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物图片,知道动物是形形色色的,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
2.在猜谜、模仿等游戏活动中,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科学学习的乐趣。
4.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动物。
难点: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动物音频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你们看看都认识它们吗?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它们虽然每个名字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却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学家把它们都叫做——动物。(板书)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于动物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后期准备的多种动物,有比较常见和少见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搭配不同的动物给学生进行观察。]
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一)认识动物的外形特征
1.老师还带来一个动物请看,有头无颈,颈在哪里?指一指,这个动物有这个部分吗?
2.有眼无眉,谁能解释下?
3.无腿能走,这句告诉我们什么?
4.最后一个提示,有翅难飞,谁读懂了?哪个动物符合这四点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下。师小结:板书(外形)这些都是鱼的外形特征,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外形特征。
(二)认识动物的声音特征
1.还有些动物也想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不过他们都有点害羞不肯露面,小朋友们听他们的招呼声来了,你认识它们吗?(播放动物叫声)
2.你还会模仿哪种动物的叫声?
3.生模仿。
4.板书:(声音)
(三)认识动物的局部特征
老师发现我们班小朋友对动物特别了解,所以下面出场的动物有难度了,瞧,这个动物只露了一双眼睛,你看出是谁了吗?
1.大熊猫,你根据什么判断的?
2.继续看,犀牛的角是他最具特点的地方。
3.蜥蜴。
4.看脚,是什么动物?刚才认为是鸭子的同学有想说的吗?鸭子和鹅的脚一样,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局部确实长的类似,长这样脚的动物还有,海鸥和大雁,所以科学家把这样的脚叫做蹼。
5.过渡:通过局部判断动物小朋友们也能做到。老师来考考你,有四张动物碎片,你能看出几号和几号是一种动物吗?拼不出完整的动物,你判断是什么?你通过什么判断的?通过皮毛也可以认识它。(板书:皮毛)
6.16个动物的碎片,其中每4张是一种动物的,无法拼出完整的动物,请你找一找,并且推测下是什么动物?
7.生汇报。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观察进行提炼,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抓主要特征去观察一个物体会比较快速和精确。]
(四)尝试表述一种动物
1.每组都有个动物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不要让其他组知道是哪个动物,请你们 小组用自己的方法来让大家猜一猜。
2.生小组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让每个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从自己角度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进行展示和交流。]
3.师生小结:动物的特征还有动作、食物、居住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如果只是通过一个方面的观察,很难准确的做出判断,所以只有多方面的观察,尤其是对物体显著特征的观察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
三、认识动物与非动物的区别。
1.比较动物与非动物的区别。
出示:一个会动会发声的玩具动物。问:这个是动物吗?为什么?
2.结合动物喂养图了解动物会繁殖、要营养。
3.结合动物生长过程图了解动物会生长。
4.师小结:地球上目前已经发现超过150万种以上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各自的特征,正是这些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动物与我们人类组成地球这个大家园,所以平时同学们要注意爱护和保护好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各种动物都有自己本身的不同特征,但是动物们也有一些本质相同的特征,认识到对于动物的判断不能只局限于外形和动作上。]
四、拓展与延伸
1.我们学校里有些什么动物呢?
2.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动物朋友,老师找到了2种,课后你也可以去找一找,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能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利用起来,真实的去观察动物,在观察中收获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习正真发生?如何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我们目前科学课中存在的教学难点。本课就如何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做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通过活动让学生尝试从各种方面去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各种特征。
认识动物的各种特征,说起来容易,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表现出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会没有学习或者参与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从活动入手,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小游戏,如听音辨动物、看动物碎片猜动物、动物碎片拼图、你说我猜,在这些活动中把动物的外形、声音、皮毛、动作、食物、居住环境等特征融入其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到我们就是这些从这些方面来认识某种动物的。
其次,找准本课的核心概念,设计教学。
本课虽然课题是《形形色色的动物》,看似是认识动物的各种特征,但其实本课的核心概念还是应该是生命体的特征。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把落脚点和重心放在此处。学生对是否是真正的动物判断的前概念表现在,会动的、会叫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先出示普通毛绒小狗,学生会很快说它不会动、也不会叫所以不是真正的动物。接着,我再出示电动的毛绒小狗,既会动又会叫,引导学生思考它是动物吗?学生这个时候就会意识到,它还不是动物,它是否是动物和是否会动会叫无关。继续让学生思考,这时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了,那到底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动物呢?学生开始了抛开前概念的下一步的思考。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思考生命体的特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问题1:毛绒小狗哪里来的?真正的小狗呢?引发学生想到动物会生宝宝。问题2:看动物妈妈养育动物宝宝的图片,你发现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动物生存是需要食物的。问题3:看大熊猫宝宝的变化图。引发学生观察到动物会生长。这样通过层层的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生命体的各种特征。
最后,在上完本课后,我还感觉到有些活动属于鸡肋,后期还要想到用更好的活动,或者是用其他的内容来替换。如,动物的碎片拼图活动。看似我们用不完整的动物图片让学生来拼图,提高了活动难度,但是其中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即便没有上过这课的一年级学生,他们也能完成活动,这就说明,活动没有体现价值。而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却不少。所以,反思课堂我绝得此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把它删掉,而把理解生命特征这个难点,再放大再让 学生多思考,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