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5 疫情与公共卫生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5 疫情与公共卫生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8 10:4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点专题05 疫情与公共卫生
【热点回顾】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疫情爆发,举国同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各地全面动员,投身这场必须打赢的疫情防控狙击战。我们有能力、有信心、赢得这场胜利!疫情蔓延引发人们对医疗与医公共卫的思考。
疫病:瘟疫是一种由强烈的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传染病。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
2019新型冠状病毒,缩写为2019-nCoV,是2019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起源于武汉。该病毒症状一般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该病毒已确认存在人传人现象,病毒潜伏期最短有1天发病,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考点预测】
【多维角度看疫病】
1.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
2.构建近现代公共卫生系统(公共卫生)
3.加大投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科技发展)
4.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及救助工作(国家治理能力)
5.民众应掌握一定传染病预防知识,积极应对传染病的防治(国民科学素养)
6.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交流)
用历史的眼光看疫病
(1)从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上来看:中古以前,由于人类交往的范围有限,所以传染病呈现区域传播的特点;中古后期尤其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全球化的开启,传染病也呈现全球交换与传播的趋势,并日益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应对的焦点问题。
(2)从传播的影响和应对上来看:从古至今始终是人类各文明社会治乱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伴随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的防疫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卫生体系日益科学体系化,疾病死亡率不断降低。
【知识梳理】
视角一: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中外疫病的防治
1.中国古代疫病防治
【疫病发生流行背景】
(1)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
(2) 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3) 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4)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等
【特点】
(1) 总说① 发现传染现象较晚② 受宗教影响,有一定迷信色彩③ 科学性与迷信交织④ 受道德影响明显。
(2) 阶段特征(历史沿革)① 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② 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③ 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3) 积极① 由临时性到常态化、制度化② 由以民促官到政府主动介入③ 中央政府由缺位到主导④ 由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到日益重视科学防治
(4) 消极① 政府应对消极② 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③ 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④ 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影响】
(1) 积极① 一定程度上防控了疫情,缓和了社会矛盾② 扩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增强了道德约束力③ 一定程度上推动防疫措施的普及④ 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 消极① 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② 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 ③导致王朝衰败。
【措施】
政府减免税收,发放钱赈济灾民
(2) 针对疫病施医送药,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3) 斋戒祈祷趋避疫病
(4) 民间医生与儒生救助灾民
2、中国近代疫病防治
【背景】
(1) 政府对疫病的防治更加重视
(2) 注意吸取国外先进科技并有所创新
(3) 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配合
(4)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大量涌入
(5) 文化保守势力强大,固有观念阻碍防疫工作
【措施】
(1) 制定一系列疫时社会管理制度
(2) 组建各级防疫组织
(3) 颁布各种防疫法规
(4)采取了隔离救治等较为有效的防疫措施
【影响】
(1) 促进中国防疫事业近代化
(2) 促进卫生制度化和政治化,加快卫生事业近代化进程
(3) 收回了部分检疫权,对日后恢复中国对东北行使主权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4) 促进了卫生知识在民众中传播,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5) 促进民族觉醒,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6) 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发展
(7) 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3、世界古代疫病的流行
(1)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患天花而亡。
(2)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鼠疫,导致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
(3)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4)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流行了三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
4、世界近代的疫病防治
【背景】
(1) 封建王权的发展,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4) 人文主义的发展
(5) 宗教观念的影响
(6) 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
【措施】
(1) 政府更为积极的应对
(2) 逐步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3) 防疫工作制度化
(4) 防疫措施更加科学、进步
【特点】
波及范围广
(2) 持续时间长并多次出现反复
(3) 死亡率高
(4) 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影响】
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为疫病消退奠定了基础
(2) 促进城市化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3) 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客观上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 促进了近代欧洲医学理念和实践的变革
(5) 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视角二:站在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明认同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成就
(一)中医药成就
1战国: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汉代:《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医学家张仲景辨证施治,完成《伤寒杂病论》,莫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华佗最先使用 “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除此以外,他所进行的一系列外科手术,被誉为“中医外科的鼻祖”。
4.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重视民间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撰成《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5.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出现,把宋代本草学的成就推向了高潮。药物书目有17种,广泛汲取民间和历代文献上有关药物记裁,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间用药经验。该书的文献价值甚高,成为宋代最著名的药物学等性。
6.明代:李时珍著成 《本草纲目》 ,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 “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方针,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 中医进修学院,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 进入21世纪,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8.针灸学在中医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临床经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针灸典籍。 针灸治疗适应证广泛,效果显著,简便经济,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也备受青睐 。
(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l)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如针灸)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
当代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
视角三:站在中外文明交融的角度认识近代以来西医的传入及中西医的结合
(一)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l.背景:西医以化学、 生物学、 物理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概况:
(1)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
(2)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在中国内地建立教会医院 ,以通商口岸最为集中,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受到不少人的欢迎;牛痘接种法、麻醉术、 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相继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随教会医院在中国落成,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西医院校也随之出规。西方公共卫生措施也逐渐被引入中国。
3.影响:
(l)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 治疗感染者、 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大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逐渐发展起来,科学处理垃圾与粪便,推广自来水,监督食品卫生,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
(二)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l)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形成挑战。
(2)内容:前期以争医术为主,后期以争医政(人员、 经费、 地位)为主 。
(3)影响:有利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的现代化 。
视角四:站在新课标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角度,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 综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囊括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这些制度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
2.建立过程:
(1)世界
①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源自欧美。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表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美社会下层民众的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
②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完善了各层级的医疗组织,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凸显,药品供应得到了保障。 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成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等重大传染病。
(2)中国
①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大众服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政府加强对药品的管理与监督,计划免疫取得巨大成就。
③改革开放以来: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进入2l世纪,把城乡居解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一系列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国家规范药品的收费标准, 保障药品供应,加大医疗扶贫的力度。国家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数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 。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l.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1)世界: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针对现代烈性传染病能做到有效防控;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得到提高。
(2)中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臂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针刺麻醉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二战后,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改观;刷牙、洗手等行为成为习以为常的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
(2)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
视角五:新冠肺炎疫情与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加强食品安全
新课标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视角六:人类防疫史上的杰出人物
孙思邈
1.医学思想
(1) 总结前人理论与成就,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2) 注重医学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突出个人钻研见解
(3) 注重医德,不慕权贵,对病患一视同仁
(4) 提倡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精诚专一
(5) 以妇女小儿为先的医学研究原则
2.背景
(1) 阶段特征(社会背景)
① 隋唐佛道思想的传播与兴盛
② 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③ 统治者的开明与重视
④ 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2) 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 社会发展需要医学进步,统治者的支持
② 勤奋好学,努力实践,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③ 受道家、儒家等思想影响,医德高尚
④ 个人童年的经历,立志研习医药
⑤ 多方学习求教,遍寻经方,博采众家之长
3.贡献(成就、评价)
(1) 重视预防疾病及运动保健,推动医学思想的进步
(2) 采制药物及研制药方,著成医学著作,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3) 重视医德,树立医生职业道德的楷模
(4) 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南丁格尔
1.背景
(1) 工业革命期间,疾病流行
(2) 医疗卫生事业和卫生观念落后
(3) 战争频繁
2.贡献
(1) 创办护士学校,开创了近代护理事业
(2) 提出了科学的护理理论,推动护理学科学化与专业化
(3) 提高了护理事业的地位
(4) 提高了护士的社会地位与形象
(5) 改善了医院的管理
其它考查视角
1、保障民生:古代中国通常采用的措施是减免田租、赋税,发放财物,开仓赈济,安置流民,节用抗灾。
2、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一次大考:建立预警机制(“吹哨人制度”)、完善专门立法、充实基层社会治理(街道社区、村委会的管理)、科研及专家队伍的建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补齐短板(必要防护用品的储备)、联防联控等。
3、从新中国抗疫斗争的角度: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了抗击血吸虫病的斗争,通过整合利用血防领导组织、专业防治组织、卫生科研组织和基层群众组织等方面资源,有效控制了疫情。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打了一场防治疫情的总体战、阻击战和人民战。这些斗争实践启迪我们:中共作为执政党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有效抗击了疫情。
4、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包括与世卫组织、联合国、其它国家的广泛合作。(包括疫苗研制与开发),中国作为大国所具备的担当意识。
5、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角度: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野生动物。
6.从人们卫生健康意识提升角度:古代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卫生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
7、从疫病发生改变人类历史进程角度:要注意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疾病造成印第安人人口数量锐减;黑死病是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THANKS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