度从
小到大排列,排序正确的是
A.H1N1病毒、排球、地球
B.地球、排球、H1N1病毒
C.H1N1病毒、地球、排球
D.排球、H1N1病毒、地球
0.79
3.索膜结构顶棚是上海世博轴的建筑亮点,索
膜结构是由多变的支撑结构和柔性膜材料组
成,这种结构可以不需要内部支撑而大跨度
的覆盖空间。由此可知这种柔性膜材料应具

A.较大的比热容
B.较好的延展性
C.较好的导电性
D.较强的磁性
0.9
4.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
展,使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开发和
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重要。以下各种能源中
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太阳能
0.91
5. 0.7如图1所示的四个小实验中,能说明分子
之间有间隙的是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蓝墨水
滴入热水中,整杯水变蓝压紧的两铅块能吊起玩具
熊用力推活塞,针管内的水很难被压缩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蓝墨水滴入热水中,整杯水变蓝
压紧的两铅块能吊起玩具熊
用力推活塞,针管内的水很难被压缩
6. 如图2所示是萘熔化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关
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萘在60℃时开始熔化
B.萘的熔化时间是7min
C.在ab段萘不吸收热量
D.在ab段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0.84
7.以下做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电灯的开关接在了零线上
B.用湿抹布擦带电的用电器
C.洗衣机使用三孔插座,让金属外壳接地
D.发现有人触电后,直接用手把触电者拉
离电源
0.86
8.以下是关于光现象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雨后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B.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反射
现象
D.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
反射现象
0.69
9. 0.62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提升同一物体,在滑轮重及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最省力的是
10. 0.69如图4所示的现象中,属于重力势能转化
为动能的是
运动员把弓拉开将箭射出
跳水运动员从空中下落
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
运动员骑自行车冲向坡顶
错选项均为10%左右
11. 0.74将阻值之比为2:3的电阻R1、R2并
联在同一电路的两端,则通过电阻R1、
R2的电流之比为
A.6:1
B.1:6
C.3:2
D.2:3
高中涉及的物理公式更复杂,但比值计算是高中必备的数学技能
12. 0.64
如图5所示的环保型手电筒,筒内没有电池,使用时只要来回摇晃手电筒,使永磁体在线圈中来回运动,灯泡就能发光,这种手电筒电源的工作原理是
A.电磁感应现象
B.电流的磁效应
C.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D.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运动
13. 0.34小明在家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
凸透镜在墙壁与发光的灯泡之间来回移动
的过程中,墙上会出现放大的、缩小的或
等大的灯丝像。观察如图6所示的灯泡、凸
透镜、墙的位置情况,可判断此时墙上灯
丝的像是
A.缩小的虚像
B.放大的虚像 42.6%
C.缩小的实像
D.放大的实像
第13题是一道光学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某一实验过程来分析判断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题目跟以往的试题比较,有新变化,多数学生却无法与曾做过的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再现、比较并实现正迁移,说明学生从实际问题转换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也存在想当然和审题能力不强的问题。
14. 0.53把重为10N的物体缓慢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当物体静止后,测得溢出的水重为8N,则此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A.漂浮 F浮=8N
B.悬浮 F浮=10N
C.沉底 F浮=8N
D.沉底 F浮=10N
是一道常见题,由于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这部分知识的薄弱,造成失分.
15. 在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测出额定电压为3.8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所给的电源电压恒为6V,其它器材符合实验要求。图7是同学们设计的四个实验电路图,你认为能完成的是
(正选B. 33%、错选D的达45.5%)
第15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试题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对于一道新情境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并能灵活运用欧姆定律、滑动变阻器、串联电路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正确解题,但许多学生无法理解题意,想当然地选择了已做过的课本实验电路,失分率达67%。
启示:对于新题、长题,要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审题的好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开考铃声响了,同学们听到的铃声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静止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答题卡长度约29 (填单位),此时答题卡受到桌面的 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0.8
17.体育运动中涉及到许多的物理知识。请完成下列各题:0.78
(1)蓝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相对看台上的观众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穿着鞋底刻有花纹的运动鞋打球,是为了增大鞋与地面的 ,防止滑倒;蓝球打到篮板上被弹回来,此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2)百米比赛冲刺刚过终点的运动员,如果立刻停下来,就容易向前摔倒。这是因为脚突然静止了,但人的上身由于 要继续保持 状态;
(3)体重相同的小明和小军进行爬竿比赛,小明比小军先爬到竿顶,则小明克服重力做的功W1与小军克服重力做的功W2,则W1 W2;小明爬竿的功率P1与小军爬竿的功率P2相比,则P1 P2。(选填“>”“<”或“=”)
第17题考查惯性现象,但许多学生对于“惯性”这一B级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对于跑步急速停止人易摔倒的原因,不能准确应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而是运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运动的状态”写成“保持奔跑状态、保持向前倾的状态”;错别字多:第17题摩擦写成“磨擦、模擦”、将惯性写成“贯性”
18. 0.72
电脑以及网络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 多便利。如图8是某型号的笔记本电脑,使用时电脑必须 联在家庭电路中;用无线网卡上网是通过 传递信号的;为了散热, 电脑内都装有小型风扇,当风扇转动时,是 能转化为机械能。
图8
19.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特大旱灾,政府部门多次实施人工降雨,对缓解旱情起到一定的作用。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被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很快 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 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填物态变化名称)0.69
是一道常见题,但由于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不清晰造成失分,将“升华”答成“液化”,“液化”答成“凝固”。
20. 0.65如图9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1始终闭合。当开
关S2 断开时,灯L1、L2 是 联的;当S2闭合时,灯L2
会 ,电压表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20题,是对基本串并联电路的简单分析题,也是一道常见题型,但得分率也只有65%,说明学生对两种简单电路的基本特点没有掌握,对常见电路“短路、断路”的故障分析能力不强,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电学量的变化能力较弱。
图9
21. 0.66请根据要求作图:
(1)请在图10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2)请在图11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2分)请在图12中画出杠杆:①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 ②所受拉力F的力臂。
第21题做图题,常见题型,但得分率也仅有66%,原因在于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不规范不到位,马虎随便。具体错误为“光线画成虚线,线不直,光线没有标箭号,反射角画过大或过小,没有标反射角,N、S极判断正好相反,画力臂没有垂直或标错,重心位置画到支点或杠杆以外,重力示意图漏画”。
三、计算题(本大题3小题,共20分)
22. 0.5(4分)有一捆质量为8.9kg,横截面积为2×10-5m2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小红想知道这捆金属丝的长度,她选了一条同规格、同材料的短金属丝来间接测量这捆金属丝的长度,经测量得知短金属丝的长为1m,质量为0.178kg。求:
(1)这捆金属丝的总长度L;
(2)此金属丝的密度ρ。
23.0.51(8分)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海军陆战方队驾驶着水陆两用坦克通过天安门城楼时引起了小明的浓厚兴趣。他查阅到某水陆两用坦克的部分数据资料:水陆两用坦克的总质量为22t,履带着地总面积为4m2,陆地最大行驶速度为55km/h, 坦克以最大速度行驶时发动机的牵引力为3×104N。若该坦克在陆地上以最大速度行驶27.5km,g取10N/kg。 求:
(1)坦克行驶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
(2)坦克行驶这段路程牵引力所做的功;
(3)坦克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
24.0.44(8分)LED电视机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它具有节能、外型轻薄的特点。已知额定电压为220V的一台某品牌旧式普通电视机待机功率达 11W,而一台 LED55T18GP型号电视机的待机功率仅为0.1W。
(1)普通电视机待机时的电流为多少安?
(2)如果这两台电视机都待机20h,则普通电视机比LED电视机多耗电多少千瓦时?
(3)多消耗的这些电能若全部用来加热质量为 5kg的水,则水温会升高多少摄氏度?[水的比热容c=4.2×103J/(㎏·℃),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三道计算题的情境设置均来源于生活,比如第22题的估测金属丝密度的问题、第23题计算国庆阅兵式上水陆两用坦克对地压强问题、第24题计算LED电视机的节能问题,它们都需要学生从较大的文字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综合应用物理知识、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三道计算题的得分率分别为50%、51%和44%;学生计算题中存在以下问题:(1)数学计算能力差。对于的运算结果,等于“5、51或500”的还大有人在。(2)公式记错。(3)单位不统一。(4)不够灵活。第22题,不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等效替代的思想,不知如何入手;第23题所给的信息和已知量较多,学生便出现数据张冠李戴的现象;第24题,许多学生不懂得运用进行运算,而是走弯路用计算;对于热学计算,许多同学则不能准确写出公式并正确代入计算;计算题评卷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是放空不做的。
25. 0.8如图13所示,纸屑在发声的喇叭上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如图14所示,用吸管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可观察到两乒乓球 ;如图15所示的现象说明通电导体周围 。
图13
图14
图15
26. 0.54请同学们回忆下列的三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并完成填空:
(1)如图16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果在像A′所在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A′,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2)如图17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装置。为了观察到光在水
中是沿 传播的清晰路径,老师会在水中滴入几滴
牛奶;那么,为了观察到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清晰路径,则可以
采取的措施是 。
(3)(2分)用放在水平台上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物体的
质量。在添加砝码时,观察到天平的指针位置如图18甲
所示,当将砝码盒中的最小砝码添加之后,又观察到天平的指针位置如图18乙所示,那么,要准确测出物体的质量,接下来应当进行的操作是 ,直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
图16
第26题第(2)小题考查学生上课时是否认真观察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理解了“加牛奶或喷水雾”的目的,由于对实验平时缺乏认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做答。第26题第(3)小题,考查学生天平的使用,许多学生错答成“更换砝码、添加砝码、向左调游码、调平衡螺母”,表现为对整个实验情境所描述的实验过程不理解,对天平基本的操作训练不到位。
27. 0.66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
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倒入试管中,
塞上木塞,然后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19
甲所示,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
来,接着听到“砰”的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
(1)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温度计示数如图19乙
所示,则此时热水的温度为 ℃;
(2)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 (选填“大于”“小于”
或 “等于”)热水的温度;
(3)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乙醚的温度降低,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
变乙醚内能的。
第27题,对于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学生只是记住了“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的名称,却不能结合试题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错答成“热传递”。
28. 0.66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它来省力。小明想探
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于是他找来木块A、长
木板B、三个高度不同的圆柱体C和一把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实验装
置如图20所示。
(1)除上述器材外,小明要完成实验还需要的一种器材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拉动木块,使木块做 运动;均速
(3)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则第3次实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
(4)分析比较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斜面越陡, 。
实验次数 斜面倾斜程度 木块重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的拉力F/N 木块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m 斜面的机械效率η
1 较缓 5 0.2 3.3 0.5 60.6%
2 较陡 5 0.25 3.8 0.5 65.8%
3 最陡 5 0.3 4.2 0.5
29. 0.66小华想测一只标有“2.5V”的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
(1)请你在图21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 (选填“左”或“右”)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电流过大,保护电路;
(3)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且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的示数却很大,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4)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某次测量时两电表示数如图22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为 A,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V,此时小灯泡的电阻 Ω。
审题不认真,连线漏做
30.0.42课堂上老师出示了“塑料棒、铅笔芯、玻璃棒、铁线”四个物体,要求同学们先判断出哪两个物体属于导体,然后用下列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这两个导体电阻的大小。
实验器材有:电流表、电源、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四个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
(2)(2分)请在右边的虚线框中画出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3)(2分)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方法: 。
第30题是一道拓展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器材对两个导体进行电阻大小的比较。从评卷中看存在以下问题:(1)受课本原实验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没有电压表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地要测量出两导体的具体电阻,说明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严重,思维不够灵活;同时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遇到比大小就只能通过数值的大小的方式来比较,没有学会用定性比较的方式,同时转换思想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不到位;(2)相当部分学生不知道用规定的符号来画电路图,在电路图中出现实物元件的大有人在。(3)许多学生审题不认真,试题明确告知要求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电路,许多同学在电路中却出现了滑动变阻器、灯泡等器材;试题要求比较大小,许多学生的实验却在做判断是否是导体的工作,探究目标不明确,探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不正确。(4)语言表述混乱。本题得分率0.42,可见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薄弱。
本道题属开放性题,答案很多,试题较难改,评卷效度降低;同时要求学生画元件不在同一电路出现的电路,在能力要求上较高。
学习福建省2010年物理科中考评价报告
项目
试卷 题量
(小题) 试卷长度(码) 题型(分)
选择 填空、作图 实验、探究 计算 其他题型
福州卷 32 6 28 15 30 20 7 / 阅读、简答
厦门卷 33 6 24 24 / 填空 22 20 4 / 简答;6 / 作图
宁德卷 35 6 28 18 / 填空 28 20 / 综合 6 / 阅读、作图
莆田卷 31 6 20 30 30 20
泉州卷 32 8 40 10 28 18 4 / 简答
漳州卷 35 6 28 22 28 14 8 / 问答
龙岩卷 34 6 30 16 30 25 / 综合应用
三明卷 30 8 30 22 28 20
南平卷 34 6 24 27 25 20 4 / 简答
能力
试卷 识记能力 理解与简单应用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
福州卷 22分 42分 28分 32分
厦门卷 26分 36分 24分 26分
宁德卷 76分 9分 28分
莆田卷 21分 65分 26分 28分
泉州卷 28分 26分 18分 28分
漳州卷 40分 28分 32分 26分
龙岩卷 23分 41分 11分 25分
三明卷 33分 17分 22分 28分
南平卷 27分 25分 25分 23分
表3 2008、2009、2010年成绩对照表
项目
试卷 难度值 及格率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福州卷 0.74 0.61 0.58 75 % 57 % 54 %
厦门卷 0.62 0.63 0.61 58 % 59 % 58 %
宁德卷 0.65 0.61 0.62 62 % 57 % 55 %
莆田卷 0.62 0.55 0.55 55 % 48 % 45 %
泉州卷 0.71 0.71 0.66 73 % 71 % 61 %
漳州卷 0.51 0.64 0.62 45 % 59 % 60 %
龙岩卷 0.64 0.59 0.60 60 % 52 % 53 %
三明卷 0.68 0.67 0.64 71 % 71 % 60 %
南平卷 0.70 0.64 0.67 68 % 59 % 62 %
1.灵活、巧妙、多角度考查知识与技能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各地试卷的共同特征。有不少题材新颖、情境亲切自然、设问灵活巧妙的好题,且素材的选取丰富、广泛,有的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有的来源于社会热点,有的来源于高科技,体现了物理生活化和生活物理化,真正落实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以下列举其中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试题。
例1 (厦门卷第17题)图11
如图11所示,“和谐号”动车经过杏林公铁两用大桥时,乘客觉得“隔壁”的公路桥飞快后退,是以 为参照物的;铁路桥为直线形,而公路桥呈“M”形起伏,形成高低落差,这样动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来的汽车造成眩光影响,这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
图11
例2:
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倒入试管中,塞上木塞,然后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19甲所示,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来,接着听到“砰”的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
(1)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温度计示数如图19乙所示,则此时热水的温度为 ℃;
(2)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的温度;
(3)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乙醚的温度降低,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乙醚内能的。
例3:图18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象征中国精神的“东方之冠”——中国
馆。它呈拱斗型,巨大的钢结构由四根核心筒巨柱支撑,矗立在超
大面积的地基上。请问为什么要建超大面积的地基?
图18
2.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已成为各卷命题者的共识。今年各卷设计的大部分探究试题都能从实际问题出发,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等科学探究能力,力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在各卷中都出现不少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创新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和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力求通过改造与创新,深入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同时对教学中重视教材和用好教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面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试题。
(龙岩卷第30题)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
G动/N 钩码重
G物/N 钩码上升高度
h物/m 直接将钩码
举高做的功
W有用/J 动力
F动/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
S动/m 使用滑轮组动力做的功
W总/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1 0.53 1 0.1 0.1 0.7 0.3 0.21 47.6 %
2 2 0.1 0.2 1.1 0.3 0.33 60.6 %
3 4 0.1 0.4 2 0.3 0.6 66.6 %
(1)请你在图18中画出本实验的绕绳方法。
(2)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 (填“相同”或“不同”);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额外功变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   。
(3)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目的是为了 。(填字母)
A.减小摩擦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4)由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推断: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跟物重均有关。
图18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自然贴切,试题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增强
各地试卷在素材的选取上都能关注社会性、科技性和本土性,如以世博、动车、本地社会发展的热点事件等为素材来设置试题,旨在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物理知识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意识,渗透STS教育。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习惯,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今天不少地市的试卷在此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和精彩,下面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试题。
(厦门卷第25题)
上海世博园采用了一种不用电,而是用水来调节温度的江水源空调。江水源空调系统用水泵抽取黄埔江的水,利用江水与世博园室内空气的温差实现制冷制热,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1)用江水来调节温度主要是利用了水的哪一种特性?
(2)从热传递的角度解释江水源空调为什么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莆田卷第13题)
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办法之一是用石块敲击铁管,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且传声效果好的道理;但在发生矿难时,被困地底下的人不能用石块敲打铁管,这是因为用石块敲打铁管时,通过 的方式增大了它们的内能,可能会碰出火星引起瓦斯爆炸。
(厦门卷第12题)酒精测试仪可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图8是它的原理图。图中酒精气体传感器电阻的倒数与酒精气体的浓度成正比,如果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那么
A.传感器的电阻越大 B.通过传感器的电流越小
C.传感器两端的电压越大 D.电压表的示数越大
(南平卷第32题)节能问题已成为社会一大热点。上海中学生慎悦发明一种新型节能锅,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被中外专家评为金奖。专家鉴定比较实验发现:在煮等量的绿豆时,节能锅消耗的煤气0.2 m3,普通锅则为0.3m3。求:
(1)煮等量的绿豆,节能锅比普通锅节省的煤气质量是多少?(ρ煤气=0.6 kg/m3)
(2)如果将节省的煤气用来烧水,煤气放出的热量有一部分被质量为3kg的水吸收,
使水的温度升高50 ℃,问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c水= 4.2×l03 J/(kg·℃)]
学生学习存在问题:
1. 基础不扎实
对基本概念、原理、性质、规律等理解不透彻、不到位、掌握不牢,没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运用相应的概念、规律等作答。
2. 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对新情景下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能力较弱,特别是对文字、数据和图像等信息的分析能力较弱,对全新物理情境缺乏分析与提炼,对于现象与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建模,解题思路单一,对图像表示的意义不理解,不善于透过物理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3. 实验、探究能力较弱
实验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够扎实,物理思想和方法实质性的理解不到位,开放性思维能力不足,折射出教学中对动手实验和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等重视程度不够。
4. 数学运算能力弱
数学运算能力差,表现在:单位的换算能力差,数值计算能力差,不能将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其他科中加以灵活应用。
5. 审题能力弱,表达能力较差,解题不规范
物理情景分析不明,物理过程不清晰,无法抽象出物理模型;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差,词不达意,物理关键字、词出现错别字;解题过程中不写公式,乱用公式,公式变形错误、公式中的物理量混乱,乱用单位、错代物理量,计算结果不写单位、单位错误等,作图规范较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战略主题
1.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
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
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
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
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义务教育
1.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开足规
定课程。
2.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
眠时间。
3.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
乐成长。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
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
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
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读:
1.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2.课堂教学效果要好,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锻炼和发展兴趣爱好,促进
学 生全面和谐发展
高效课堂是学生减负的重要保证
如何使复习课教学做到高效
1.要认真学习研究课标和省考纲
要进一步明确考点和考点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要明确哪一些考点是必考的重要考点,复习时要突出重点,突出对重要概念和规律的复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研究各种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
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策略或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复习课的效果。复习时,会涉及单元复习、专题复习、试卷讲评、习题讲评等课型,对于每一种课型都有其一定的模式,
一轮单元复习:先知识梳理形成网络后例题练习,也可边讲边练;可以是教师引着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也可以是学生先看书后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网的建构。
试卷讲评:有的是考完便发评分标准,有的是讲评时再对答案;有的是针对错题讲,有的是归类来讲,有的是拓展开讲。
习题讲解防止:
(1) 教师超前提示,扼制学生思路
(2) 教师一人包办,限制学生参与
(3) 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受益不深
(4) 教师就题论题,忽视解题后的反思
(5)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注重了学生表面上和形式上的参与
总之,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丢失,学生能力的训练不能忽视。
3.用心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备课是一项常规的重要的教学工作,但复习课的备课却是常被一些老师弱化的一个细节。有一些老师对新课教学的备课比较认真,但对复习课教学的备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复习课只是梳理旧知识、做做练习、讲评讲评题目而已,因此备课往往不够重视,造成复习课教学效率不高,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复习课备课跟新课一样要做到以下几备:
备复习目标——三维目标
第一轮复习是对课本知识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归纳,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升华,更是对学生学好物理信心的一次重建。因此,每一节复习课教师都应努力强化目标意识,并基于这一系列的目标去思考和进行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能力的基础
要求做到依据大纲、教材,全面复习并突出重点,第一轮复习不留死角,决不挂一漏万;对于知识的复习要分清主次和轻重,不可平均用力;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的复习一定要让学生加深理解,落实到位,防止炒夹生饭。
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复习的过程,是让学生再一次体验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过程,教师要注意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以达到理解知识,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树立 “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指学生复习过程中所   
表现出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学习的
毅力,乐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对所要复习内容的兴趣、参与学习
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去复习
旧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注意经常性地强化学
生的学习动机,多正确引导、多关心鼓励,保持学生对物理学
习的积极情感;要鼓励学生提问并要耐心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
题,要不断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问:你今天走近和关心后排生了吗
备教学手段——提高直观度和课堂容量
上复习课,许多老师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本书,外加一本练习册,基本不重视教学手段的准备和应用。
基本的教学辅助工具——尺规、小黑板、彩笔,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注重多媒体应用.
备教法与学法——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学会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复习,以最大限度提高复习的效率。
1.有意义、启发式的讲授法
2.问答法——个别提问与集体回答相结合;思 
      考提什么问题,提问什么层次的学生
3.自学——导读提纲(学案)
4.讨论法——哪些问题适合讨论
5.练习法——随堂练习
6.上台板演或讲演法
备练习:练前抓选题-----有效训练的前提。
给学生的练习,要求教师要自己先解一遍,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恰当的、适量的题目给学生,并考虑是否分层次给题。超纲的、过难的、甚至错题会让学生为此无为浪费时间。练习要立足基础,重在通过基础题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领悟基本的解题方法。
备教学过程——施教的蓝本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它体现的是教师把握大纲、教材和进行创造性设计的专业素养,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一份好的教学设计等于成功教学的一半,它是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以使复习课的结构达到最优化,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一节好课的标准》
特级教师叶澜 :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三维目标落实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容量恰当,面向全体,各有所获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思维和情感的真情投入
  
  总之,复习课的备课不会亚于新授课,一定要下功夫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① 课堂管理(外在要求)(秩序、规则):管理是任何成功有效教学的保证;
② 目标清晰(内在要求)(目标教学):目标是任何成功有效教学的前提;
③ 活动有序(过程要求)(程序、流程):程序是任何成功有效教学的特征。
4.抓好课堂管理
在复习中树立几种观念:
系统观:有计划、有目标,每轮复习既有相对独立的复习
任务,但又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基础观:重基础、重理解、重基本方法。
学生观:目中要有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要充分挖掘 
    和体现。
质效观: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要努力思考如何低投入  
    高产出,苦干不等于蛮干,时刻思考有效性问 
    题,讲了不一定会,没讲到没练到的也不一定
    就不会,关键是学生能力真正提升了没有。
  
共勉:
有心教学——有序教学——有效教学——用情教学
目中有人——心中有纲——课中有标
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过程在优化—关键在落实
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谢谢你的聆听!
祝各位幸福安康!2011年三明市初中物理学业考试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应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利于高中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
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减轻学业过重的课业负担,稳步推进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着力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与人文价值立意,多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命题依据和原则
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省考纲以及现行教材。
原则: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学
会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2.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
3.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素材应自然融洽地联系学生实际,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试题和“机械性记忆”试题。
4.探究性: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
手,立意于能力,侧重考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知识化、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
5.开放性:重视开放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设计适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确保学生发挥其真实水平;试题及评分标准要科学、严谨,杜绝出现科学性、技术性的错误。
三、试卷结构
1.试题:8码,答题卡4码,阅读量:3500—4000字
2.总分100分,不设附加题,考试时间:90分钟
3.题数:32题左右
4.难度:0.60-0.65
5. 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约:力(40%)电(35%)热(12%)光声(10%)综合(3%)
6.各题型的分值
选择题(18题,36分);填空与作图题(20分);简答题(4分);计算题(16分);实验与探究题(24分)
改革的意图:
1.提高及格率(取消附加题)
2.便于网上阅卷
3.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
4.从能力测试的角度思考
题型说明:
1.选择题:增加选择题,便于机器阅卷,有利于控制难度。高考选择题比例:40%。全省泉州为40分。
2.填空与作图题:减2分,变为20分,这种题型在实验题中也大量出现。
3.简答题:增设问答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探究、解释、说明、解决社、会生活和实验或自然中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理由:从九地市试卷分析看,7个地市设有简答题,从功能上看:问答题的问题的由于往往来源于实际生活和实际的实验现象,因此它具备原始物理问题的特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解释实际问题,能有效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今年简答题的考试要求(中档偏易)(可以是考纲中B级考点,也可以是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且较容不得易的A级考点,涉及的现象或问题也是学生熟悉的。),对于简答题的复习,第一年是平稳过渡,因此教师不必太过在意和恐慌,无为地去猜测或做大量的训练,其实只要做适当的训练和方法上的指导就可以,重在教给学生如何将知识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如何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做到文字叙述的简约明了即可。
B级考点(考纲所列):
1.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3.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5.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6.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7.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8.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9.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0.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1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1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3.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1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15.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16.理解机械效率。
17.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18.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19.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0.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计算题(共2题):不再限制于专项计算题中,同时在填空题与计算题中适当加入简单的定量或字母的计算或定性分析,使得考查计算的方式多样化;电学计算题不拘泥于单个电阻的计算,可以是简单的串并联计算,计算题做到分步且有梯度,适度降低计算量。
5.实验探究题:用于考查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对实验测量原理的理解,对物理问题的假设、设计、实验和证据分析、对科学方法理解和应用;实验不强调覆盖面,强调相关能力以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的切实考查,分值减4分,并不会削弱实验能力的测试;基于基础达标与能力考查的要求,仍坚持做过的实验和没做过的实验相结合的考查方式。科学探究技能考查,可以在一个题目中只体现考查一种或二种探究技能,不提倡考查完整的实验探究。
总之,结构和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但总的难度与往年的试题保持连续,并适度提高及格率。
附加说明:
1.仍遵循难点分散的原则,不搞压轴题;
2.难题不难在繁杂的数学运算和超能力、超要求上,而是难在从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等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3.文字叙述题总分值力争控制在8分以内。
4.适当减小计算题的阅读量和计算量,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计算题要适当减小条件反射式的机械记忆套公式现象,切实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放性试题坚持收敛式开放,开放题控制在3-5分,便于阅卷。
6.坚持以自编自改的新情境题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公平性,防止学生“能力技能化倾向”。坚持体现“形在课外神在课内”的命题思想,引导教学重视平时的教学,重视课本的使用。
7.坚持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科学方法的隐性考查,科学方法也不应被知识化。
8.适当考虑初高中衔接。
9.体现情感教育渗透: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高新科技、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
二O一一年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