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020复学衔接筑基系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征
目录
01农业经济
02手工业经济
03商业经济
04经济政策
经济结构
思维导图
Part
01
农业经济
种什么?
格局:北粟南稻
变化: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
物种引进
汉引入葡萄、亚洲棉等
宋引入非洲棉等
明引入玉米、甘薯、土豆等
例
图
国界
省级行政中心
首都
北京
天津
1
48
000
000
审图号:
GS(2019)1825号
自然资源部
监制
:
未定
省、自治区
直辖市界
南海诸岛
1:96
000
000
哪里种?
Start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End
怎么种?
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时间
约1万年前至夏(原始社会)
萌芽时期
发展时期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至清朝前期
概况
生产工具
以石制工具为主,木器、骨器
石制工具为主,少量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
施肥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沤肥、治虫灭害
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与耧车(西汉)、耕耙耱(耖)技术(魏晋南北朝)
灌溉技术
初步掌握灌溉技术
郑国渠(关中)、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关中);坎儿井(新疆)
作物种植
北粟南稻
粟、稻、黍、稷、桑、麻
汉引入葡萄、亚洲棉等;宋引入非洲棉等;明引入玉米、甘薯、土豆等。
生产形式
集体劳作
集体劳作
个体劳作
特点
粗放农业
精耕细作
意义
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华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01
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世界领先
地位
02
以小农经济为主
生产模式
03
精耕细作
生产技术
04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或农桑结合
生产结构
05
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生产资料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和缴纳赋税的需求,剩余农产品市场出售,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规模小
性质
目的
男耕女织
01
02
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力)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
政府政策的支持
特点
分散性——家庭为单位,个体劳作
封闭性——耕与织结合;纺与织相结合;自给自足
落后性——农耕技术长期得不到革命性突破与发展
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
03
评价
积极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古代中国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消极
农耕技术难以进一步革命性发展,加剧人地矛盾,致使生态破坏,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奠定基础
三国时期南方逐渐获得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经济逐渐与北方趋平
三国魏晋南北朝
经济重心南移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隋唐时期
实现南移
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实现
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01.自然因素
南方自然环境较好:雨水充足,气候温暖
02.社会因素
北方长期战乱与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以致北方大量人口南移,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推动因素
自然因素:优越的自然环境
社会因素
政治:社会稳定、政府重视
经济:重农抑商、轻徭薄赋
技术: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
阻碍因素
自然因素:恶劣的自然环境
社会因素
政治:社会动荡
经济:土地兼并、沉重赋税
技术:生产工具与技术落后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6·全国I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解析】把握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画像提供当时农业生产集体劳作的信息,结合所这知识可知,这是汉代田庄经济,D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反映汉代农耕经济,无法反映出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B项排除;C项“土地公有制”说法错误,应为封建土地私有制。
(2019·全国III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C【解析】关键信息: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点拨:本题解答主要在于理解材料文言文的意思,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土地兼并与租佃制盛行的历史现象,其中租佃制盛行反映了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C项正确;A项“所有权变更”说法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生产利润与商品化生产,特别D项“普遍”说法是错误的,故BD项排除。
Part
02
手工业经济
发展历程
与农业分离
明中叶至清
春秋战国
夏商、西周
原始社会晚期
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业由官府垄断经营
官府垄断经营的局面打破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并存
官营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出现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
劳动力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集中生产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工官、匠户)
明代中叶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古代中国手工业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
最能体现封建经济特征,长期存在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异同比较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手工业技术先进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原料与劳动力)
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
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
(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A【解析】关键信息:“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从关键信息反映出民营制盐业技术的进步与雇佣关系的出现,这是从生产力与生关系两个方面体现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B项排除;C项“普及”说法错误;民营制盐业的发展并不足于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D项错误。
Part
03
商业经济
(2019·全国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区域专业化现象。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东东昌府这一棉花产区与江南棉布生产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和手工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地区经济优势及发展水平的差异,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运河运输在隋朝就已经出现,不属于交通方式的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调整与改变,故B、C两项错误。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商人
商帮的出现
货物
由昂贵奢侈品到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货币
交子的出现
场所
城市的发展
贸易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
国外:朝贡贸易、市舶贸易
城市的发展
先秦至唐
宋到清
功能
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
经济功能增强
(明清出现新兴工商业市镇)
分布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主
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
运河附近较集中
商业活动
县治以上,时空限制
突破时空限制
朝贡贸易
薄来厚往,倍偿其价
原则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目的
01
02
1
政治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推动
2
经济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基础)
3
民族及对外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4
交通
交通发达和科技进步
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019课标全国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对比了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说明清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与白银普遍流通无关,故D项错误。
Part
04
经济政策
重农
抑商
含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抑制私人商业)
主要抑商的措施
政治:贱商令
经济:重税,专营
影响
利: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财政税收,维护封建统治
弊:抑制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
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受限——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广阔的海外市场)
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重土安迁思想)
(2019·北京历史·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C【解析】由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由材料“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知地方官员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维护,由此得出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官府对农业的重视而非垄断商业的现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宋代由于货币使用频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对农业生产的态度而非商人地位,排除D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