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象
版
小
学
科
学
四
年
级
下
册
3、《探究燃烧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大象版四下册第六单元P73页
【教学目标】(1)独立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并做简单的分析。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燃烧需要的条件,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2)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3)接受防火安全教育。
【学情分析】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变量的控制,设计实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的条件,理解灭火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酒精灯、三脚架、纸片、煤、火柴梗、布条、石头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
1、教师谈话:说到燃烧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它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从我们的祖先学会用天然火烤熟食物时,火就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了。火的利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类的文明向前进了一大步,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火使用不当,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观看。
3、师述:这是1987年5月6日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原始林区发生的特大火灾,给国家造成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老师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起火灾发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生:有人不小心丢了火种······
生:长期干旱······
师:同学们的猜想很合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第三课《探究燃烧之谜》
。
二:猜想与实验
1、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大火之后森林中留下的只有什么?(漆黑的山石)火灾为什么会烧毁树木、花草、房屋,而留下了山石?可能原因有哪些?
2、四人一小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花草、树木、房屋能燃烧。
生:山石不能燃烧······
3、师:说得不错!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结合对起火原因的猜想,说一说燃烧需要的条件?
4、学生大胆猜想。
5、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刚才,同学们对起火的原因和燃烧需要的条件做了大胆的猜想,那么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今天我们不可能到现场去调查研究,但可以用身边的物体做模拟实验来揭开燃烧的秘密。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有哪些?这些物品与火灾现场事件中的材料有相像之处吗?
6、实验要求:用纸片、煤、火柴梗、布条、石头等物品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把过程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7、教师实验:给纸片、布条、火柴梗、煤、石头点火,结果发现纸片、布条、火柴梗、煤都能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不过煤较之纸片、布条、火柴梗较难点燃。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
8、教师总结:燃烧的第一个条件:该物质要能燃烧。(即有可燃性)
9、教师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结束,教师提示:手帕和酒精都有可燃性,那么为什么酒精燃烧起来了,而手帕却没有燃烧起来?学生猜想······
10、学生汇报猜想结果······
11、教师总结:燃烧除了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外,还需要温度达到该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即该物质的着火点)教师说明:不同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可能不同。煤之所以难以点燃,就是因为煤的着火点比纸片、布条、火柴梗高。
12、教师实验:熄灭酒精灯。问:为什么向酒精灯盖上灯帽,就可以使酒精灯熄灭?
13、学生思考······
14、教师解释:原来向酒精灯盖上灯帽时,使得燃烧的酒精不能接触氧气,故而熄灭。
15、教师总结:可燃物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是需与氧气接触。
三:科学自助餐:遇到火灾怎么办?
1、在我国,国家明令禁止学校、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扑灭火灾的行动。作为一名小学生,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2、学生阅读课本75页的内容。
3、学生交流:
(1)拨打火警电话119
(2)当火苗逐渐向你逼近时,可以穿上浸湿的不易燃烧的衣服或裹上浸湿的毯子,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曲身前行或爬行逃生。
(3)一般可燃物燃烧可以用水扑灭,但油气类失火不能用水扑灭。
四:拓展活动:自制“灭火器”
提示:在火灾现场,我们经常看到消防队员使用灭火器。下面老师教同学们亲自制作灭火器。可在盛有汽水的汽水瓶口接通一根橡皮管,然后摇动汽水瓶,就能产生二氧化碳。这样,一个简单的“灭火器”就做成了。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燃烧之谜,了解了燃烧必要的条件,懂得了灭火常识。其实自然界中很多事物和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究,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能主动地融入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也从中悟出人类与大自然相处之道,以得到和谐共处,享受大自然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福祉。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了,下课。再见!
【板书设计】
3、探究燃烧之谜
燃烧的条件:(1)是可燃物
(2)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
(3)与氧气接触
注意:三个条件缺少之一,都不能燃烧起来。
【教学反思】
1、同学们对燃烧是熟悉的,也知道它的一些应用,但对于燃烧还需要条件,知之甚少。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他们懂得了燃烧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并了解了与之相反的灭火的原理。
2、这堂课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与科学实验中,因此讲解起来比较省劲,学生也容易接受。但我认为毕竟是小学生,知识有限,有些名词理解起来较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知识的铺垫,尽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明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