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韩愈
师说
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
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
黎,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
其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
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
25岁中进士,后任国子博士、兵
部侍郎、吏部侍郎、潮州刺史等
职,中间几度被贬。
韩愈(768~824)
作者简介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
韩潮:韩愈
苏海:苏轼
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苏辙
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例《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说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疏通文义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出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随他,把他当成我的老师;出生在我的后面,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
我学习道理罢了,那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知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
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
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
近乎谄媚了。”哎!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
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
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
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整体把握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
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
劣风气。
分析课文
阅读第一段
1.面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韩愈对于从师学习的观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2.这是否与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相矛盾?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3.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分析第二段
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个中心论点的?找出第二段中与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质疑交流,合作探究、互动学习)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当时的社会陋习是“耻学于师”。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圣人无常师。
2.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圣人无常师
请教于郯子
学琴于师襄
访乐于苌弘
问礼于老聃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孔子
行
言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作者赞扬李
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
李蟠倡导从师。
分析第四段
写作缘由
李氏子蟠
好古文
通习六艺经传
不拘于时
贻
行古道
师道之
不传
赠李蟠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
巫医乐——士大夫
师百工
圣人无
常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开门见山)
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
正反对比
“耻学于师”
“其智乃反
不及”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小结
批判陋习
倡导不拘于时行古道
归纳主题
本文是韩愈的一篇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主
旨在论师:确定了“师”的概念,强调了老师的主
导作用,明确提出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
也”,强调学必有师;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
耻相师”,批判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
问题探究
文中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
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
义。
尊师重教
写作特点
1.整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
错落有致。
2.顶真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3.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句式灵活多变
韩愈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讨论
运动场上出成绩的运动员,他们的教练也跟着成名了。舆论界就大肆吹鼓某某教练用什么什么方法,造就了某某人不平凡的运动生涯。而我却质疑,如果那些教练真的如此神通广大,就可以不断地重复培养许多人才。
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
然而事实却相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显赫一时,他的教练也跟着出名,如果说是教练重要,那么第二、第三个朱建华就会相继脱颖而出,但是现在还没显现。再说中国足球队,如果说教练最重要,那么请一个世界顶级教练就能扭转乾坤吗?回答是目前还不行。刘翔,堪称世界飞人,他的教练孙海平能否复制另一个刘翔,我们将拭目以待。
再看,为什么重点高中、大学总是能培养高才生?不可否认,那里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都十分强大和完备,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学生的缘故,你想,同一个班级,同一些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同?再说,进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其成绩都是在一个较高的分数线上,这些学生本身的素质就很高,当然容易培养。重点高中、大学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那些重点学校敢招收多少分数线以下的学生,然后培养出许多高才生,那才能让人信服。
小结
教练也好,学校也好,第一是选择人才,第二才是培养人才,学校按分数线录取学生是最好的例子。事实表明,高徒出名师这一理论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