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专题:发展必由之路-
近(现)代化
原标题: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京沪港澳台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其最新完成的2016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总体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有11个地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其中香港、澳门、北京、台湾、上海5地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另23个地区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但当中20个地区已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
3.内容: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4.实质: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5.前提: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一、近代化的含义
1.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
2.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二、中国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是在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下的一种自发的反应,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清政府的“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③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4、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化的时期。
③思想上:1957年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④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二)、中国近代化的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1、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武器装备近代化的“新军”。
2、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
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此后,经过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行政机构被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的行政机构所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此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进一步完善。
3、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始建立新式学堂,并且开展留学教育。
戊戌变法期间,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废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鼓励留学教育。虽然,上述措施大都被废除,但它们还是冲击波了旧的封建教育体制。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此后,中国出现第一次近代以来留学高潮。留学生在国外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完善的近代教育体制。
4、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迈上了新的台阶。
中国经济近代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②原因:a、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分解c、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等
③代表企业:(二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知识拓展】
④特点:a、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b、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⑤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发展,是中国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b、主观上: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①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因)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
②概况: a、新建厂矿六百多家,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b、“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c、涌现出张骞、周学熙、荣德生兄弟等一批著名实业家
③特征:a、主要是发展了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c、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束缚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6、进行改造:1953-1956年
①原因:私营经济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②特点:国家采取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③步骤: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到公私合营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④意义: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拓展】
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
(1)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
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
??????
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
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
;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2)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A、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作用在于;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
B、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C、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
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民主革命派?
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
其作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E、前期新文化运动?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
作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
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4)、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
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
个明显的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从的爱国和民族精神这其政治侵略服务
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三)、实现近代化下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间的关系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扫清了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实现现代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四)、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不利条件。
(1)资金条件:没有充足的资本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技术条件: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人才条件:只有经济开动的人才,缺乏能把握国际现代化大势和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思想条件: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两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勾结起来,扶植反动派作为他们的统治中国的支柱。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般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挫败中清醒过来,反而仍然愚昧无知,不思进取。
3、后天的不利条件。
(1)气管正确的道路: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然后延伸到重工业,工业化的同时,农业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中国的近代化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示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际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懒汉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斩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没有科学的决策:历届统治者都不得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由于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被缺少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而困扰。
(3)缺乏安定的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发展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面是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随着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趁早淡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在中国,直到1905处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
(5)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6)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是充当了不自觉的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合的。
1.(2020·福建龙岩二模·28)1861年咸丰帝批准了奕?等人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奏请,颁布“关防”(由临时派遣的官员使用,用长方形的官印),并规定其职责只限于通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已认识到外交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仍固守“天朝上国”传统外交观念??
D.重视处理庞杂的洋务事宜
热点预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设立总理衙门虽然负责通商但“关防”仍然用“官印”而非机构公印,仍然固守传统的外交观念,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的行为仍然是传统外交的表现,说明只是因为通商的实际,认识到了对通商事务管理的必要性而非对外交国际化认识到了必要性,排除A项;殖民地化指的是没有独立的决策能力,材料中中国的总理衙门是具有独立性的,并且中国近代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排除B项;材料中明确“规定其职责只限于通商”而不是庞杂的洋务事宜,排除D项。
2.
(安徽省淮北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表2
A.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
B.列强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C.英国投资增长速度始终领先
D.民族工业发展缺乏有利环境
A
3.(2020·临沂期中)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解析 根据材料“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可知,洋务企业在买卖环节并非完全脱离市场,也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洋务军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排除A项;“高度关注”,程度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排除D项。
答案 B
4.(2020·“皖南八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
B.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C.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
D.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19世纪后半期中国各种近代企业所占比重情况,不能说明甲午战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故A项错误;通过图示可知,外商企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绝大部分,在此种情况下,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会特别艰难,故B项正确;通过图示可知,外商企业在华投资较多,但不能推出其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故C项错误;图示没有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工业体系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B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 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和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书中主要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
6.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经过工业革命,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兰开夏成了棉织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
A.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
B.拉大了各地经济差距
C.导致传统经济的衰落
D.改变了经济地理面貌
D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完整解读材料解题。材料所述的是工业革命前后工业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工业革命前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工业革命后,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据此得出D项正确。A项没有完整理解材料含义,城乡经济发展与题意不符;B项中的“各地经济差距”和C项中的“传统经济的衰落”都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时间
大事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新思想的萌发
19世纪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1912~1919年
中华民国建立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20世纪20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国民大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
20世纪40年代
中共七大 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7.(2020·绵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材料描述了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在阐述中,要结合史实,说明近代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的失败,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积极探索革命道路,最终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意结合材料分阶段叙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抗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