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洛南县三要中学 杨建辉
教材分析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在西方侵略者的打击下认识到自己的落伍,开始艰难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正是近代化探索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的探索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教材由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当时的代表人物及其发起者提出的口号“自强、求富”到洋务运动兴办的工矿企业,乃至最终理想的破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努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本身局限和失败的深层原因!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败后的危难时刻对洋务运动失败总结的双重效应下产生的。通过学习,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除了有洋务派的救国激情外,更多了深邃的思考和动员宣传,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总结下的近代化探索,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两次运动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毕竟迈出了近代化的探索第一步。在学习的过程,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更要体会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激情和为真理而用于献身的精神!因此,学习本课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注意历史规律的总结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即对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作用。
教学设计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它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也是缺乏先进阶级和先进理论指导的失败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设计多种场景、题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归纳基本知识及其内在规律,使学生自主探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应怎样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任务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年龄眼界窄的实际特征,加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又同属近代化的探索,其兴起原因、失败原因都有其内在的共性,因而在教学中,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原因、失败原因的归纳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多做一些讲述性引导。但在的原因归纳时则应以学生自主归纳为主。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洋务运动”重点应放在洋务派兴建的主要工矿企业和口号的对比分析上;“戊戌变法”的重点则应在先进人物的爱国精神学习上。总之,学生的自主归纳、分析、总结应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应夹杂适当的多种形式的表扬激发学生的激情,通过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加强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史学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兴起的原因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理解并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掌握领导“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以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为救国而舍身成仁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道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求富”。了解洋务派开办的工矿企业及其作用。
知道开始的标志——公车上书。
通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活动及其创办的各类报刊,理解其政治影响。
知道“百日维新”的过程及变法内容。
知道“戊戌六君子”就义过程,理解他们为舍生取义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对那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基础知识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对一些历史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只做适当的启发,由学生自主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通过对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兴起的原因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近代化探索的艰难曲折,使学生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自小就肩负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兴起的原因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为什么洋务运动取得了成就却依然是一场失败的探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
(1)图片:西方的蒸汽轮船、新型纺织厂、虎门炮台、吸食鸦片图
(2)图片: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南京静海寺警世钟
(3)图片: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新民号轮船、北洋水师军舰模型、汉阳铁路
(4)图片:康有为铜像、梁启超像、公车上书记、《强学报》、《国闻报》、《时务报》
(5)影视片断:《戊戌变法》
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图片“西方的蒸汽轮船”、“新型纺织厂”、“虎门炮台”、“吸食鸦片图”
对比出19世纪末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引发学生的好奇。再展示第二组图片“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南京静海寺警世钟”提出问题“面对侵略中国怎么办”?从而到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从“自强”到“求富”
<一>学生自主阅读归纳
请阅读第一、二段说说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教师引导小结并得出结论:
原因:
1、在镇压农民起义和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耳闻目睹西方船坚炮利的威力,深受刺激。
2、为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
自主阅读,回答问题:
1、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是什么?
2、中央机构是什么?何时设立?代表人物有哪些?
3、洋务派都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成果?有何作用?
<二>教师引导小结并得出结论:
1、口号:前期:师夷长技以自强 后期:求富
2、总理衙门、1861年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军用企业、民用企业、三支海军(详见图表)(运用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成果图)
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了近代工矿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使中国的军事力量有所改变。
合作探究
1、阅读32页最后两段说说洋务运动的作用。
2、结合其口号、目的说说这次探索是否成功了?
史料延伸与合作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失败原因
运用多媒体出示补充材料:北洋水师在建成之初,所购军舰之精,堪列首位,规模之大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但后来却军纪涣散、更新迟缓。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北洋水师的相关资料,探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问题:请大家阅读第32页小字内容,结合材料请大家探讨一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引导小结并得出结论: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重视“练兵制器”,不愿意改革封建体制,同时企业管理也存在许多弊端,无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难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成为必然。
1、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2、结合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想想中国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戊戌变法
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给中华民族以极大的刺激,也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2、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
3、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教师引导小结并得出结论:(略)
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序幕
(多媒体展示图片::康有为铜像、梁启超像、《公车上书记》)
时间:1895年5月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扩大了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 幕,变法思想迅速传开。
宣传新思想
用多媒体展示维新报刊:《强学报》、《国闻报》、《时务报》
戊戌变法过程(学生快速阅读归纳基本框架知识)
多媒体播放影视短片《戊戌变法》
1、请阅读34、35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百日维新的过程。
2、找出戊戌变法的时间、标志、内容都有那些?
3、戊戌六君子知道是谁?
交流与合作(课堂讨论并预习下节内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读35页材料,说说你对谭嗣同舍身就义的见解?他的死是否值得?为什么?
2、你认为维新变法失败原因有哪些?(可在课后查阅资料)
3、中国如何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完成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教师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说原因。多对学生的答案予以肯定,以激励促上进。)
课堂小结:(略)
结束语:(课后作业)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艰难起步的,从单纯学技术的洋务运动到学制度的戊戌变法都失败了,但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步伐却不会停下!如何才能完成民族自救?思考之余请 预习下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