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
习
内
容
学
习
要
求
重点
难点
检测方法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鉴
应用
字词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癫狂(diān)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
√
√
√
√
A、B
句子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
√
√
√
√
C、D、F
段落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
√
√
√
√
D、E、F
主旨
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
√
√
√
√
C、D、E
语法
√
√
A、B、
修辞
对比,设问
写作方法
心理,细节描写
√
√
√
√
D、E、
文学知识
小说
√
A、D
斯蒂芬?茨威格
√
D
主要检测题型:
A、填空题
B、判断题
C、选择题
D、简答题
E、阅读分析题
F、欣赏评价题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写的是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故事较长,情节也较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文章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之展开的搏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当时牺牲的详情。所以基本上具备小说的三要素:典型情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传记小说来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三)教材前后联系
找出最佳途径让学生发掘材料,从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
(二)教学方法设计
1.长文短教,重点突破。2.注重发现,重抓积累。3.启发诱导,读写并举。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用多媒体播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骄人成绩。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爆炸、“哥伦比亚”号返航时解体的画面。播放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帮马峰时不幸遇到雪崩,5人遇难等画面。说明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悲剧,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
2.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3.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读一读,写一写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癫狂(diān)
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
馨(xīn)
温馨
赢(yíng)输赢
罄(qìng)告罄
羸(léi)羸弱
磬(qìng)钟磬
1、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2、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
风。
3、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5、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6、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7、忧心忡忡(chōng):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南极简介
★南极之最★
高原--------冰库--------世界“寒极”--------世界“风极”
二、独立自学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
★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复述课文内容。(提示六要素)
★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最后教师介绍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4、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时间、人物、地点、结局)
(讨论、提问、归纳:1912年3月,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5、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文中的哪一部分体现的(找主旨句)?有何作用?(点明主题)
(讨论明确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合作探究:
1、“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2、既是“悲剧”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勇士们的肉体悲壮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3、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
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
悲剧————
伟大
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
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
给人精神鼓舞
教师点拨: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着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至于一个人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政府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课堂小结:一部伟大的悲剧不仅需要表现巨大的痛苦,还必须表现对灾难的反抗。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在反抗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崇高。悲剧的宿命绝不能消除我们的人类尊严感。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它表现了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悲剧总是充满矛盾,使人觉得它难以把握。完善的悲剧理论必须包罗相互矛盾的各个方面———命运感和人类尊严感、悲观论和乐观论。?
第三部分
教学效果检测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拽(zhuài)出来??毋(wú)宁???坚持不懈(xiè)??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贮(zhù)藏???怏怏(yāng)不乐???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胆怯(què)??风餐露(loù)宿??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吞噬(shì)????羸(léi)弱???????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不可思议???徒劳无获???夺眶而出???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耀武扬威???姗姗来迟???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鲁莽大胆???语无伦次???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白雪皑皑???海市蜃楼???闷闷不乐
3.?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到了第二天,(???)吃掉一天的口粮外,(???)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答案:1.C.?胆怯(qiè)?风餐露(lù)宿??2.B畏缩不前??忧心忡忡??3.(1)虽然??但??却?(2)可是??除了??只能?(3)只有??才?4.A??5.C
练习及答案??
?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15分)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议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极,
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第一段“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中的“这样”指代____,“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中“它”指代_______。(3分)
2.第一段中的“海市蜃楼”比喻什么?为什么是“海市蜃楼”?使用这一比喻的好处是什么?(3分)
3.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3分)
4.选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3分)
5.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三)1.暴风雪的袭击和死神的到来
心中的海市蜃楼
2.比喻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祖国、亲人和朋友了。使用这一比喻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
3.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希望生还,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4.“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