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8410011988800热点专题3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小康
【练习】
1.(2019·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6)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
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
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
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
2.(2019·吉林长春三模,27)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遗产继承以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
B.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3.(2019·海南海口一模,17)罗斯福在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法令时说,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这说明该项法令
A.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
B.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
C.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
D.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
4.(2019·广东广州二模,33)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与工人斗争的诉求依次地表现为,在18世纪是“公民权利”,19世纪主要集中在“政治权利”,进入20世纪,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利”。“社会权利”的诉求主要表现为
A.争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
B.争取与个人自由相关的基本权利
C.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D.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2019·江西宜春二模,29)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不能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
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导失误
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6.(2019·江西九校高三3月联考,29)下表数据整理自《中国经济网》,以此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C.城镇化过快增加了失业风险
D.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
7.(2019·石家庄二检)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的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出
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D.清朝的荒政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8.(2019·衡阳二联)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这说明“太平军制度”
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
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
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9.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10.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
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提倡种植玉米
11.(2019·齐鲁名校二联)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某时期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A.建立人民公社 ??
B.“包产到户”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D.“耕者有其田”
12.(2019·吉林延边一模,40)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
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慈善公益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13.(2019·桂林、崇左、百色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在东方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摘编自梁盼《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仅是生活困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给付水平极低。二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金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新政”所建立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工业化国家普遍覆盖全体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摘编自《中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比较其与中国古代在养老方式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百姓赋役负担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在遗产继承中既保障嫡长子权益又照顾弱势群体的做法体现了以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的特征,故A项正确;其一,单纯依靠材料无法看出清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其二,材料突出的是民间的一种行为无法体现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家族经济在代代传承中被逐步分割,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这说明该法令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企业经营稳定就能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就可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A项体现的是19世纪争取的政治权利,故A项错误;B项体现的是18世纪争取的公民权利,故B项错误;C项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权利,受罗斯福新政影响,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福利国家”,故C项正确;D项主要强调的是国家间的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可知当时粮食并不短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08~201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变化并不大,2008~2013年也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据此可以得出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故A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清末灾荒,湖南、江西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不能配合执行光绪朝完备周密的荒政,这反映出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革命形势的发展情况,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说法言过其实。D项逻辑错误,排除。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制度”即指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分配产品的制度,这一制度由政府推行,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分配产品的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不是消灭经济竞争,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按人口分配土地,依然发展小农经济,并没有废除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推行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超越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不符合农民的私有观念,因而“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因而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程迥异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B项错误;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十月革命是1917年,四周年是1921年,根据材料“个人利益”“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体现就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可知,当时农村实行单独经营,再由材料中“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可知,该学者评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包产到户”,故选B项。
12【答案】(1)原因: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不同:①机制不同,前者依靠个人兴办,后者按照企业管理运营;②范围不同,前者集中于南通地区,后者遍布全美,乃至面向世界;③结果不同,前者逐渐停滞甚至夭折,后者持久发展、影响至今。
【解析】考察近代中外社会福利领域的杰出人物及对比,分析结合材料作答即可,难度适中
13【答案】(1)特点: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孝道,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通过立法加以保证。成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倡导;政府的专制。
(2)特点:建立保险金制度;养老成为“福利国家”的一部分;通过《社会保障法案》等。影响: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保证了社会稳定、缓和了阶级矛盾。
同:政府出面干预;通过法规保障养老。
异:中国古代主要靠家庭养老,政府保证;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以国家为主,采取社会保险、国家立法等多种方式扩大覆盖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得出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养老,据材料一“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得出养老的方式是家庭养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889年……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得出建立保险金制度,据材料二“有些国家将养老金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得出养老制度成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保障,如《社会保障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养老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适应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第三小问异同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相同点是政府都进行干预,都以立法的方式予以保障,不同点是中国古代的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欧美国家近现代的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立法等方式扩大养老的社会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