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4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限时检测】
1.(2020届湘赣皖十五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模拟)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法国贵族恃强凌弱,蔑视工商业活动,耻于与商人为伍。在英国,贵族、绅士与商人杂处,贵族的子弟进入贸易圈。这一反差
A.说明商人是左右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 B.体现出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创新
C.说明法国人文思想的底蕴比英国浅薄 D.反映出英法两国近代化转型起点不同
2.(江西省四校联盟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试锋芒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要旋律 D.工业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3.(安徽省江南十校2020届高三4月综合素质测试文综)如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上刊登的《不开通》漫画。此画实质上反映了清末
A.清朝政府极力阻挠教育的变革 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新旧思想交锋表现异常的激烈 D.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4.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其影响深深地渗透到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导致了社会弊端丛生,积弱不振。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促进西欧民族形成 B.破除西欧宗教信仰
C.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D.促进近代科学产生
5.(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卷(八)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是欧洲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由于1848年的欧洲革命风暴严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和金融贵族,迫使统治阶级进行了某些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以后各国出现暂时稳定局面。在加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以及欧洲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实行殖民掠夺,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从而使这些国家完全确立了大工业。16世纪起,世界史和人类文明通过几个主导着欧洲的国家而发生巨大改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欧洲“将它的影子和存在投向了世界的其他地方”。世界各地原本相互独立的文化和民族被欧洲殖民者的急剧扩张所吞没。
——汤家鹏《十九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转型。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这一总结认识到了文化转型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性。然而,此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并没有完全按照梁启超的思路进行,而是出现了历史主题的交错与反复:1949年前重走制度层面的艰难转型,直到新中国成立始告初步完成;从1949年到20世纪末,补课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探索经济转型;21世纪初至今,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重回历史舞台中央,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互动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任务。总结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成功经验,对于顺利完成当前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崔存明《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并指出促进当时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转型思路”的历史依据,并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制度层面所形成的主要特色。
6.(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有学者认为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心出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帮的显著特征。据材料二,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未完成”转型的经济、政治根源。
7.(2020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4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近现代国家的社会转型,有学者总结出三种范式:
第一种:由政府主导,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先发展经济,后社会转型。
第二种:通过制度改革,建立自由市场制度,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
第三种:重铸观念的地基,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制度变革,以实现社会的根本转型。
——摘编自千字文华《向死而生》
评析材料中的转型范式(任意一种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近代社会转型中,英法两国贵族对商人的不同态度,最终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却滞后,这体现出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创新,B正确;A说法错误;C、D与材料无关
2.【答案】D
【解析】表格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导致产业工人迅速增长,小生产者队伍壮大,这都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7年”,图中的女子学校反映了教育的近代化,拖着长鞭子的男子堵在学校门口象征着旧思想的根深蒂固,其图片的名称叫《不开通》,实质上也反映了近代大多数人思想的不开通,因此,该画实质上反映了清末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故D项符合题意;根据“1907年”、“女学蒙养院"等信息可知清朝已经进行教育改革,A项错误;图中材料仅仅是个别现象,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新旧思想的冲突,但“激烈交锋”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成为社会发展和转型的主要障碍,因此宗教改革对于突破这种障碍,促进社会转型具有重大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西欧民族的形成与宗教改革无关,A选项排除;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选项排除;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5.【答案】(1)转型的表现:政治上,建立和巩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统治;经济上,开展工业革命,工业文明正在取代农业文明;对外政策上,由殖民侵略、扩张、掠夺为主到商品输出为主。政治因素:1848年的欧洲革命风暴打击了封建势力; 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如英国议会改革、德国完成统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2)依据:器物层面出现了洋务运动;制度层面出现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文化层面出现了新文化运动。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1)“转型表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建立和巩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统治;经济上,工业文明正在取代农业文明;对外政策上,由殖民侵略、扩张、掠夺为主到商品输出为主等角度说明。
“政治因素”,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1848年的欧洲革命风暴严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和金融贵族,迫使统治阶级进行了某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848年欧洲革命、英国议会改革、德国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等角度回答。
(2)“历史依据”,依据材料二信息“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器物层面出现了洋务运动、制度层面出现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文化层面出现了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分析。
“主要特色”,依据所学知识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等角度说明。
6.【答案】(1)表现: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成为地区性商业中心。
影响: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
(2)特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影响:发展了地域文化(建筑文化);丰富了民俗生活。
(3)表现:经济,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专制时代极盛而衰,新兴市民阶层扩大;思想,反传统与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潮兴起。
根源: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从手工业产品流向及市镇发展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工商业、城镇化进程、市民阶层、文化世俗化及区域市场网化进行阐述解答。
(2)一问根据材料二“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可见明清商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二问根据材料二“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从建筑文化及民俗生活进行概括。
(3)一问根据材料三“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从农业商品化及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回答;根据材料三“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从专制衰落及市民阶层扩大进行回答;根据材料三“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从民主新思潮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模式及封建专制体制的影响进行回答即可。
7.【答案】示例一:第一种范式,(结合材料)引进技术,而不改革制度,在政府主导下侧重经济发展,(史论结合)如晚清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的德国。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第一步,军事实力提升;德国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但也埋下重大隐患: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德国民主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军国主义残余,在一战中战败,以割地赔款告终。(结论)历史证明:想“只模仿技术,不改革制度”实现转型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第二种范式,突出制度变革,如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制,意图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保驾护航,从而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掀起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都失败了,没有完成中国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历史证明:“只模仿制度,而不重铸观念地基”的“唯制度论”也是行不通的。
示例三:第三种范式,基于观念变革,建立新制度,再推动社会转型,如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近代英国的崛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意图改造中国的文化土壤,培养“新民”,进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的根本转型,但因为对中西方文化激进偏颇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因此并没有给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打开了中国进步的一缕曙光。英国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基础,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民主制度的确立完善提供了理论武器,进一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最先发生,使英国实现了社会的根本转型,成为称雄世界的霸主。历史证明:观念变革是社会根本转型的关键推动力。
示例四(整体)
(结合材料)三种转型范式,第一种先技求,第二种先制度,第三种先观念,前两种是“后发展”国家的模式,如德、日、中国等,第三种是“原发型”国家的模式,如英、法、美等国。(史论结合)进入近代,欧美等国借助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新航路开辟等因素,占得历史发展的先机,故可以经由“观念→制度→技术”的路径渐次推进转型;对德、日、中国等“后发展”国家,由于传统社会力量的强大和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等新因素不能快速发展,加之“原发”国家的侵略殖民,导致历史转型的迟滞,要“后发赶超”,所以更倾向于先技术经济或制度变革。(结论)可见,通过何种范式转型,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
【解析】本题提出三种社会转型范式,根据题干中对三种社会范式的描述,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析,即以三种范式作为评析对象,分别评析,或者整体评析三种范式。以评析第一种范式为例。根据材料“由政府主导,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先发展经济,后社会转型”可以概括第一种范式,为引进技术,而不改革制度,在政府主导下侧重经济发展。以洋务运动和19世纪末的德国为例进行分析论证,如晚清的洋务运动,经过引进西方科技,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第一步,军事实力提升,但也埋下重大隐患,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同样的思路分析论证19世纪末德国。最后得出结论,想“只模仿技术,不改革制度”实现转型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