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04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热点回顾】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或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预测】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通过学习,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知识梳理】
一 概念解释: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时期”既是历史进步的关键节点,也是历史发展由旧到新的重要过渡期。
二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时期
(一)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
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我国古代早期文明向古代文明转型。
2.转型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为增强本国实力,各诸侯国致力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具体表现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兴起。
(5)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4.深远影响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史—明末清初
1.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3.具体表现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
(3)思想文化上: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
(4)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深远影响
封闭的传统、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虚假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已成定局。
(三)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后:政治上,清政府统治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经济上,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文化逐渐传入,逐渐形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外交上,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崩溃,中国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逐步丧失了外交自主权。
2.辛亥革命后:政治上,满清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建立;经济上,中华民国政权积极推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迎来“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四)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成立新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逐渐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五)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
1.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转型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具体表现
(1)政治上: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2)经济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3)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科教兴国”战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4)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5)科技上:发展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4.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外开放,中国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同时也影响到人们的政治生活、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三、世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时期
(一)14—16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兴起。经济上,西欧国家进行新航路开辟,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思想上,传统的基督教思想统治地位逐渐动摇,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世俗思想逐渐形成,思想领域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潮复兴并发展。
(二)17—18世纪中后期:
1.总体特征: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到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2.转型原因: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启蒙运动的推动。
3.具体表现
(1)经济上:西欧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国在成为“日不落帝国”后,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政治上: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了议会主权、责任制内阁和政党制度;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基础,为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3)思想上:启蒙运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提出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为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激励着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4)科技上: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科学时代的到来。
4.深远影响
17—18世纪欧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既有政治领域明显的质变,也有经济领域缓慢的量变。这些转型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三)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总体特征: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2.转型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具体表现
(1)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开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工厂,进而出现了垄断组织,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政治上: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思想上: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
(4)社会关系上:土地贵族的经济优势被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摧毁,日趋衰落。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各国的统治力量。工人阶级日益贫困,他们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
(5)国际格局上: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迅速崛起,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心”。除日本外,大部分亚洲国家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
4.深远影响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国家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人类社会不仅迈入了工业化的大门,而且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扩展,科学技术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尖锐等不利影响。
(四)20世纪40、50年代—90年代初:
二战结束,两大阵营对峙,冷战不断发展。同时,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经济上,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
(五)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时代全面到来。
THANKS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