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认识汉语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高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1)新课标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1.通过“汉外”比较进一步认识汉语。2.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3.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1.通过“汉外”比较进一步认识汉语,提高汉语运用的准确性2.了解掌握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3.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重:了解掌握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难: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会把我国语言和西方进行比较,因此要充分调动、引导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归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大标题是走进汉语的世界。学生对汉语比较熟悉,但是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本单元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本课在本单元像一扇窗户,打开汉语的世界,与中外对比,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3分钟(自己录制语音)在活动中指导;语言是植根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存本国语言文字的国家,接下来咱们走进汉语的博大和精深。
做中文等级考试试题第一部分:听力(播放自己录的中文等级考试录音)1.A在乎我自己
B我只在乎你
C你是否在乎我2.A赶上车了
B没赶上车3.A四舅
B七舅
C八舅4..真牙
B.假牙A小明B.小强
C.小红D.曹操第二部分文字题1、用毒毒毒蛇毒蛇会不会被毒死?2、今天下雨,我骑车差点摔倒,好在我一把把把把住了。3、校长说:校服上除了校徽别别别的,让你别别别的别别别的你非得别别的。4、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5、剩女产生的原因: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激发学生兴趣
、自主学习明确: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自主学习:什么是现代汉语?
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讲点拨:中英互译找出词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词的构造有什么不同?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表格分析比尔闹笑话原因(4分钟)探究汉语特点(10)语序、语音、语法、词汇三.英汉互译:
利用中外对比,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和归纳材料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汉语的特点。英汉互译,引导学生学生更好理解现代汉语特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价目标评分标准评分听讲情况(15)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长时间保持求知欲,有成功的感受15较认真听讲,学习过程有较愉悦,有成功的感受12部分时间认真听讲,能发言学习过程较愉悦9在老师的监督下能听讲,没有求知欲,感到学习枯燥3自评小组评练习情况25字迹工整,知识运用灵活25知识运用不灵活20能按时完成练习,但有少量错误15练习错误率高,不能按时完成10分以下小组评自评合作学习60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友好分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60听取他人意见,较友好分工合作参与小组学习50听取他人意见虚心,能参与小组讨论,但兴趣不高40不太虚心,不进行小组讨论,不发言30以下小组评自评
八、信息技术应用设计(针对学习流程中某个环节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细节,包括融入点、拟用技术、融合方式等)
在导入录了一段自己的语音,播放出来
九、教学反思
此次课程运用多媒体以自己找的中文等级考试导入,极大地调动学生兴趣,但是课堂的预设性太强,此外没有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