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2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疫情中彰显大国制度优势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2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疫情中彰显大国制度优势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8 09: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点专题02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疫情中彰显大国制度优势
【热点回顾】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2019年,学术理论界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维度,推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研究,探索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方法路径;加强对国家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越是在艰难困苦和重大斗争的时候,越是能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深刻道理和巨大优势。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全国各地大批医务人员,迅速集结、驰援武汉;建设者日夜奋战,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也即将交付使用;人民军队高效投送疫情防控物资,抽组医护人员参加医疗救治;企业加班加点生产,疫情防控物资全国统一调度……显现了高超的指挥协调、统筹安排能力,强大的基础建设、物资调配能力,迅速的决策部署、动员组织能力。
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再一次让世界瞩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奇迹背后是制度优势。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把生产力要素集中起来,聚焦关键点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充分激发潜力,达到既定基础和条件约束下的生产力水平上限。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抗疫行动变成了全国上下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集体自觉。
【考点预测】
制度建设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在这次疫情中,不同于某些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高效的运作制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彰显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中国古代政治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民主政治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高考命题中还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预测2020年高考历史学科对于这一内容的考察集中围绕在古代制度建设方面,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进行考察,同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历程有可能也会涉及,但考察较少,多以选择题为主,难度较低。
【知识梳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战国时期起源
(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1)措施:
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2)影响:
①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北宋过分集权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统治机构的健全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健全了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6.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对中央官制调整,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屑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这样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3)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4)制定了《大明律》,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
(5)授权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言行。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6)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大兴文字狱,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
7.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1)雍正时设军机处,使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8.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与结束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的察举制
(1)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2)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2.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①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执行下去。
②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①完善;唐朝建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②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①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②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4)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考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5)科举制度的废除。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
1.分封制
(1)形成和演变: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利和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
(2)特点: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也要承担周天子所规定的义务。

(3)影响:分封后的诸侯国环绕周王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扩大到边远地区,从而扩充了疆域,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由于分封制维持了地方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因而当周王室势力衰微时,他们便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2.郡县制
(1)形成和演变:春秋后期郡县制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2)特点: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3)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行省制度
(1)形成和演变: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明朝虽废行省,设三司,但地方行政区划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
(2)特点: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3)影响: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与中央关系密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4.土司制度
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即设立宣慰司等机关,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司长官,可以世袭,但必须效忠于朝廷。明清时期经过“改土归流”,逐渐废除了土司制度。
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1.秦朝的御史大夫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一。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的刺史制度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取得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北宋的通判
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4.元朝的御史台
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5.明朝的按察司和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授权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不受司法部门管辖。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五、其他政治制度
1.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1)辽的“善汉分治”制度: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2)金的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3)后金的八旗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
2.加强对百姓控制的制度
(1)连坐制: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秦朝时,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
(2)编户齐民制:两汉时对百姓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3)保甲制度: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平时种田,农闲时练兵,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华北沦陷区实行保甲连坐制度,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国民政府在国统区也强化保甲制度,严格控制人民。
3.军事制度
(1)府兵制。
(2)募兵制。
(3)禁军制:北宋将各地方军的精锐之士都选入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
(4)更戍法和将兵法: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五、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③法律保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B、“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七、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⑵平反冤假错案。
⑶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⑷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八、“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 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2月20日)
(3)意义:
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
(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反国家分裂法》,为制止国家分裂提供法律依据
【重点剖析】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封建专制主义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两者之间的联系则是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于皇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需要用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国家机构统治人民、镇压人民、维护封建制度,同时它也能起到维护国家统一和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作用。但对不同朝代的措施又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如何理解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制度开始衰落。从政治上看,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君主权力强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君主专权的强化趋势必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从经济上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了农民对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从对外关系看,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评价
在中国明清之交,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
在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史上出现的封建盛世大都与帝王加强监察有关,如: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助其实现“大一统”。唐太宗大力提高谏官地位,对谏官之言,“虚己纳之;,从而实现“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亦重视监察官,开元十四年建立了“一台三院”,完善了唐的监察体制,因此当时吏治清明。而元世祖非常重视御史台的作用,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多次支持监察官对权臣不法行为的纠举,实现了“大一统”。
但是,古代监察官的作用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当一个封建王朝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一个王朝进入中后期,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甚至会催化吏治的腐败。如:东汉中后期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操纵监察官的任免,监察机关逐渐成为不法官吏胡作非为的工具;汉灵帝时,监察官竟把与宦官没有关系的26名勤政为公的地方官纠举弹劾。唐玄宗后期,由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御史直言弹劾的事例就很少见了。而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在监察机关内安插党羽,当时的监察院实际上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
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
有利因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
不利因素 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
THANKS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